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41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观察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 ,探讨临床应用中的相关问题。方法 将临床经颈部B超、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 10 8例 ,实施颈动脉支架术 ,15例行预扩张 ,12例后扩张成形 ,9例使用滤器装置 ,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结果  2例手术失败 ;术后 2例发生脑出血 ,1例脑栓塞 ,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 ,除 1例脑出血死亡外 ,3例治疗后恢复 ;1~ 6个月的随访中 ,10 5例患者无复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 ,近期疗效满意。结论 颈动脉狭窄段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具有可行性 ,近期疗效肯定 ,是临床上有推广潜力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 ,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并发症.方法 对64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365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283例未使用保护装置283例.结果 64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率为78.7%.心率<50次/min者占26.4%;术中栓子脱落5例,其中3例治疗后恢复,2例遗留一侧肢体运动障碍,术后颅内出血死亡3例,术后30 d内总脑卒中或死亡6例,占1.2%.随访率为77 8%.再狭窄17例,占3.3%.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但术前对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正确评价,术中规范化操作及术后规范化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实施CAS治疗的患者1700例,按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1224例和非他汀组476例。降脂目标为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至2.1 mmol/L或降低基础水平的40%。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0 d内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的总发生率,分析他汀类药物与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性及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100%。(1)术后30 d内43例(2.53%)患者出现主要不良事件,其中卒中34例、心肌梗死1例、死亡8例,应用他汀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6%(24/1224),而非他汀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99%(19/4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1,P=0.017)。两组卒中发生率分别为1.56%(19/1224)和3.16%(15/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围手术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是CAS良好预后的保护性因素(OR=0.524,95%CI:0.279~0.983;P=0.044)。结论 CAS的预后他汀治疗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非他汀治疗组,他汀治疗可降低不良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形臂CT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C形臂CT成像技术应用于15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图像获取和处理,静脉注射对比剂经VasoCT获取类似CTA的脑血管图像,评估脑血管再通后脑出血或梗死风险.结果 C形臂CT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诊断血管缺血病变;152例血管内接触溶栓治疗后发现脑血管再通高灌注引发脑出血17例(前循环出血11例,后循环出血6例),经积极抢救治疗12例痊愈;可清晰显示颅内血管植入支架信息.结论 C臂CT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有利于及时快速诊断脑缺血病变,迅速发现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及时有效抢救患者.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约40%的患者是血管狭窄引起的血流低灌注所致,内科保守治疗常常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颅内血管成形术已成为低灌注性缺血性颅内脑血管病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之一。但颅内血管内成形术后扩张部位再狭窄甚至闭塞仍然时有发生,并成为影响远期效果的主要因素。Kirsch等报道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率为4%。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参与了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形成。但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心房粘液瘤是心脏常见的肿瘤,其生物学特性被认为是良性肿瘤,并发症主要是栓塞,右房粘液瘤主要导致肺栓塞,左房粘液瘤最常见的是脑栓塞,其次为体循环栓塞。而栓塞常造成多种多样的系统损害,死亡率、致残率都很高,所以心房粘液瘤的危害性较大,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恶性肿瘤。文献报道心房粘液瘤可以导致多种神经系统损害,有一部分表现为颅内多发性动脉瘤及继发的缺血或出血性损害,我中心已将一左房粘液瘤手术切除近两年后发现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病例进行了报道,本文结合近30年来的中外文文献对左房粘液瘤致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脑动脉(包括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夹层的病理诊断最早报道于1954年,以后又有零散病例报告,但因为早期的病例多是尸检结果,因此一度认为此病为罕见病例.直到1970~1980年随着认识的深入和血管影像技术的进步脑供血动脉夹层才逐渐被临床认识,并认为该病是继动脉粥样硬化后常见的缺血性脑卒中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纯全脑血管造影术围操作期的并发症。方法2008年7月-200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科单中心完成单纯全脑血管造影术2460例。其中男1608例,女852例,年龄为2~84岁,平均(60±3)岁。分析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共31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26%,其中局部并发症19例,发生率为0.78%,分别为皮下血肿9例,动脉夹层3例,血管开口狭窄2例,导管打折2例。神经系统并发症7例,发生率为0.29%,分别为血管痉挛3例,栓塞事件1例,其他(包括心慌、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等)3例。全身并发症共5例,发生率为0.20%,分别为对比剂过敏反应2例,对比剂肾病2例,鱼精蛋白过敏1例。经合理处理后,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后遗症。结论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单纯全脑血管造影术是安全的,并发症较低。同时随着造影设备的不断改进,术前术中准备充分,操作耐心细致,可进一步减少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锁骨下动脉完全性闭塞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锁骨下动脉完全性闭塞介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8例锁骨下动脉(28支)近端完全闭塞合并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或)上肢缺血症状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为42~76岁,平均为56岁。根据DSA显示闭塞段形态,应用导丝开通、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的方法进行治疗。经股动脉穿刺为顺行方式,经病变的股动脉和桡动脉穿刺为逆行方式。结果通浏顷行方式开通19例,逆行开通9例。25例开通成功并置入自膨式支架,失败3例,成功率为89%(25/28);25例患者置入支架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患者双上肢收缩压差由术前〉20舢心,恢复至术后〈10mmHg;术后TCD显示,椎动脉血流均由逆向转为正向。25例成功置入支架患者中,术后随访23例,失访2例,随访时间为2~48个月,平均24个月。有2例分别于术后12个月和15个月时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再次予以球囊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掌握好适应证,血管内机枕眭再通及支架置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急性椎基底动脉阻塞急诊血管内治疗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管内重建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阻塞的疗效。方法:收集急性椎基底动脉阻塞20例,全脑造影后进行动脉溶栓和支架血管成形术等血管内重建治疗,比较手术前后NIHSS评分、TIMI血流等级及临床表现。结果:完全开通9例(45%),部分开通9例(45%),未开通2例(10%),总开通率为(90%);继发脑出血1例(5%),死亡2例(10%)。术前、术后NIHSS评分分别为18.05±6.72、13.24±5.36(P〈0.01),术后TIMI靶血流可达2~3级,术后18例(90%)临床症状好转。结论:血管内重建是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阻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