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2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95篇
儿科学   25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60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215篇
内科学   162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50篇
外科学   523篇
综合类   483篇
预防医学   136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30篇
中国医学   65篇
肿瘤学   3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10篇
  197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h-BMP-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复合煅烧骨、β-TCP或直接植入裸鼠股部后的成骨能力。方法 通过影像学、组织学和形态计量学等方法,观察未经诱导、OS液诱导和h-BMP-2基因转染BMSCs在复合煅烧骨,或多孔β-TCP后植入裸鼠皮下,或直接制成细胞悬液注入,在4、8、12周诱导成骨和材料降解情况。结果 在裸鼠皮下,单纯生物陶瓷不能诱导成骨,而复合了未诱导、OS液诱导和h-BMP-2基因转染BMSCs的生物陶瓷均能成骨,成骨量为h-BMP-2基因转染组>OS液诱导组>未经诱导组(P<0.05),B-TCP可随骨长入而降解;注入裸鼠肌肉的OS液诱导的和h-BMP-2转染的BMSCs均能诱导成骨,而未经诱导MSCs则不能成骨。结论 复合人BMP基因转染BMSCs的β-TCP是一种理想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成骨蛋白-2(hBMP-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千细胞(BMSCs)胶原刮膜对兔股骨髁松质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 应用影像学、组织学、形态计量学和生物力学等方法,观察未经诱导、OS液诱导和hBMP-2基因转染BMSCs胶原刮膜植入兔股骨髁部直径6 mm、深12 mm松质骨缺损后的修复情况。结果 未经处理的兔股骨髁缺损不能自行愈合;细胞刮膜植入对股骨髁松质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在8和12周时hBMP基因转染BMSCs组>OS液诱导BMSCs组>未诱导BMSCs组(P<0.05),12周时hBMP基因转染BMSCs组的骨缺损区生物力学强度接近正常松质骨。结论 hBMP基因转染BMSCs胶原刮膜是治疗大块松质骨缺损的理想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3.
透明质酸对BMP-2转染的羊B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HA)对携带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腺病毒(Adv-BMP-2)转染的羊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外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将羊骨髓体外分离、扩增BMSCs,分成5组:转染Adv-BMP-2的BMSCs+HA组(Ⅰ组),转染Adv-BMP-2的BMSCs组(2组),BMSCs+HA组(3组),BMSCs组(4组),转染携带β半乳糖苷酶的腺病毒(Adv-β-gal)的BMSCs组(5组)。采用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和流式细胞分析观测细胞增殖;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检测以及RT-PCR检测Ⅰ型胶原(Col-Ⅰ)、骨连接素(ON)和骨涎蛋白(BSP)的mRNA表达。结果①细胞增殖:3 d后各组细胞增殖无显著差异,1周后第1组和第3组的细胞增殖明显高于其他组。②ALP活性:3 d后第3组ALP活性明显低于第4、5组,而第1、2组则显著高于第4、5组;7 d后前3组ALP活性较后两组均显著增加,而第1、2组ALP活性增加更为显著。③Col-Ⅰ、ON和BSP的mRNA表达:3 d和7 d后前3组较后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多。结论HA与BMSCs体外复合培养后可促进BMSCs的增殖、增加ALP的活性以及Col-Ⅰ、ON和BSP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社区人群对糖尿病知识知晓情况,为城镇居民进行糖尿病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市荔湾区25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随机抽样问卷,对资料作描述性和分析性研究.结果糖尿病知识知晓情况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患病史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患病史、体力劳动强度、脑力劳动强度、收缩压与糖尿病知识知晓率密切相关,其比值比分别为1.239,0.990,1.223,2.752,1.897,1.373,0.916,0.884和0.996.结论该地区人群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较低,要广泛开展全民特别是老年人、男性和文化程度较低人群的糖尿病知识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 IL - 4和 IL - 10在诱导异种骨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反应细胞为 BAL B/c小鼠脾淋巴细胞 ,刺激细胞为新西兰白兔血淋巴细胞 ,刺激抗原为兔骨上清液。采用经典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及骨上清液与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法作为异种骨移植的体外实验模型。在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 IL - 4、IL - 10及两者联合应用 ,通过测定其 3H- Td R掺入率 ,观察不同细胞因子对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无论在细胞刺激组还是骨上清液刺激组 ,IL- 4对淋巴细胞增殖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P<0 .0 0 1和 P<0 .0 5 ) ,IL- 10未表现出抑制作用 (P>0 .0 5 )。在两组 IL- 4和 IL - 10联合应用均产生比 IL - 4单独应用更为明显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P<0 .0 0 1和 P<0 .0 5 )。结论  IL - 4对由细胞或骨上清液刺激产生的淋巴细胞增殖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IL- 10没有表现出抑制作用 ;IL- 4与 IL- 10联合应用有协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气化切除术(TUV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远期效果。方法 312例BPH患者进行TUVP手术。术前以及术后3﹑6﹑12﹑24 m分别进行IPSS﹑QOL评分﹑尿流动力学﹑剩余尿量测定。301例(96 .47%)随访资料完整。结果 术后24月IPSS评分从26.52减少至6.1 (P<0.05);QOL评分也从5.32下降至1 .47 (P<0.05);最大尿流率(Qmax)增加明显,从7.6ml/s增至18.3ml/s(P<0.05);平均尿流率(AFR)从3 .4ml/s增至9.89ml/s;排尿量(VV)较前亦有所增加(P>0.05),尤以排尿等待时间(DT) 缩短,从61s减少至5.2s,剩余尿量(RU)从98.3ml减少至13.4ml(P<0.01)。结论 TUVP是一种易于掌握、出血量少、安全性高的治疗BPH的手术方法,远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内镜直视下机械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利用自行设计并改良的机械扩张器械在上消化道内镜直视下对62例贲门失弛缓症进行机械扩张。其中1例为Heller手术失败,4例为气囊扩张失败。结果2例食管破裂中转开胸手术治愈;1例不能耐受手术而放弃;1例一次扩张效果不好,二次扩张后痊愈;其余58例一次成功。扩张时间2—5min,平均3.5min。术中均见黏膜少量出血,无活动性出血。术后2小时进冷流质饮食,6小时后软成形饮食,之后过渡为普通饮食。58例随访2—11年,平均7.5年,均获治愈。结论内镜直视下机械扩张贲门失弛缓症创伤小,费用低,无反流,长期随访效果可靠,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儿童胸腔内巨大精原细胞瘤一例刘敏韦福康胡廷泽罗启成任喜斌患儿男性,12岁。因心悸、呼吸困难伴低热25天入院。院外胸部X线、B超均提示左胸腔积液,共胸腔穿刺4次,每次抽出不凝固血性胸水约1000ml。胸水检查未查见癌细胞;胸水和痰液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查...  相似文献   
9.
10.
免疫吸附治疗在肾移植致敏受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蛋白A免疫吸附(immunoads Orption,IA)治疗对清除肾移植致敏受者体内特异性抗HLA抗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例肾移植致敏(PRA〉50%)受者用彤新蛋白A免疫吸附柱行IA治疗,测定治疗前后血免疫球蛋白及PRA水平。结果:10例患者IA治疗次数为4~15次(中位数9)。所有患者IA治疗后血清总IgG水平都明显下降(P〈0.001),IgA和IgM也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PRA8例转阴,1例〈30%,1例仍为100%。结论:对于肾移植致敏受者,IA是一种特异性高、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