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部病变的X线表现。方法 对40例经临床、实验室检查确诊,伴有足部为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双足X线平片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糖尿病足部病变X线表现有骨质疏松、骨质破坏、病理性骨折及胶位、血管钙化和软组织改变。结论 X线平片检查,基本反应其大体病理改变,是影像学诊断和观察病情变化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罗晓燕  王杰  党永康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8):931-934,102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诊断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2例疑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应用MSCTA技术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检查。观察腹主动脉、双侧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股动脉、月国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并对其行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处理。结果:202例CTA检查均获得满意的图像,其中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170例;下肢动脉壁损伤7例,其中有2例合并假性动脉瘤;右股浅动脉瘤1例;下肢动脉病变术后复查9例;15例下肢CTA未见明确异常改变。202例中有6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术中所见与CTA结果完全一致。结论:MSCTA下肢动脉成像安全、无创,已成为诊断血管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MSCTA用于下肢动脉病变术前评估和术后评价可替代DSA成为最好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CTV)在下肢血管损伤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下肢血管损伤MSCTA/CTV造影检查资料。采用增强后容积扫描,速度优先模式。延迟时间:动脉期为30s~35s,静脉期为120~150s。图像传至AW 4.0工作站,使用4种后处技术进行图像重建。结果经MSCTA/CTV检查,诊断为单纯动脉损伤者10例,其中股动脉8例,髂外动脉2例,动、静脉同时损伤者4例,外伤性假性动脉瘤3例,髂外血管动静脉瘘1例;因肌肉软组织血肿压迫导致血管狭窄,闭塞者17例。结论MSCTA/CTV能较好地显示下肢血管病变的解剖细节,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是下肢血管损伤性疾病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疑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病人采用MSCTA成像检查,利用多种重建技术做图像后处理来显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多发性大动脉炎等下肢动脉疾病的形态学改变,并结合部分病例的血管造影或手术结果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准确性。结果与DSA相比,MSCTA显示下肢动脉主干狭窄和闭塞的符合率达100%,对2级以上股动脉分支血管病变显示的阳性预测值为98%,阴性预测值50%,敏感度90%。结论MSCTA方法具有安全、方便、准确、无创等特点,是下肢动脉疾病较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12例糖尿病足的X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糖尿病足患者X线表现的认识.方法 对12例阳性糖尿病足患者X线平片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骨质、关节及软组织病变特点,以确定诊断价值的征象.结果 X线表现异常征象为足部骨质疏松,跖趾骨及趾间、跖趾关节骨质吸收,"笔尖"样吸收或伴骨膜增生,病理性骨折,趾间、跖趾关节脱位或半脱位,软组织肿胀和钙化等.结论 足部骨质疏松,趾跖骨及趾间、跖趾关节的骨质破坏,局部软组织肿胀是糖尿病足的主要X线表现.病变部位与足着力点有密切关系,"笔尖"样骨质吸收或伴骨膜增生是糖尿病足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诊断下肢糖尿病足(D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确诊为下肢DF患者28例行MRA和DSA两种不同的影像学方法诊断,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诊断结果。结果本组28例患者,均将下肢6个解剖段,共显示168段下肢动脉血管;以DSA检查为"金标准",MRA诊断162段符合,符合率为96.434%,敏感性为97.85%,特异性为94.67%;MRA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程度的符合率为87.64%。结论 MRA作为临床中诊断下肢糖尿病足的重要无创影像学方法,对临床早期干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2型糖尿病(T2DM)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进行下肢动脉检查的T2DM患者86例,回顾性分析MSCTA、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的表现,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86例患者均获得理想MSCTA图像,共1885个动脉节段,其中MSCTA可评估动脉占93.9%,不可评估动脉占6.1%;MSCTA与DSA对于评估下肢动脉狭窄分级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950)。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MSCTA诊断ASO的符合率为93.0%,高于CDFI的82.6%(P<0.05)。结论MSCTA是一种无创、准确、可靠的成像技术,对T2DM患者ASO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T2DM所致ASO首选的评估办法。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重建技术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颈动脉体瘤的颈部血管CT成像(MSCTA)、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的表现以及其中5例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征象。结果11例病变均为单发并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CT平扫呈等密度软组织肿块,形状多较规则;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表面有丰富血管网,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增大,其中3例瘤体较大并包绕颈动脉生长。MSCTA清晰显示肿块与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关系,并与5例DSA表现基本相似。结论MSCTA对于颈动脉体瘤有重要诊断价值,且对于指导临床选择手术方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MSCTA与DSA比较,评价MSCTA对肺癌供血动脉显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对23例临床确诊肺癌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前,先行供血动脉MSCTA三维重组,CT检查后0~3天内行DSA检查,并接受介入治疗。MSCT后处理技术采用VR、MIP、MPB等。所有CT横断图像及MSOTA重组图像和DSA造影图像由2位从事肺癌诊断和介入治疗多年经验的影像科医生进行分析评价,意见一致为准。重点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肺癌供血动脉的显示能力。结果全组23例肺癌患者中,22例顺利完成MSCTA三维重组及DSA造影检查.DSA造影证实肿瘤供血动脉共46支;MSCTA三维重组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共45支。以DSA显示作为参考标准,MSCTA显示肿瘤供血动脉的灵敏度为97.8%(45/46)、特异度为100%(1/1)、准确率为97.9%(46/47)。MSCTA对肿瘤供血动脉的显示结果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二者对肺癌供血动脉显示的吻合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吻合度较强(kappa值=0.657,P=0.000)。MSCTA与DSA对供血动脉的直径测量分别为(2.54±0.31)mm、(2.66±032)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DSA相比,MSCTA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肺癌供血动脉的解剖特点.且真实性和可靠性好;MscTA相对无创,是术前肺癌供血动脉筛选的较好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肝移植术后行MSCTA的21例患者资料,其中15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扫描完成后于工作站上进行二维(2D)度三维(3D)血管成像。结果表现正常者2例,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患者19例。血管源性并发症的主要表现:①移植后肝固有动脉狭窄11例,肝动脉血栓1例;②门静脉狭窄或癌栓各1例;③下腔静脉狭窄2例;④肝段梗死4例;⑤肝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其中肝段梗死1例同时合并门静脉狭窄,下腔静脉狭窄1例同时合并肝动脉狭窄。结论MSCTA所显示征象与DSA基本一致,MSCTA将取代诊断性DSA的功能。成为肝移植术后无创性检查以度肝脏血管情况随访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两种检查方法对脑膜瘤血供进行对比评价,进一步了解两种检查方法在脑膜瘤血供方面的应用价值及优势。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20脑膜瘤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每个病例于一周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脑膜瘤血供情况(包括瘤体供血动脉、引流静脉、静脉窦、对肿瘤周围血管走行及对颅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评价。结果20例行MSCTA与DSA检查患者均清晰显示瘤体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静脉窦,后者较前者在对细小分支的显示上略占优势;在近颅骨侧血管的显示方面DSA较MSCTA有明显优势;而在瘤体对周围血管的压迫、推移等方面MSCTA则具有三维立体的优势;窦旁脑膜瘤受侵的显示中,MSCTA可因骨质影响而高估静脉窦受侵情况的存在,DSA则不受影响;MSCTA可准确评估瘤体与骨质关系,并可为术前模拟手术入路提供三维立体影像。结论MSCTA与DSA均能够提供准确的瘤体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静脉窦等重要信息,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在显示瘤体与周围血管、颅骨的三维关系以及无创、快捷、价格低廉等方面MSCTA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2.
郝永  宋云龙  王东  孟利民 《中国医疗设备》2013,(10):147-150,134
目的:利用双能去骨方法与传统去骨方法相比较,研究双能CT血管成像(CTA)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36例疑患有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患者行下肢双能CTA检查,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CTA数据用两种方法进行处理:双能去骨方法及传统自动去骨方法,所有数据皆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进行评价,两种方法去骨时间皆被记录。每侧下肢血管被分成7个节段并与DSA进行比较。结果共对363个血管节段进行了分析,与金标准DSA进行比较,双能去骨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基本达到了90%以上,而传统自动去骨方法以上各数值皆明显下降;两种重建方法对下肢动脉(小腿及大腿)狭窄程度>50%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6.1%及93.4%、83.3%及68.8%、92.2%及86.1%;对小腿部动脉狭窄程度>50%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4.2%及91.9%、77.5%及59.0%、88.9%及81.6%。结论双能CTA重建所得MIP图像在评估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方面与DSA有非常好的一致性,明显提高了小腿部血管诊断的准确性,是针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一种可靠的、准确性高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硬化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四种图像后处理方法。结果 CTA清晰显示了24例患者的双下肢动脉及主要分支,有23例患者可见不同程度和范围的狭窄或闭塞。其中15例行DSA检查,175段血管中14段狭窄程度与CTA不同。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一种安全、可靠、无创的检查手段,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硬化狭窄及闭塞的程度及范围,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对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于2010月4月-2012年3月收治的具有ASO临床症状的6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双下肢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行冠状、矢状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重建,并分析各段血管的显影质量和血管狭窄程度;同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与MSCTA进行对比,比较这两种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按照国际常用的外周血管狭窄分级方法分别对DSA和MSCTA的诊断结果进行分级,通过比较MSCTA与DSA的吻合度,评估MSCTA对糖尿病ASO的诊断效果。结果 62例患者的MSCTA的图像质量均较为理想。通过MSCTA共发现411个狭窄及闭塞,其中Ⅰ级狭窄128个,Ⅱ级狭窄158个,Ⅲ级狭窄84个,Ⅳ级狭窄41个;采用MSCTA与DSA对ASO诊断,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为诊断标准,MSCTA对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以及闭塞的诊断吻合率达到97.1%,对血管不同病变部位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80%。结论 MSCTA可以清晰的显示下肢动脉病变的部位以及程度,与DSA具有相当的效能,可以作为糖尿病ASO术前评价和筛选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4例疑诊为下肢DVT的患者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84例患者中,彩超诊断下肢DVT68例,左下肢49例(72.1%),右下肢19例(27.9%),左侧明显多于右侧;所有68例患者中,急性期39例,亚急性期20例,慢性期9例。DSA检查诊断下肢DVT66例。彩超诊断68例中,64例DSA检查诊断为下肢DVT,4例DSA检查阴性。彩超检查正常18例中,2例经DSA检查诊断为下肢DVT。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彩超诊断DVT敏感性为96.97%,特异性为88.9%,两种检查方法一致性好(Kappa值为0.7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简便、快捷、具有可重复性,与DSA检查一致性好,在下肢DVT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许学明  黄鹏 《当代医学》2010,16(35):655-657
目的分析探讨糖尿病足下肢的DSA改变及治疗方法,观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例2型糖尿病足患者行下肢动脉血管超声及DSA检查,糖尿病足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与阻塞同时存在,细小动脉多有闭塞,9例12条下肢节段性狭窄动脉行介入治疗(7例10支血管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2例2支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后3到6个月后血管造影或血管超声复查。结果 9例患者中10条患肢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溃疡面治愈,2条患肢术后截肢。结论 DSA检查可以准确了解糖尿病足下肢动脉阻塞的部位及程度,介入治疗可以改善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的血供,通过控制血糖和改善血液循环,其治疗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何明海  杨文翔  刘学彬  袁宁 《西部医学》2011,23(7):1246-1247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36例糖尿病足患者双下肢动脉血管内膜、斑块、狭窄及闭塞情况,对其中9例糖尿病足坏疽患者同时作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 彩色多普勒检查发现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主要位于腘动脉以下,呈多节段性改变,坏疽组病变较非坏疽组严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下肢血管影像特征及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5例糖尿病足患者介入术前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其中19例患者分别或同时采用经导管局部尿激酶溶栓术、经导管血栓抽吸术、血管腔内球囊成形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等多种介入治疗方法。结果糖尿病足下肢动脉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与闭塞,尤其是膝下动脉的狭窄、闭塞;综合介入治疗可以改善糖尿病足下肢动脉血供,近期疗效令人满意。结论CTA检查可以准确显示下肢动脉病变部位及程度,对选择合适介入治疗方案可以提供有效的信息;对糖尿病足的综合介入治疗疗效满意,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残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腔内血管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18例糖尿病足患者,Fontaine分期:Ⅱb期6例,Ⅲ期9例,Ⅳ期3例,术前行多普勒彩超、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选择顺或逆行股动脉穿刺,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机下行下肢动脉包括膝下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TA)+支架成形术。结果:18例病人技术成功率100%,保肢率100%,下肢皮温变暖,行走功能明显改善。结论:腔内血管介入治疗因为微创、可重复性强、病人身体条件易承受、保肢率高,应成为恢复糖尿病足缺血血供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