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K+v通道在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中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两组:常氧对照组和低氧组, 采用酶消化的方法获得单个肺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PASMC),将分离细胞经a-actin免疫组化鉴定为PASMC。采用膜片钳技术记录PASMC静息膜电位(Em)和电压门控性钾通道电流(Ikv)。细胞内灌流Kv1.2、Kv1.3、Kv1.5、Kv2.1、Kv9.3抗体混合液(1:125),探讨钾通道在HPV中的作用。结果 低氧组膜电位明显去极化,细胞内灌流Kv1.2、Kv1.3、Kv1.5、Kv2.1、Kv9.3抗体混合液可显著抑制常氧对照组PASMC的Ikv,使Em去极化,细胞内灌流Kv1.2、Kv1.3、Kv1.5、Kv2.1、Kv9.3抗体混合液对低氧组PASMC的Ikv和Em均无显著影响。结论Kv1.2、Kv1.3、Kv1.5、Kv2.1、Kv9.3可能是氧敏感型通道,并可能介导了缺氧性肺血管收缩。  相似文献   
2.
保留管芯与不保留管芯行双腔支气管插管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保留管芯与不保留管芯对双腔支气管插管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ASAⅠ~Ⅱ级需行双腔支气管插管的右肺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保留管芯插双腔支气管导管组(A组,n=20例)和不保留管芯插双腔支气管导管组(B组,n=20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插管一次到位的成功率及插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插管一次到位成功率较B组明显提高(P<0.05),A组插管并发症发生率较B组高,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保留管芯行双腔支气管插管较不保留管芯行双腔支气管插管一次到位准确率高而又无明显增加支气管插管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崔建修  孙强  李真  赵国栋 《实用医学杂志》2004,20(10):1123-1124
目的:探讨气道内双腔球囊导管植入压迫止血后行肺叶切除止血病人的麻醉方式及提高麻醉安全性的方法。方法: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双腔支气管插管法,对12例气道内双腔球囊导管植入压迫止血后肺叶切除术的病人,行双腔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结果:12例病人均完成了理想的双腔支气管插管,达到了理想的肺隔离效果,气道内双腔球囊导管拔除顺利,球囊完整,未造成气道损伤,手术过程顺利,未发生大出血等并发症,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双腔支气管插管对气道内双腔球囊导管植入压迫止血后行肺叶切除术病人的麻醉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崔建修  孙强  赵国栋 《广东医学》2005,26(8):1072-1073
目的比较吗啡和芬太尼用于小儿尿道下裂持续硬膜外术后镇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尿道下裂修复术的小儿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吗啡组20例(M组,n=20)和芬太尼组20例(F 组,n=20),全麻加硬膜外复合麻醉,术毕予硬膜外术后镇痛,M组予首剂吗啡1 mg/5 ml,首剂后予吗啡5-6 μg/(kg·h)持续硬膜外注入术后镇痛;F组予首剂芬太尼0.01 mg/5 ml,首剂后予芬太尼5-6μg/(kg·d)持续硬膜外注入术后镇痛,观察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同时监测两组患儿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术后镇痛效果M组明显优于F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肠麻痹等不良反应M组明显高于F组,P<0.05。结论吗啡和芬太尼均可用于小儿尿道下裂持续硬膜外术后镇痛,但效果不同,不良反应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崔建修  孙强  赵国栋 《广东医学》2005,26(12):1654-165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CO2气腹对老年人和青年人心率变异性影响的差异。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60例,分为老年组(65~72岁)和中、青年组(32~57岁),每组30例。利用心率变异功率谱分析技术(HRV-PSA)和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双频谱指数技术(bispectral index,BIS)对60例患者CO2人工气腹后心率变异性(HRV)指标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低频高频比(LF/HF)、标准化值(nuLF)及总功率(TP)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O2人工气腹后LF,LF/HF,nuLF两组患者均明显升高,但老年组升高幅度远低于青年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两组TP,HF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CO2人工气腹后代表交感活性的LF,LF/HF,nuLF上升,但老年人上升不如青年人明显,表明CO2人工气腹后老年人交感活性升高较青年人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型号与左主支气管内径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抽取胸外科手术需行左侧DLT插管的成年病人100例,所有病人术前均行胸部螺旋CT扫描,利用三维图像重建技术测定病人隆突水平与左主支气管纵轴垂直平面的左主支气管内径值,根据左主支气管内径值插入左DLT,以纤维支气管镜定位或引导插管、采用“气泡溢出法”和“主支气管套囊压力测定法”判断DLT型号的合适性和插管的准确性。结果 合适的左DLT型号与左主支气管内径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346。结论 临床上,可根据左主支气管内径测量值指导选择左DLT。  相似文献   
7.
罗勇  崔建修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4):1679-1680
目的:比较硬膜外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子宫切除术后镇痛的镇痛效应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妇科手术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的病人70例,随机分为两组,罗哌卡因组(R组)和左旋布比 卡因组(L组),每组35例.术毕采用持续硬膜外术后镇痛,R组首剂为吗啡2 mg加0.2%罗哌卡因10 mL,L组首剂为吗啡2 mg加0.2%左旋布比卡因10mL,硬膜外自控镇痛(PCA),R组为吗啡4mg加0.2%罗哌卡因50 mL,L组为吗啡4 mg加0.2%左旋布比卡因50 mL,每小时1 mL,锁定时间为30min,每次为2 mL.观察镇痛效果及其不良反应,同时监测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术后两组70例病人均获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L组略低,两组48 h吗啡需求量分别为(3.2±0.6)mg和(3.4±0.7)mg,下肢运动完全恢复时间L组长于R组,术后4 h的Bromage评分分别为1.4±0.7和1.2±0.8.MAP、HR、RR、SpO2两组无明显差异,无明显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肠麻痹发生率相似.结论:硬膜外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子宫切除术后镇痛的镇痛效果满意,同等浓度的左旋布比卡因阻滞效果比罗哌卡因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侧颈丛神经阻滞对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60例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双盲均分为三组:Ⅰ组患者采用0.375%的罗哌卡因每侧15 ml行一点法颈丛神经阻滞;Ⅱ组患者采用0.5%的罗哌卡因每侧15 ml行一点法颈丛神经阻滞;Ⅲ组患者采用生理盐水15 ml行一点法颈丛神经阻滞.20 min后针刺法测定Ⅰ、Ⅱ组患者的颈丛神经阻滞平面,三组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三组患者均行静脉自控镇痛24 h.记录三组患者镇痛评分、术后所用的总吗啡量、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 三组患者术后镇痛评分、吗啡需要量、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清醒后第1次镇痛时间Ⅰ、Ⅱ组明显长于Ⅲ组(P<0.05).结论 双侧颈丛神经阻滞并不能减少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后镇痛药需要量和术后镇痛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K+v通道亚型在急性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两组:常氧对照组和低氧组,采用酶消化的方法 获得单个肺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PASMC).将分离细胞经a-actin免疫组化鉴定为PASMC细胞.采用膜片钳技术记录PASMC静息膜电位(Em)和电压门控性钾通道电流(Ikv).细胞内灌流Kvl.2、Kvl.3、Kvl.5、Kv2.1抗体混合液(1:125),探讨钾通道在HPV中的作用.结果 低氧组膜电位明显去极化,细胞内灌流Kvl.2、Kvl.3、Kvl.5、Kv2.1抗体混合液可显著抑制常氧对照组PASMC的Ikv,使Em去极化,细胞内灌流Kvl.2、Kvl.3、Kvl.5、Kv2.1抗体混合液对低氧组PASMC的Ikv和Em均无显著影响.结论 Kvl.2、Kvl.3、Kvl.5、Kv2.1可能是氧敏感型通道,并可能介导了急性缺氧性肺血管收缩.  相似文献   
10.
胸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目的:探讨预防性合理应用抗生素对胸外科手术后感染的医学和经验学效益,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比以观察268例胸外科患者围术期不同给药方法的临床和经济学效果。结果:实验组和常规用药组相比较,其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差别无显著性,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等差别亦无明显性,而住院总费用及抗生素费用等则明显低于常规用药组。结论:围术期应用双剂头孢西丁预测胸外科相后感染是一种合理有效而经济的预防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