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3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2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8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8 毫秒
1.
潘赐明  任雪  韦姗姗  曹蓓苓  王维  杨艳  陈文慧  徐宏喜 《中草药》2023,54(12):3911-3920
目的 基于中医药整合药理学和转录组学探究丹栀逍遥散防治焦虑肝郁化火证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v2.0,检索并获取丹栀逍遥散的活性成分及靶标、焦虑肝郁化火证靶标信息,构建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将交集基因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以确定最终需要验证的靶标。利用GEO数据库转录组学验证整合网络药理学结果,同时采用动物实验进行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与焦虑肝郁化火证相关的靶标13个,丹栀逍遥散活性成分430种。整合药理学结果显示,丹栀逍遥散防治焦虑肝郁化火证主要通过调控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噁唑丙酸受体(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ic acid receptor,AMPAR)、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的激活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ide 3-kinases,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临床治疗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医称为尪痹,是一种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的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最终引起关节破坏的难治性疾病.其发病率高(0.3%~1%[1]),病程反复、缠绵不愈、致残率高,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现代医学虽然在其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研究进展,但其病因至今仍然不明确,在治疗上也还仍然缺乏理想的药物与治疗方案.中医药治疗RA具有较长的历史,大量的临床研究业已表明中医药治疗RA的有效性,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其总有效率多数在90%以上.中医药对RA的治疗方案多以辨证论治为主,也有用专方治疗、中成药治疗、单方单味药治疗,或采用针灸、推拿等疗法等,各具特色.本文就中医治疗RA的临床治疗方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朱氏调经促孕方加味联合克罗米芬(CC)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ER)的影响。方法:纳入150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50例。A组患者给予CC促排卵治疗,B组患者给予CC促排卵结合朱氏调经促孕方加味口服治疗,C组患者给予CC促排卵结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以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CC至多服用1个疗程,停药后随访3个月经周期。比较3组患者的周期排卵率及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的发生率;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进行阴道超声监测,比较3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内膜类型及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与阻力指数(RI);于黄体期中期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清雌二醇(E_2)水平;比较3组患者的妊娠率。结果:①B组患者的周期排卵率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患者的LUFS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②HCG注射日,B组患者的子宫内膜较A组、C组患者明显增厚(P0.05);B组患者的A型内膜例数多于A组、C组(P0.05),C组患者的A型内膜例数多于A组(P0.05)。③HCG注射日,B组患者的子宫动脉PI、RI均低于A组、C组(P0.05),C组患者的子宫动脉RI亦低于A组(P0.05)。④黄体期中期,B组患者的血清E_2水平高于A组、C组(P0.05);A组和C组患者的血清E_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B组患者的妊娠率高于A组、C组(P0.05),C组患者的妊娠率高于A组(P0.05)。结论:朱氏调经促孕方加味能有效提高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患者CC促排卵后的排卵率,降低LUFS的发生率,升高血清雌激素水平,改善患者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升陷乌梅汤对激素干预哮喘大鼠TGF-β1/Smad信号通路和气道重塑的影响。方法将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哮喘组、激素组、布地奈德组、升陷乌梅汤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卵蛋白致敏、雾化激发建立哮喘大鼠模型,并予各给药组大鼠腹腔注射糖皮质激素干预,在此基础上予升陷乌梅汤组大鼠灌胃、布地奈德组大鼠雾化吸入。观察各组大鼠肺功能及支气管病理改变,并采用Western blot及RT-qPCR法检测TGF-β1/Smad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①与正常组比较,哮喘组大鼠肺组织中胶原蛋白表达、WAi/Pbm、WAm/Pbm及WAe/Pbm升高(P<0.05),信号通路因子TGF-β1、Smad2、Smad3的蛋白和mRNA表达及p-Smad2、p-Smad3的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而肺功能中FEV0.1、FEV0.1/FVC、FEF50%及FEF75%均降低(P<0.05),肺组织中Ai/Pbm以及通路因子Smad6、Smad7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降低(P<0.05)。②与哮喘组比较,各给药组均可减少肺组织中WAi/Pbm、WAm/Pbm和WAe/Pbm(P<0.05),降低TGF-β1、Smad2、Smad3的mRNA表达及TGF-β1、Smad2、p-Smad2、p-Smad3的蛋白表达(P<0.05),并升高FEV0.1、FEV0.1/FVC、FEF50%和FEF75%(P<0.05),增加Smad6、Smad7的mRNA表达(P<0.05);且升陷乌梅汤组较激素组可进一步减少WAi/Pbm、WAm/Pbm、WAe/Pbm,降低TGF-β1、Smad2、Smad3的蛋白和mRNA表达及p-Smad2、p-Smad3的蛋白表达(P<0.05),并升高FEV0.1、FEV0.1/FVC、FEF75%,增加Smad6的蛋白和mRNA表达以及Smad7的mRNA表达(P<0.05)。结论升陷乌梅汤可在激素干预基础上进一步阻止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抑制气道重塑发展,延缓肺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鉴定香港特有止泻中药材红党参的基源植物和表面红色物质。方法将红党参的5S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和HPLC色谱指纹谱与正品党参5S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和HPLC色谱指纹谱进行比较研究;将红党参表面红色物质的X-衍射光谱与中药赤石脂X-衍射光谱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红党参的HPLC色谱指纹谱和党参药材具有相同的特征色谱峰;红党参的5S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与党参正品之一的素花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var.modesta)的5S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最为相似;红色物质的X-衍射光谱与中药赤石脂X-衍射光谱完全相同。结论红党参的基源是素花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var.modesta)的根,红党参表面的红色物质是传统中药赤石脂(Halloysitum Rubrum)。红党参是素花党参根用中药赤石脂炮制而成,科学名可定为Radix Codonopsis Praeparata Halloysita Rubra。  相似文献   
6.
葛根素对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葛根素(puerarin,Pue)又名普乐林,是从豆科葛属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中提取并分离出来的一种单体,属异黄酮类化合物。其化学名为4,7-二羟基-8-D-葡萄糖基异黄酮。葛根素主要有扩张血管、降血脂血压、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抗血栓形成,修复内皮细胞损伤以及抑制脑细胞凋亡等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农药残留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宏喜 《江苏中医》1990,11(5):21-22
  相似文献   
8.
从金翼黄芪中分离出金翼黄芪甙A(Ⅰ),绵毛黄芪甙XV (Ⅱ),7,2′-二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O-β-D-葡萄糖甙(Ⅲ),大豆皂甙Ⅰ,胡萝卜甙及β-谷甾醇。Ⅰ为新化合物,确定其结构为3-O-[α[-L-鼠李吡喃糖基(1→2)-D-木吡喃糖基]-环黄芪醇。并应用二维核磁共振相关谱对Ⅱ和Ⅲ的~1H和~(13)C化学位移信号进行了全面归属。  相似文献   
9.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全球第二位致死原因,急需提高整体防治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疗效。国医大师刘嘉湘先生融汇中西医学治疗肿瘤的优势,于1972年首先系统提出“扶正法”治癌的观 点,经过长期系统研究,构建了“道、法、术、理”完备的“扶正治癌”学术体系,推动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从以“消 瘤为主”向“以人为本,人瘤并重”转换,提高了晚期肺癌的疗效,5年生存率达到24.22%的国内领先水平。本文 分别从机体免疫调控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衰老的角度揭示“扶正治癌”的科学内涵,并引入抑制静止期癌细 胞等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以期进一步突破制约癌症防治效果的瓶颈。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作者团队在藤黄属植物活性成分的发现、结构修饰及活性成分的抗肿瘤、抗炎、抗病毒、抗耐药菌、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药效评价与作用机制,以及夏枯草、大根草、苏木、人参、补骨脂等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方法与成果,显现了现代药理研究技术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方面的巨大潜力,可为中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许多新的成分、新的药效、新的机制和新的临床应用值得进一步探索、发掘、研究和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