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寰枕段(V3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1999年6月至2011年11月,采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对1 68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血管形态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椎动脉V3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情况.其中男783例,女897例;年龄22~70岁,平均52.8岁,所有病例经多普勒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流速加快或减慢.结果:1 680例颈性眩晕患者在V1-V4段有3 360支血管被检测,血管异常支数有2 778支,其中V1段有829支,V2段有421支,V3段有328支,V4段有1 190支.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V3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有椎动脉血管痉挛(232支)、椎动脉血管缺如(37支)、椎动脉血管出孔异常(31支)、椎动脉血管局限性狭窄4种改变.结论:颈性眩晕的椎动脉V3段存在4种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可以以3D-CTA检查结果来判断预后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治疗庆大霉素中毒性耳聋的有效方法及作用机制。方法:将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川芎嗪组(C组)、针刺组(D组)和针刺加川芎嗪组(E组)。C、D、E组分别给予单纯川芎嗪、单纯针刺(穴取“听宫”“翳风”“外关”)和针刺联合川芎嗪治疗。10d后检测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Ⅲ波反应阈值、Corti器部位细胞凋亡及Bax、Bcl-2蛋白表达。结果:E组ABR阈值低于C组(P〈0.05),Corti器部位细胞凋亡、Bax蛋白表达及Bax/Bcl-2比值均低于C组和D组,Bcl-2蛋白表达有所增加。结论:针刺“听宫”“翳风”及“外关”穴对川芎嗪有一定的靶向协同作用,可提高治疗庆大霉素中毒性耳聋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下调Bax蛋白表达及上调Bcl-2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坚持医教协同原则,构建适合针灸学临床教学的四大课程思政模块,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中医文化自信,为国家输送更多仁心仁术的针灸人才。  相似文献   
4.
在小儿推拿中,独穴疗法以三字经流派见长。总结临床应用有效的大肠穴、天河水穴、六腑穴、板门穴、小天心穴的独穴治病方法,供同道参考指正。  相似文献   
5.
推拿是我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康复医学的兴起,为推拿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借鉴的理论和方法.康复推拿理念是在这一背景下得以产生.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提出了康复推拿课程建设的构想.康复推拿课程建设的意义在于能顺应针灸推拿学专业职业背景的现实需求,并且能推动推拿学的学科国际化发展步伐.康复推拿课程主要内容模块包括康复推拿评定、康复推拿手法、康复推拿功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蛙式四步扳法治疗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探讨蛙式四步扳法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收集被确诊为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患者60例,采用自体牵引,极度屈髋屈膝,蛙式扳法和后伸扳法四步操作,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次数1~7次,平均治疗4.0次。疗效评价治愈50例,好转9例,未愈1例。结论:蛙式四步扳法治疗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针对性强,见效快,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7.
范炳华教授为浙江省名老中医,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推拿专家,从事中医推拿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年,成果颇丰。范教授专业功底深厚,注重中医经典研究揣摩,强调现代医学的结合,讲究应用技巧,勇于创新,善于经验积累和总结,独创了许多看似很玄其实十分科学的治疗方法。笔者有幸跟诊学习,受益匪浅,现仅就范教授常用风池穴的不同方向推拿法及其临床应用经验整理一二。  相似文献   
8.
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重点内容之一。浙江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也尤为重视,尤其是我校推拿学科在专业建设中一直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其四门主干课程已全部精品化,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不同层次精品课程建设梯度。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推拿学科教学团队的作用功不可没,因为教学团队建设在专业建设中起着关键和核心作用,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只有抓好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同时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借助平台,点面结合,资源共享,才能促进推拿学科其他课程共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三部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颈性眩晕患者120例,按就诊顺序单、双号分为三部推拿法组和常规推拿法组,采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在手法质量控制下推拿,观察治疗前后眩晕严重程度积分、持续时间积分、临床综合症状积分和临床综合疗效四项指标比较。[结果]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前三项两组均P〈0.01;两组组间比较,分别为P〈0.05、P〈0.05和P〈0.01;临床综合疗效比较,三部推拿法组总有效率为93.3%,常规推拿组总有效率73.3%,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对缓解眩晕程度、缩短眩晕持续时间、减轻临床综合症状和临床综合疗效方面优于常规推拿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三部推拿法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模型动物的干预作用,为三部推拿法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2只健康家兔(不分雌雄)完全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模型对照组、三部推拿法组和传统推拿法组4组,采用眼震电图(ENG)、超声多普勒(TCD)检查,比较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血流速度及眼震持续时间的变化。结果:三部推拿法组和传统推拿法组均能改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模型家兔的椎-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血流速度及眼震持续时间(P<0.05,P<0.01);三部推拿法组与传统推拿法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三部推拿法对改善椎-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的供血及眼震持续时间,其作用优于传统推拿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