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5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律失常的发生基质是目前电生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近期研究提示:心肌组织、心肌细胞间的缝隙连接、心脏传导系统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等在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深入研究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基质将会为一些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有助于从根源上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核桃叶提取液对小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维生素E组和核桃叶提取液大、中、小剂量组,每组各为14只.给予小鼠皮下注射D-半乳糖建立衰老模型,核桃叶提取物各剂量组灌胃给予相应剂量的核桃叶提取液,30 d后利用Morris水迷宫仪观察小鼠记忆能力.[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核桃叶提取液各剂量组小鼠搜索站台的潜伏期均明显缩短,而穿越站台的次数则明显增加.[结论]核桃叶对D-半乳糖所致衰老模型小鼠的记忆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动物模型。方法选择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室速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通过高频(50ms,5.0V)刺激心外膜主动脉与肺动脉交界处,导致室速的发生。实验结束后立即取出左右流出道心肌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的交感神经纤维,观察其形态、分布及密度变化,其密度采用阳性纤维或结构在选区中的面积比表示。结果 10只兔6只诱发出流出道室速;室速组兔左、右流出道心室肌组织神经分布与对照组不同,其密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心外膜主动脉与肺动脉交界处高频刺激可诱发流出道室速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电流变液是一种纳米至微米尺寸的介电粒子分散在绝缘油中组成的一种新型智能材料,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其流变特性可以发生快速、显著、可逆的变化.本文介绍了电流变液的特性、材料研究进展及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桃叶水提取物对小鼠炎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壳肿胀、植入棉球致小鼠肉芽组织增生和免疫器官称取质量等方法观察核桃叶水提取物对小鼠炎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核桃叶水提取物可明显抑制因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壳肿胀,提高小鼠脾脏质量比.[结论]核桃叶水提取物具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6.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是临床上常见的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治疗ILVT的成功率约85%~90%,成功率低于其他类型的室上性心动过速。近年来,随着三维标测系统的应用,消融靶点更加精确。我院在Carto-3系统指导下对28例ILVT患者进行了射频消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借助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记录的事件探讨一氧化氮合酶1衔接蛋白(NOS1AP)基因rs10494366位点TT基因型在ICD二级预防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3年9月至2017年6月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心律失常病区行ICD植入的二级预防患者122例为病例组,入选同期于体检中心体检的348例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在ICD二级预防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中对NOS1AP基因rs10494366位点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该位点TT基因型是否和ICD二级预防患者相关。对入选对象进行长期随访,在ICD植入后第3月、第12月及第3年进行程控检查,对记录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及恰当治疗事件与三种基因型(GG、GT、TT)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评估rs10494366位点三种基因型对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rs10494366位点TT基因型和QT间期的延长显示了正相关性(β=9.443,P=0.020)。病例-对照研究显示rs10494366位点TT基因型和ICD恰当治疗患者相关(等位基因模式下P=0.014)。经过31.70±9.15个月的随访,发现rs10494366位点三种...  相似文献   
8.
2例扩张型心肌病例,心功能Ⅲ~IV级,心电图QRS波时限均为160 ms,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指征,行CRT-D植入术,左室电极导线采用新型左室四极导线。例1选择了远端tip1-RVcoil进行左室起搏,左室优先55 ms,QRS波时限120 ms,术后1周心功能改善。术后2个月随访时QRS波时限增宽为140 ms,经起搏参数调整优化后,心电图QRS波时限为100 ms。例2选择了远端tip1-中间2,左室优先55 ms,QRS波时限为130 ms。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左室四极电极导线提供了更多部位起搏的选择与优化,简化了植入时的难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典型心房扑动(房扑)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和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9年7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典型房扑导管消融的32例成人先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消融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情况随访。分析新发房颤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结果平均随访(35.81±16.16)个月后,12例患者(37.5%)出现了新发房颤。新发房颤的中位发生时间为术后22个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典型房扑导管消融术中诱发房颤与新发房颤独立相关(风险比:6.093;95%CI:1.924~19.294,P=0.002)。结论成人先心病患者行典型房扑导管消融术后有发生新发房颤的风险,房扑消融术中诱发房颤是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简称双抗)治疗且需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中评估起搏器植入术中囊袋应用凝血酶对术后短期囊袋血肿的影响。方法 纳入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因冠心病需行双抗治疗的患者101例,根据术中囊袋是否应用凝血酶将其分为凝血酶组(57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短期囊袋血肿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冠心病双抗治疗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短期囊袋血肿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凝血酶组术后短期发生囊袋血肿与术后住院超7天患者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短期发生囊袋血肿患者较未发生囊袋血肿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增加(P<0.05)。结论 冠心病双抗治疗患者起搏器植入术中囊袋应用凝血酶可很好地减少术后短期囊袋血肿的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