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肿局部炎症、假膜新血管生成、局部纤溶状况及其在CSD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而探讨CSDH的发病机制,并为CSDH的治疗及预防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78例CSDH患者作为病例组,2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及血肿液中VEGF及IL-6的含量。比较患者末梢静脉血及血肿液中四种因子的含量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病例组血肿液FDP、d-dimer检测均为阳性,血液为阴性;正常对照组血液FDP、d-dimer检测均为阴性;病例组血清VEGF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肿液中VEGF浓度高于血清中。病例组血清IL-6浓度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肿液中IL-6浓度高于血清中。CSDH患者血肿液VEGF、IL-6水平没有相关性。结论CSDH患者血肿液局部纤溶亢进,局部VEGF分泌旺盛,新血管生成活跃,局部炎症活跃,可导致CSDH不断扩大而参与CSDH发病机制。抗炎治疗、抑制VEGF的生理作用、有选择的对病人施行促凝治疗,可成为部分CSDH病人保守治疗及预防复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韩杨云  曾义  游潮 《西部医学》2005,17(2):175-177
基因治疗为脑胶质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介绍基因治疗的载体、策略及现状,重点介绍反义核酸治疗状况。提供高效、特异的靶向性载体,研制更有效的基因治疗策略,成为今后基因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的探讨(附237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我院收治的23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其中196例行手术治疗。按入院时Hunt—Hess分级将手术病人分为A组(Ⅰ~Ⅲ级)162例,B组(Ⅳ、Ⅴ级)34例;根据手术时间分为早期手术组(SAH3d内手术)19例,延期手术组(SAH4~10d手术)82例,晚期手术组(SAH11d之后手术)95例。比较不同手术期别动脉瘤术中破裂率、术后1个月GOS评分及术后主要并发症(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4例(10.1%)因再出血丧失治疗机会。术中动脉瘤破裂早期手术组3例(15,8%),延期手术组8例(9.8%),晚期手术组6例(613%)。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早期手术组为15,8%,延期手术组为19,5%,晚期手术组为17,9%。脑积水发生率以晚期手术组最高(14,7%)。对术后1个月GOS评分Ridit分析结果显示:A、B两组中均以早期手术组治疗效果最佳.延期手术次之.晚期手术最差。结论早期手术可规避颅内破裂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降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对于各个级别(包括Ⅳ、Ⅴ级)的SAH病人,均应根据治疗者的手术经验与技巧和所在医院的条件,及早诊断,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56岁。因突发腰背部剧痛3无,双下肢活动不能2天入院。既往健康,无反复鼻衄、皮肤出血、月经紊乱及高血压病史。入院前3天,患者突发腰背部剧痛,向双大腿后放射,翻身时加重,对症处理效果不佳,次日出现双下肢无力,很快进展至不能活动,伴小便潴留,腰背部疼痛则明显缓解。病前无搬抬重物或脊柱外伤史。查体:神清T12棘突压痛、叩痛,T10节段以下痛觉缺失,双下肢肌张力低,肌力0级,双下肢腱反射及肛门反射消失,小便潴留。腰穿CSF化验正常,椎管造影提示“T12椎体水平硬脊膜外占位性病变”。入院次日手…  相似文献   
5.
患儿,女性,8岁,因“急起四肢无力、面色苍白1天”于7月8日收住。既往无出血、肝病及蚕豆黄病史。查体:贫血貌,巩膜轻度黄染,肝右肋缘下扪及,边缘钝,肝区轻压痛。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化验:WBC115×109/L,S0165,L0835,RBC144×1012/L,Hb4998/L,PLT260×109/L;ReC23%。TB806μmol/L,DB284μmol/L,ALT63U,AST74UA2859/L,G272g/L。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验全套阴性。骨髓穿刺见幼红细胞明显增…  相似文献   
6.
急性颅内血肿减压术后出现骨窗缘硬膜外血肿十分少见。我院自 1993~ 2 0 0 3年共发现 8例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6例 ,女 2例。年龄 38~ 79岁 ,平均6 0 5岁 ,有外伤史 6例 ,2例无外伤史但有高血压病史。GCS评分 4~ 7分 ,平均 5分。单侧瞳孔散大 2例 ,双瞳散大 6例。硬膜下血肿 2例 ,硬膜下合并脑内血肿 6例。 8例均于入院后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及术后强力脱水等治疗。术后 2~ 17天 ,平均 6 8天发现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血肿均位于骨窗缘 ,其中颞枕部 5例 ,顶枕部 3例 ,5例再次开瓣 ,2例开窗血肿清除 ,1例保守治疗。2…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德阳市为样本,研究颅脑交通伤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德阳地区5县市1区2000~2005年道路交通伤害的资料.结果: 颅脑交通伤中以男性居多;高危年龄段为30~40岁;第四季度为高峰期;1d内高峰时间多在中午和下午,0~1时形成一次明显的高峰.结论:降低颅脑交通伤害事故,需要综合治理,遵循其特有的规律,完善救护体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地佐辛用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的疗效。方法 2013年4月-7月随机选取心血管内科拟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患者45例,根据随机双盲原则分为地佐辛组(D组)、吗啡组(M组)。常规术前探视,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以及术前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两组患者于手术开始前30 min静脉分别给予地佐辛5 mg或吗啡5 mg镇痛,术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和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根据患者疼痛情况分次静脉给予对应组别用药2~3 mg,术毕记录手术时间,术后2、6、24 h随访患者,评估患者疼痛状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疼痛评级指数、术中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用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镇痛效果优于吗啡,但仍然存在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鉴于目前全身麻醉尚未能完全推行的情况下,地佐辛用于心房颤动消融术中镇痛可作为一种较理想的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9.
基因芯片分析NTD小鼠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筛选神经管缺陷(NTD)发生过程中与正常组织差异表达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并作初步功能分析.方法 用含有1 100余个已知基因的中密度芯片比较了胚胎9.5d、10.5 d正常与同期NTD小鼠神经管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 通过比较正常E9.5d与E10.5 d获得138个差异表达基因,E9.5 d-NTD获得20个差异,El0.5 d-NTD获得29个差异表达基因,根据基因功能分类包括细胞周期与凋亡相关基因,信号转导基因,转录与翻译调控,能量与代谢基因,热休克基因,基质与骨架蛋白等多种种类.而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基因分别占差异基因的25.80%(32/124),45.00%(9/20)及28.57%(8/28).结论 实验证实多类基因参与了NTD的发生、发展过程,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基因在神经管异常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对该相关基因群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阐释NTD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印讥基因在神经管缺损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中密度芯片基因比较正常小鼠与神经管缺损小鼠胚胎9.5、10.5d时神经管组织中Spin基因的表达差异,并经Northern杂交验证。结果通过比较发现:印讯基因在正常神经管组织表达上调趋势(Cy5/Cy3〉2.0),而在维甲酸诱导的神经管缺损组织中呈现下调趋势(Cy5/Cy3〈0.5)。结论Spin基因参与神经管缺损发生和发展过程,可能在神经管异常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对该基因的研究有助于阐释神经管缺损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