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口腔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CBCT成像技术在涎腺造影诊断涎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51例患者行涎腺造影术后,进行传统曲面体层摄影(traditional pantomography,TPAN)和CBCT扫描;利用CBCT容积数据重建多平面图像(multi-planar reconstructed ,MPR)、合成曲断面图像(synthetic pantomography,SPAN)及3D图像,并与TPAN影像对比。  结果  51例涎腺造影后的CBCT- 3D图像,能360°立体展示涎腺全貌,对涎腺导管扩张、狭窄及末梢导管“点状扩张”等病变特征的显示优势明显;其MPR三维图像对涎腺占位性病变(如阴性涎石、肿瘤)形成的充盈缺损显示更为清晰和准确。  结论  CBCT成像在涎腺造影检查中能以多种重建技术(MPR、SPAN、3D)立体展示涎腺导管系统及腺体形态改变,更有利于涎腺疾病诊断,加之体位舒适、操作简便,辐射剂量低等优点,在涎腺疾病诊断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成人腭大孔( greater palatine foramen,GPF )解剖位置及其与腭穹窿高低的相关性,为涉及上腭区域的临床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影像科收集2020年1~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80名成人患者的CBCT图像,评估双侧360例腭大孔相对于上颌磨牙的位置以及距上颌腭中缝线和釉牙骨质界的距离,并分析不同腭穹窿高低与腭大孔分布的关联。  结果  腭大孔在第2磨牙腭侧、第3磨牙近中腭侧、第3磨牙腭侧的分布率分别是21.39%、21.11%和57.50%。男性和女性腭大孔与腭中缝( midsagittal suture,MMS )的距离(GPF-MMS)分别为(16.31±1.18) mm和(15.82±1.32) mm,腭大孔至对应磨牙釉牙骨质界(enamelo-cemental junction,CEJ )的距离(GPF-M)为(17.11±2.50) mm 和(15.79±2.57) mm,均显示男性大于女性(P < 0.05)。GPF-MMS在高腭组中略低于低腭组(P < 0.05);然而,GPF-M在高腭组中明显高于低腭组(P < 0.05)。  结论  成人腭大孔位置与其性别和腭穹隆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保守治疗牙源性角化囊肿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近几年收治的囊肿较大、多发或不愿作根治术的12名患者,行彻底刮治术加开窗术的保守治疗,术后佩带塞治器,观察其疗效和复发率。结果:术后0.5~1年X线显示9例原病变区有大量新生骨质沉积,3例无明显疗效,有效率为75%,随访1~3年,复发4例,复发率为33.3%。结论:牙源性角化囊肿保守治疗有一定临床疗效,但尚需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又称Pindborg瘤。此瘤发病率极低 ,临床罕见。现将我院会诊的一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患者 ,女 ,42岁 ,因左上颌前牙区无痛性渐增性肿块 2年到某地区医院就诊。检查见 |3 45根方有一肿块 ,3 .5cm× 4cm大小 ,质硬 ,无压痛 ,|3 4I°松动并移位分开 ,X线片显示骨质破坏区内有高密度影 ,诊断为“牙瘤” ,行手术切除后病检无法确诊 ,请外院病理科会诊 ,诊断为“成釉细胞瘤 ,细胞增生活跃”。后患者携X线片和病理切片到我院会诊。摄X线牙片见 :|3 45见根尖区骨质不规则破坏 ,边界部分模糊 ,部分可见骨质硬化。破坏区可见多数钙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上颌第3磨牙的解剖位置特性与其并发症的关系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和拔牙操作时机.方法 对1995年至2010年拔除的8 131枚上颌第3磨牙的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8 131枚上颌第3磨牙中,引起张口受限1 062例(其中冠周炎628例,颊部糜烂308例,伴颊部新生物126例),食物嵌塞2 604例,龋坏或牙周炎1 654例,无症状者2 810例.经拔牙及局部治疗后,随访1月至5 a,局部症状消除,断根残留者无异常.结论 食物嵌塞、冠周炎、颊部糜烂、颊部新生物等是上颌第3磨牙的主要并发症;拔除无对颌或位置不正的上颌第3磨牙是治疗和预防由其引起的并发症的最佳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曲面断层摄影 (panormicradiograph ,PR)对颌面部骨折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 12 0例颌面部骨折进行PR和常规X线 (traditionalradiograph ,TR)对照检查 ,部分病例加做CT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PR和TR对下颌骨骨折诊断准确率分别为 91%和 76 % ,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对面中部骨折 ,PR和TR显示率分别为 4 3%和 80 % .结论 :PR优点是对下颌骨骨折诊断准确率高 ;对诊断下颌骨多发性骨折优越性明显 ;对上颌后部牙槽突骨折显示好 ;体位舒适 ,操作方便 .PR缺点是 :对髁状突、下颌角及颏部骨折容易漏诊 ,对升支骨折内、外侧移位不能显示 ,配合TR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对多数面中部骨折诊断 ,PR不及TR ,以CT最佳 ,不能站立配合者 ,PR检查受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舌下腺囊肿的临床疗效,探讨新的治疗方法.方法2000年以来诊治的不愿意或不能耐受局麻手术治疗的舌下腺囊肿患者42例,行囊肿内注射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混合液治疗.结果随访6月至2a,所有病例无复发,其中治愈33例,治愈率为78.6%,有效9例,有效率为21.4%.结论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舌下腺囊肿,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成像对腮腺肿块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3例腮腺肿块进行了MRI扫描,部份病例同时作了B超、造影及CT,并追踪术后病检.结果表明:①MRI对腮腺具有较CT更强的组织分辨力,能显示腺内主要的神经、血管.②能准确判定腺内有无占位性病变.③能准确判定腺内、外肿瘤.④立体成像,能多方位观察肿瘤位置、范围及周围组织关系.恶性肿瘤可了解颈部转移情况,有助于指导临床分期、治疗及预后估计.⑤根据形态及边界特点,能判断大多数肿瘤的良恶性,但两者的T1,T2信号变化无特异性.⑥腮腺非肿瘤性病变的T1,T2信号变化无特异性,不如常规X线造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osis, TMJOA)不同分期喙突的形态特征, 为临床及解剖学提供理论数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科并诊断为TMJOA的290例患者, 其中男69例, 女221例, 年龄(35.1±13.7)岁(16~69岁), 单侧病变64例(64侧), 双侧病变226例(452侧);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 按照TMJOA 的X线表现分期标准将患者的患侧关节分为Ⅰ期(227侧)、Ⅱ期(38侧)、Ⅲ期(164侧)、Ⅳ期(87侧)。筛选26例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影像科, 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的普通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8例, 女18例, 年龄(34.3±13.9)岁(17~60岁)。将各组".dicom"格式数据导入Simplant Pro 11.04软件中测量喙突的高度、前倾角、喙突顶点-下颌角点与髁突顶点-下颌角点距离的比值3个形态学参数。采用R 3.6.1分析TMJOA患侧与对照组的双侧、试...  相似文献   
10.
喙突增生与颞下颌关节强直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喙突增生与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关系,分析喙突增生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1984~2004年收治的28例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的口腔全景片或CT三维重建,在口腔全景片描记图上测量他们喙突的长度,分析喙突长度与张口度、病史长短的相关性,并随机选106名颞下颌关节正常的门诊就诊者,对比两者的喙突长度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与颞下颌关节正常门诊就诊者的喙突长度有显著性差异,喙突长度与颞下颌关节长期强直有直接的关系。结论长期颞下颌关节强直会导致喙突增生,相反,单纯喙突增生也会导致颞下颌关节强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