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64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诊右半肝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治疗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的价值。方法 同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6例接受急诊LDLT的ALF患者临床资料,评价转归和疗效。结果 全部供体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死亡,3周后恢复日常生活。全部受体均接受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手术顺利,术后48h内苏醒,未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与术前水平相比,血氨术后第1天明显下降至(53.3±21.6)μmol/L (P〈0.05);总胆红素(TB)术后第1天即可恢复至(212±130)μmol/L(P〈0.05),以后呈继续下降趋势;凝血酶原时间(PT)术后1周内即可降至正常水平(13±1)s(P〈0.0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变化与PT类似;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术后1周内持续下降,至术后第7天降至较低水平。1例患者术后第10天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激素冲击疗法治愈,其余5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全组受体均于术后1月内康复出院。结论 急诊右半肝LDLT能有效治疗ALF。  相似文献   
2.
肝移植技术的飞跃进步是现代外科水平达到一个巅峰的标志。我国是世界上肝脏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各类肝炎、肝硬化、肝癌、先天性与代谢性肝病等造成不可逆的肝脏损害,最终发展成为终末期肝病,严重困扰人民健康。今天,中国的肝移植事业已取得不菲成绩,肝移植作为目前唯一有效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方法,使得人们多年来希冀更新器官的梦想得以实现。然而,与国际水准相比,在肝移植围手术期处理方面尚存在若干薄弱之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及肠系膜脂肪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2001年收治的18例原发性腹膜后及肠系膜脂肪肉瘤病人经手术治疗27例次的临床资料。结果 脂肪肉瘤占同期经手术探查的原发性腹膜后及肠系膜实体瘤的31.6%(18/57);临床表现主要为进行性增大的腹部包块与消化道症状:病理类型以高分化型多见(13/18);首诊后16例获得临床根治性切除,6例复发性脂肪肉瘤病人,共接受15次手术;全组合并单侧肾切除6例,部分结肠切除4例,部分空肠切除和胃大部切除各1例;肠系膜脂肪肉瘤手术多采用完整切除术(8/10)。结论 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必要时可行联合脏器切除术,但不应强求根治;为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对多发肿瘤不能完整切除者应积极实施姑息性减瘤术,多次复发者有条件可多次手术;采用完整切除术、尽量避免肠切除治疗对多发性及复发性肠系膜脂肪肉瘤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胰腺假性囊肿(pseudocysts,PPC)是急慢性胰腺炎的常见并发症,围手术期病残率和死亡率分别达22.7%和13.6%。目前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引流术、外引流术和胰腺部分切除术。我院于2000-2005年对18例PPC患者实施了胰腺假性囊肿外引流术,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综合临床和随访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同伴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干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等资源,收集同伴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对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结局指标采用多时间点Meta分析,而对于餐前和餐后血糖则采用终末时间点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篇文献,文献质量B级6篇,A级3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等时间长度(13~26周)的同伴教育干预后,HbA1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同伴教育(26周以上)对HbA1c改善的作用尚未被证实;中等时间长度(13~26周)同伴教育干预后,餐前和餐后血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同伴教育可以有效控制餐前和餐后血糖,中等时间长度(13~26周)的同伴教育项目对于HbA1c的改善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符合米兰标准和符合杭州标准的肝细胞肝癌(HCC)患者行肝移植术后生存和肿瘤复发情况,验证杭州标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肝移植注册登记的肝移植手术,并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两家肝移植中心接受随访调查受者的临床资料,196例肝癌肝移植受者纳入研究。将符合米兰标准的HCC患者作为米兰标准组,共90例(45.9%);超出米兰标准但符合杭州标准者作为杭州标准组,共40例(20.4%);肿瘤结节直径之和8 cm,术前AFP400 ng/m L且组织学分级为低度分化者作为超出杭州标准组,共66例(33.7%)。比较3组受者术后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并评判预后。结果米兰标准组受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和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9%、73.3%、60.0%和84.4%、66.7%、51.1%,杭州标准组受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和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0.0%、65.0%、50.0%和75.0%、55.0%、45.0%,超出杭州标准组受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和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7.6%、30.3%、18.1%和45.5%、27.3%、18.1%。对3组受者术后累积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进行比较,米兰标准组和杭州标准组受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和1、3、5年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米兰标准组受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显著高于超出杭州标准组受者(P均0.05),杭州标准组受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和1、3、5年无瘤生存率均显著高于超出杭州标准组受者(P均0.05)。结论同米兰标准一样,杭州标准也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能够显著拓展受益人群,让更多未符合米兰标准的患者能够施行肝移植术。同时杭州标准能有效预测肝移植受者预后,其创新性提出的生物学标准AFP水平和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后预后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肾脏嫌色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CT检查15例,平扫时病灶呈软组织密度,其中密度均匀7例,密度不均匀8例,增强后病灶呈轻至中度强化。MRI检查8例,病灶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等、稍低信号6例,混杂高信号2例。结论肾脏嫌色细胞癌属少血供肿瘤,CT能清晰显示肿瘤内钙化灶和血供情况,而MRI容易检出肿瘤内小出血灶、囊变坏死灶以及中央星状瘢痕,可对肾脏嫌色细胞癌的诊断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TC在老年人梗阻性黄疽病因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5例老年人梗阻性黄疽的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其中37例有完整的手术和病理检查资料,结果PTC穿刺成功率高,达97.3%(36/37),且相当安全。PTC对梗阻性黄疽中非肿瘤性病因和肿瘤性病因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3%(14/15)和86.4%(19/22),总的诊断符合率为89.2%(33/37).而US和CT的诊断符合率则分别为44%(11/25)和65%(13/20)。结论PTC对梗阻性黄疽的病因诊断价值高于US和CT.目前在老年人梗阻性黄疽的病因诊断中仍是一种相当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滋水泻火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按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2组均常规使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滋水泻火法中药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AI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2组AIS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AI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AIS评分显效率为92%,对照组为60.0%;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滋水泻火法治疗失眠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混合型肝癌(mix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cholangiocarcinoma,mHCCCC)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4月至2010年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确诊为mHCC-CC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并统计术后生存时间. 结果 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7~76岁;其中男性11例(64.7%);无临床症状10例(58.8%);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2例(70.6%);甲胎蛋白阳性( >25 ng/ml) 12例(75.1%);糖类抗原199阳性(≥37 U/ml)4例(25.0%).17例患者中肿瘤均完整切除,即包括转移灶在内的肿瘤切除,切缘离肿瘤边缘1.5 cm以上,同时清扫肉眼可见或影像学提示的肿大淋巴结.术后6、12和18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8%、86.5%、57.7%;术后100、200 d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5.3%、43.5%;中位无瘤生存期为161 d.结论 mHCC-CC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靠病理诊断;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但总体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