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栀子苷对大鼠肝脏的毒性,以及对其血清、肝组织及粪便中胆汁酸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雌雄各半,按体质量随机分成空白组及栀子苷(50,100,200,400 mg·kg-1)组,共5组,每组12只,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7 d,于第8天收集大鼠血清、肝组织和盲肠内容物。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肌酐(Crea),尿素(Urea)含量,肝脏组织切片分别作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角蛋白7(CK7),细胞角蛋白19(CK19)蛋白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肝组织CK7,CK19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胆固醇27α-羟化酶(CYP27A1),胆固醇12α-羟化酶(CYP8B1) mRNA表达情况,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测定血清、肝脏及盲肠内容物中18种胆汁酸含量。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各剂量栀子苷组TBIL水平显著升高(P<0.01);400 mg·kg-1栀子苷组ALT,AST活性和TBA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HE染色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栀子苷200,400 mg·kg-1组肝组织的汇管区有胆管反应,胆管周围有炎症细胞的浸润,尤以栀子苷400 mg·kg-1毒性明显。栀子苷400 mg·kg-1栀子苷组肝组织中CK7,CK19表达较空白组明显增加(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400 mg·kg-1栀子苷组肝组织中甘氨熊脱氧胆酸(GUDCA),甘氨猪去氧胆酸(GHDCA)含量明显下降(P<0.05,P<0.01),牛磺鹅去氧胆酸(TCDCA),猪去氧胆酸(HDCA),胆酸(CA),鹅去氧胆酸(CDCA)含量显著升高(P<0.01),甘氨胆酸(GCA),甘氨鹅去氧胆酸(GCDCA),甘氨脱氧胆酸(GDCA),甘氨石胆酸(GLCA),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GUDCA,GHDCA,熊去氧胆酸(UDCA),牛磺石胆酸(TLCA)的含量占比降低,TCDCA,HDCA,CA,CDCA,脱氧胆酸(DCA)的占比增加;血清中GHDCA,石胆酸(LCA)含量显著下降(P<0.01),牛磺猪去氧胆酸(THDCA),牛磺胆酸(TCA),GCA,TCDCA,UDCA,CA,CDCA,DCA含量明显增加(P<0.05,P<0.01),CA/DCA显著升高(P<0.01),且CA与CDCA含量占比分别上升19.60%和4.63%;与空白组比较,400 mg·kg-1栀子苷组盲肠内容物中所有的胆汁酸含量均下降,其中GCA,UDCA,HDCA,GCDCA,GDCA,TLCA,GLCA,CDCA,DCA,LCA含量明显下降(P<0.05,P<0.0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400 mg·kg-1栀子苷组肝组织中CYP7A1,CYP27A1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 400 mg·kg-1栀子苷灌胃,可导致大鼠明显的肝损伤,其肝脏、血清与粪便中胆汁酸发生显著改变,且同一种胆汁酸在肝脏、血清与粪便中的变化不尽相同。然而,由栀子苷所导致的肝损伤与体内胆汁酸变化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清楚,仍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给予阐明。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探讨糖尿病的中药处方用药规律。方法:从文献中收集近10余年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处方,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进行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并以关联度分析结果为基础,依据相关度与惩罚度约束,进行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分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获得治疗糖尿病新处方;根据结果绘制出用药关联规则网络图、新方的核心组合药物网络图。上述操作基于TCMISS V1.1完成。结果:对筛选出的110个处方进行分析,明确了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规律,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16个核心组合和8首新处方。结论:基于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的数据挖掘手段,适合中医方剂用药规律的挖掘、分析和总结。以补益气阴为主并灵活配伍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同时根据不同证型考究药物的配伍组合对提高糖尿病的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有效性。方法以针刺并含耳鸣为主题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PubMed等数据库有关针刺治疗耳鸣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疗效和方法学评价。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合并比值比(OR)评价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痊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用漏斗图分析发表偏倚,并采用Stata11.0软件进行Begg秩相关检验及Egger线性回归法判断漏斗图是否对称。结果 15篇文献1082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痊愈率合并OR值为2.82,95%可信区间(CI)为[1.89,4.20];显效率合并OR值为1.75,95%CI为[1.26,2.44];总有效率合并OR值为3.68,95%CI为[2.62,5.16],针刺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Begg秩相关检验所得P=0.350,Egger线性回归法所得P=0.887,漏斗图大体对称,但仍有缺角,文献存在一定程度偏倚。结论根据纳入的研究资料显示,针刺或针刺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高于单纯药物治疗或其他非针刺治疗方式;国内外文献标准不同,质量不一,研究方法迥异,故仍需更多的高质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蜜丸酒煎下瘀血汤与饮片酒煎下瘀血汤抗肝纤维化作用是否存在异同。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蜜丸酒煎下瘀血汤组、饮片酒煎下瘀血汤组、扶正化瘀方组。以50%CCl_4皮下注射9周制备肝纤维化模型。第7周首日开始,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0.3%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其余3组分别给予蜜丸酒煎下瘀血汤(0.58 g·kg~(-1)),饮片酒煎下瘀血汤(0.43 g·kg~(-1)),扶正化瘀方(2 g·kg~(-1))灌胃,第9周结束后收集肝组织和血清样本。分别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天狼猩红染色观察纤维化程度,碱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情况,全自动分析法检测大鼠血清肝功能,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Ⅰ型胶原(COL-I)mRNA的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测定肝组织α-SMA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测定炎症因子与氧化指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肝纤维化程度较严重,肝组织天狼猩红阳性染色面积比、羟脯氨酸含量,α-SMA和COL-I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17A及丙二醛(MDA)的水平显著增加(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蜜丸酒煎下瘀血汤与饮片酒煎下瘀血汤可明显减轻肝纤维化程度,肝组织天狼猩红阳性染色面积比、羟脯氨酸含量,α-SMA和COL-I蛋白及mRNA表达,大鼠血清AST,ALT,TBil,TNF-α,IL-1β,IL-17A,MDA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SOD及GSH-Px水平明显增加(P0.05,P0.01)。其中蜜丸酒煎下瘀血汤组肝组织病理变化的改善显著优于饮片酒煎下瘀血汤,且肝组织在天狼猩红阳性染色面积比、羟脯氨酸含量、肝组织COL-I mRNA以及α-SMA mRNA和蛋白的表达降低也较饮片酒煎下瘀血汤明显(P0.05,P0.01)。血清肝功能、炎症因子及氧化相关指标2种制法下瘀血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蜜丸酒煎下瘀血汤改善趋势更为明显。结论:蜜丸酒煎下瘀血汤与饮片酒煎下瘀血汤均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中以蜜丸酒煎下瘀血汤作用更为显著,提示制蜜丸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下瘀血汤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 V1.1)中的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关联度分析、药物核心组合分析及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获得治疗糖尿病足中药熏洗处方的核心药物、核心组合及新处方。结果 对筛选出的95个处方进行统计,使用频次前10位的是红花、桂枝、鸡血藤、当归、赤芍、川牛膝、川芎、透骨草、桃仁、黄芪。药物组合使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前3组分别是“红花、桂枝”,“当归、红花”,“红花、鸡血藤”。并挖掘出治疗糖尿病足的中药熏洗方的核心组合16个和8首可能具有临床价值的新处方。结论 目前治疗糖尿病足的中药熏洗方多以活血止痛、舒筋通络药为主,并通过数据挖据初步探索出了中药熏洗处方的主要药物组成为当归、红花、桂枝、黄芪、川芎、透骨草、赤芍、桃仁、乳香、没药、鸡血藤、川牛膝等。根据不同证型可以进一步探讨新方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虫草菌丝中的脂溶性成分。方法采用石油醚提取虫草菌丝中的脂溶性成分,通过10%硫酸-甲醇对提取物进行甲酯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虫草菌丝脂溶性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使用VF-Waxms型毛细管色谱柱(60 m×0.25μm,0.25μm)进行分离,载气为高纯度氦气,进样温度220℃,流速1 mL·min~(-1);电离方式EI离子源,离子源温度200℃,接口温度230℃,溶剂延时3 min,m/z 30~600。采用建立的GC-MS方法对6批次虫草菌丝脂溶性部位中13种脂肪酸进行定量测定。结果从虫草菌丝中初步鉴定49种脂溶性成分,包括17种脂肪酸类、8种酮类、5种烷烃类、3种酰胺类、2种醇类、3种醚类、7种非脂肪羧酸酯类以及4种其他类化合物。其中脂肪酸类成分在虫草菌丝脂溶性成分中所占的比例高达89.40%,占绝对优势。完成了6批次虫草菌丝13种主要脂肪酸(占所有脂肪酸类成分的97.08%)的含量测定,总量在25.44~41.47 mg·g~(-1)之间。其中油酸、亚油酸与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在18.06~29.98 mg·g~(-1)之间。结论采用GC-MS法完成虫草菌丝脂溶性部位化学成分的鉴定以及主要脂肪酸类成分的含量测定,为虫草菌丝开发利用及质量控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文献与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医治疗耳鸣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4-2013年)、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89-2013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84-2013年)、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1990-2013年)及Pub Med(1984-2013年),对收录的关于中医治疗耳鸣的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并对用药频次进行统计,采用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法对耳鸣分型用药进行模型建立。结果常用方使用频次较高的分别为六味地黄丸、龙胆泻肝汤和耳聋左慈丸。根据分型用药回归方程,并结合专业知识判断,肾气不足型耳鸣常用山萸肉、补骨脂、枸杞子;脾气亏虚型常用黄芪、白术、党参;肝失疏泄型常用栀子、龙胆、香附;痰火郁结型常用半夏、枳实、防己;风热外乘型常用连翘、薄荷、桑白皮。结论通过用药频次统计和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可为中医治疗耳鸣用药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UHPLC-Q-Orbitrap HRMS法对桃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建立快速测定桃仁中苦杏仁苷和野黑樱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100 mm×2.1mm,1.8 μm)色谱柱,以0.1%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正负离子Full MS/dd-MS2模式,通...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稳定的液质联用方法分析醋制对五味子中8种主要木脂素类成分含量的影响,为完善五味子及醋五味子饮片的质量标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以乙腈-0.1%甲酸水梯度洗脱,流速 0.4 mL·min-1,质谱采用加热电喷雾离子源(H-ESI),利用其高分辨的特点采用一级正离子Full mass扫描方式,对不同批次五味子、醋五味子及自制醋五味子中8种主要木脂素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在优化的色谱质谱条件下,每个样品的分析时间仅为4 min。通过Xcalibur数据处理软件加权处理,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和五味子丙素在0.062 5~2.00 μg·mL-1,五味子酯乙、五味子酚、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在0.015 6~0.500 μg·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1 3);精密度、重复性及稳定性良好(RSD≤3%);加样回收率在98.74%~102.34%,RSD均小于3%;所测成分含量在五味子和醋五味子之间无显著差异;自制醋五味子与市面上醋五味子之间木脂素类成分含量也无明显差异;自制醋五味子中木脂素成分含量炮制前后同一成分含量均有一定变化,但变化均不一致,有升有降,但多批次平均含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建立的定量方法分析时间短、灵敏度高且准确性好,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测定要求,可用于五味子及醋五味子中8种木脂素类成分的快速测定,并为其质量评价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肝纤维化是机体对多种慢性损伤的一种复杂修复应答,是诸多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变化,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和肝星状细胞活化被认为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抗肝纤维化治疗已成为当前慢性肝脏疾病研究的焦点之一。下瘀血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桃仁、土鳖虫3味中药组成,现代中医临床用其治疗肝纤维化与肝硬化,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拟对近年来下瘀血汤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该经典名方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诱导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凋亡、调控巨噬细胞功能、抑制肝窦毛细血管化及抗脂质过氧化等途径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对该方在肝纤维化方面的新药研发及临床应用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