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sICAM—1水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以马利兰和环磷酰胺(Bu-CY2)为预处理方案的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例MDS患者进行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术,以Bu-CY2为预处理方案,Bu 4 m g.k-g 1.d-1,-7 d~-4 d,CY 60 m g.k-g 1.-d 1,-3 d~-2 d。输入单个核细胞数(MNC)为3.38×108/kg(2.4×108/kg~4.6×108/kg),CD 34+细胞数5.81×106/kg(1.2×106/kg~8.5×106/kg),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数2.88×105/kg(1.61×105/kg~4.56×105/kg)。以霉酚酸酯加环孢素A(C sA)和短程氨甲蝶呤(MTX)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前列腺素E1脂质微球预防肝静脉阻塞病。结果:6例患者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8 d(13~21 d),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为21 d(13~24 d)。经DNA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和染色体检查,均为供者骨髓植活。早期死亡率为0,移植后随访时间为27个月(6~60个月)。目前实际无病生存6例,缓解期实际生存率100%。结论:以Bu-CY2为预处理方案的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是治疗MD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针对受者特异性产生干扰素γ细胞 (IFN-γ PC)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关系。方法以37例HLA相合的同胞allo-HSCT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移植前供者、移植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分别作为反应细胞(RC),移植前受者PBMNC作为异基因刺激细胞(allo-SC),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后用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针对受者特异性IFN-γ PC,分析其与aGVHD的关系。结果 allo-HSCT前检测受者特异性IFN-γ PC水平, 移植后发生aGVHD组显著高于无aGVHD组(P<0.01);供者针对受者特异性IFN-γ Pc≥20/2×10~5 RC时,发生Ⅱ-Ⅳ度aGVHD的比例显著高于<20/2×10~5RC组(P<0.05)。aGVHD发生时患者针对移植前受者特异性IFN-γ PC水平显著高于移植前相应供者针对受者的水平(P<0.05);亦显著高于 aGVHD患者针对移植前供者的水平(P<0.01)。移植后14天(+14天)和+28天时,aGVHD组受者特异性IFN-γ PC水平均显著高于无aGVHD组(P值均<0.01)。aGVHD患者经过免疫抑制剂治疗7 d后,受者特异性IFN-γ PC较aGVHD发生时显著降低(P<0.05)。结论受者特异性IFN-γ PC的水平能够反映allo-HSCT前后的同种异体反应,有助于临床aGVHD的预测、诊断和监测。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目的是测定同种异基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NCs)刺激后分泌不同细胞因子的T淋巴细胞水平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研究 ,以建立一种监测同种异体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新方法。首先 ,利用新颖的细胞因子分泌检测方法 (CKSA)从单细胞水平定量测定了人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后分泌IFN γ ,IL 4和IL 10的T淋巴细胞水平 ;然后根据上述实验结果 ,分析 2例接受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的患者外周血中分泌IFN γ的T细胞水平。结果表明 :经同种异体PBMNCs刺激后分泌IFN γ的T淋巴细胞水平显著升高 [(1.12± 0 .13) % ],而分泌IL 4和IL 10的T淋巴细胞则无升高 ,分别为 (0 .12± 0 .0 3) %和 (0 .10± 0 .0 3) %。患者外周血分泌IFN γ的T淋巴细胞水平和aGVHD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利用CKSA从单细胞水平定量测定同种异体PBMNCs刺激后分泌IFN γ的T淋巴细胞水平的技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可以应用于对aGVHD的识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HLA基因位点全相合与HLA 1~ 2个基因位点不合无血缘关系供者异基因骨髓移植 (URD BMT)的临床疗效。方法 病例包括急性白血病 2 2例 ,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 32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6例。其中HLA基因位点全相合URD BMT 39例 ,1~ 2个位点不合URD BMT 2 1例。预处理方案均为Bu Cy2方案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预防方案均为霉酚酸酯(MMF)、环孢菌素A(CsA)加甲氨蝶呤 (MTX)联合方案。结果 HLA基因位点全相合组造血重建 38例 ,中位随访时间 11(2 .5~ 5 2 .0 )个月 ,3年无病生存率 (79.2± 7.1) % ,HLA 1~ 2个位点不合组造血重建18例 ,中位随访时间 9(2~ 4 6 )个月 ,3年无病生存率 (45 .8± 15 .5 ) % (P <0 .0 5 )。Ⅱ~Ⅳ度aGVHD发生情况 :HLA基因位点全相合组 10例 (2 6 .3% ) ,HLA 1~ 2个基因位点不合组 6例 (33.3% ) (P >0 0 5 )。结论 URD BMT是治疗白血病和MDS的有效方法 ,HLA基因学配型技术可提高URD BMT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可溶性细胞间沾附分子-1(sICAM-1)主要由细胞膜ICAM-1脱落形成,与相应配体结合后,可以阻断ICAM-1的多种效应。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价CHOEP方案对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序贯化疗联合双次移植的远期疗效和患者的耐受性,对5例复发、难治中高度恶性淋巴瘤在双次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联合序贯大剂量CHOEP方案的临床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5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动员方案为CHOEP联合G-CSF5μg/(kg.d),两次移植预处理均为大剂量CHOEP,第二次移植与第一次移植的中位间隔时间为9(5~31)周,两次移植回输单个核细胞数(MNC)分别为3.05(1.91~4.14)×108/?和3.55(2.23~6.0)×108/?;CD34 细胞分别为4.11(2.59~4.94)×106/?和5.70(2.77~-10.6)×106/?;CFU-GM分别为2.97(2.01~4.54)×105/?和2.44(1.78~2.9)×105/?。研究结果表明,回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后,所有患者的造血均快速重建,中性粒细胞(ANC)≥0.5×109/L时间为10(8~12)天和10.5(9~12)天,血小板≥20×109/L分别为11(10~14)天和12.5(10~15)天。双次移植后5例次并发Ⅲ-Ⅳ度口腔粘膜炎,无肝肾功能损害,无移植相关死亡。随访时间46(9~88)月,4例存活,其中3例无病生存,总体生存率80%,无病生存率60%。结论:双次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序贯大剂量CHOEP化疗方案是治疗复发、难治中高度恶性淋巴瘤的有效手段,动员方法简便安全,预处理方案耐受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8.
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肝脏损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损害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多样,临床表现类似,与移植是否成功关系密切。本文讨论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肝炎病毒检测、移植后常见的病毒相关性肝损和非病毒性肝损的特点及诊治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9.
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肝脏损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损害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多样,临床表现类似,与移植是否成功关系密切。本文讨论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肝炎病毒检测、移植后常见的病毒相关性肝损和非病毒性肝损的特点及诊治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型(sTNFRⅠ)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急性白血病57例(其中初发未治31例,包括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1例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0例;复发难治11例;骨髓缓解15例)血清sTNFRⅠ水平。结果初发未治和复发难治者血清sTNFRⅠ浓度〔分别为(1.92±1.80)μg/L和(1.29±0.31)μg/L〕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和骨髓缓解者〔分别为(0.62±0.34)μg/L和(0.73±0.44)μg/L〕。且初发未治患者治疗前血清sTNFRⅠ<2.0μg/L者治疗后的骨髓缓解率(68.2%)显著较高。结论提示测定血清sTNFRⅠ有助于了解急性白血病患者异常的免疫状况并对预测和了解其治疗效果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