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0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药物去势加雄激素阻断剂-缓退瘤(Flutamide)之全雄激素阻断疗法治疗转移性前列腺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药物去势加缓退瘤治疗转移性前列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人在用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类似物一个月后血睾酮均降至去势水平。12例有治疗效果。3例出现肝功能异常,5例出现食欲减退,14例出现性欲减退和阳瘘,2例出现血象异常,5例出现潮热、盗汗。结论 药物去势加雄激素阻断剂之全雄激素阻断疗法,治疗初发的转移性前列腺癌疗效肯定,去势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雌二醇氮芥/多西他赛/泼尼松(Estramustine/Prednisone/Docetaxel,E/D/P)联合治疗多西他赛/泼尼松(Prednisone/Docetaxel,D/P)失败后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11月~2015年7月我院40例D/P治疗失败的mCRPC患者接受了E/D/P联合治疗方案。将血清PSA水平降低50%作为主要终点。并对其化疗毒性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接受了185个周期的E/D/P治疗。40例均符合安全性评价,35例符合疗效评价。总中位无生化进展生存期为17.1周,中位总生存期为85.7周,62.8%(22/35)的患者有治疗应答,E/D/P应答者的总生存期明显优于E/D/P无应答者(104.6周vs.65.1周)。尽管在15%的患者中有3~4级的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但这种联合治疗方案总体上是可以耐受的。结论:回顾性资料表明,雌二醇氮芥能有效逆转多西他赛的耐药性,延长生存期。E/D/P联合治疗D/P失败后的mCRPC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且毒性可接受。  相似文献   
3.
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3周方案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的疗效.方法 2004年9月至2007年1月对13例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患者行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3周方案化疗.患者69~82岁,平均75岁.入选标准:全雄激素阻断治疗失败,排除抗雄激素撤除综合症,并至少经过1次抗雄药物撤退以外的二线内分泌治疗无效.治疗方案:化疗第一天用多西他赛75 mg/m2,泼尼松5 mg,2次/d;从化疗第二天起泼尼松5 mg,2次/d,连续应用,21 d为1疗程.观察终点为血PSA、可测量病灶和疼痛的变化.结果 13例入组患者中1例失访,11例可评价疗效,PSA有效率为54%(6/11),有效患者PSA从治疗前的23.6 ng/ml、515.5 ng/ml、150.0 ng/ml、16.4 ng/ml、152.7 ng/ml、12.3 ng/ml,下降到治疗后最低2.4 ng/ml、139.9 ng/ml、42.3 ng/ml、6.7 ng/ml、67.5 ng/ml、5.7 ng/ml.有效持续时间4个月、3个月、8个月、3个月、2个月、2个月.可测量病灶2例为稳定.骨痛改善率为50%(3/6).12例可评价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Ⅲ度白细胞减少占50%.12例中位随访194 d.死亡5例,已死亡患者从诊断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起中位生存期36个月.结论 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3周方案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有一定疗效,毒性可耐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α-甲基酰基辅酶A消旋酶(P504S)在前列腺病变组织中的表达,以评价其在前列腺疾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00例前列腺疾病组织及部分相关转移灶标本,其中前列腺癌(PCa)组织标本77例,前列腺小细胞癌(SCCP)1例,不典型小腺体增生(ASAP)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118例,前列腺上皮内瘤变(HGPIN)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P504S在各类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此外部分标本还同时检测细胞角蛋白(CK)34βE12及前列腺基底细胞核染色的标记物p63的水平。分析Gleason评分与P504S表达水平的关系、手术方式对P504S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PCa组织标本的P504S阳性率为91.2%(73/80),BPH组织标本的阳性率为0,2例HGPIN组织标本均示P504S 。不同Gleason评分PCa组织标本的P504S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052,P<0.01),不同手术方式获取的PCa组织标本中P504S阳性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18.882,P<0.05)。BPH组织标本中,绝大多数腺体均具有完整的基底层,34βE12的阳性率达98.3%;PCa组织标本中,70例典型缺乏基底层,10例可见不完整基底层。2例HGPIN组织标本的腺体基底细胞34βE12也呈阳性表达,但相对BPH组织标本强度有所减弱。本研究中仅83例组织标本进行p63标记,所有BPH组织标本(39例)都呈阳性表达;而44例PCa组织标本中,39例呈阴性表达,5例呈阳性表达。结论检测P504S蛋白表达有助于辅助PCa的病理诊断,特别适用于体积较小的前列腺穿刺标本的良、恶性鉴别。P504S与34βE12、p63联合应用则更有帮助,为临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PCa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63岁.以排尿困难和压力性尿失禁2年来我院就诊.其尿路感染10年,经验性使用抗生素,病情反复.尿常规偶见红白细胞,尿细菌培养均阴性,静脉肾盂造影(IVP)无特殊发现.膀胱镜检发现三角区粟粒样增生,并予以活检.  相似文献   
6.
急性附睾睾丸炎致睾丸坏死6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急性附睾睾丸炎致精索血运障碍的认识。方法对6例急性附睾睾丸炎后睾丸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5例精索增粗,5例患者术前超声中有4例提示患侧睾丸回声下降,4例精索鞘膜与睾丸鞘膜移行处形成狭窄环,4例附睾中明显有炎性结节形成。6例术后病理均示睾丸坏死。结论急性附睾睾丸炎保守治疗发生睾丸坏死的可能性存在,其原因可能为精索血运障碍。对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应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经膀胱远端输尿管切除术根治肾盂输尿管癌9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膀胱远端输尿管切除术在治疗肾盂、输尿管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肾切除后,从远端输尿管放置输尿管导管入膀胱,然后经膀胱将输尿管内翻套叠于膀胱,用电刀切除远端输尿管及输尿管口周围部分膀胱壁。采用此法治疗9例肾盂癌。结果 9例术后无感染、尿瘘等并发症,亦无明显出血。经平均186个月随访,未发现环切口肿瘤种植,亦未发现膀胱其他部位发生肿瘤。结论 此手术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无需特殊设备,且并发症少,效果好,是治疗肾盂及上段输尿管肿瘤的有效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膀胱癌特异性核基蛋白BLCA-4单克隆抗体。方法根据已确定的膀胱特癌异性核基蛋白BLCA-4的特异性氨基酸片段序列:羧基端-EISQLNAGAC-氨基端,进行多肽合成,将多肽用Imjeet Immtmogen EDC Conjugation Kit耦联KLH作为抗原,用杂交瘤细胞制备BLCA-4单克隆抗体结果得到纯化抗BLCA-4单克隆抗体3F10及2F11。3F10表达于膀胱尿路上皮癌及癌旁尿路上皮细胞核内,正常膀胱尿路上皮无表达。结论制备的膀胱癌特异性核基蛋白BLCA-4单克隆抗体初步结果显示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治疗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国内临床经验有限。本文探讨索拉非尼疗效评估的特点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特征和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索拉非尼治疗3例mRCC的临床资料,并作文献复习。结果 采用实体瘤治疗反应评价标准评估3例疗效均为病情稳定,肺转移灶的缩小或数目减少较原发灶和其他转移灶显著;药物不良反应为手足皮肤反应(HFSR)、谷丙转氨酶(ALT)异常和高血压等。结论 索拉非尼的疗效不宜以传统的肿瘤缓解标准来衡量,熟悉不良反应的特征及处理方法对持续用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原发性附睾肿瘤的诊治水平,进一步认识附睾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可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2003年12月收治的6例原发性附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为附睾良性肿瘤,其中2例行肿块切除,3例行附睾切除。1例为附睾小圆细胞高度恶性肿瘤,行患侧睾丸附睾切除术并精索高位切断,术后用DDP80~100mg/m^2加VP16300mg/m^2加IFO5.0mg/m^2方案化疗,三个疗程后行放疗三个疗程。结果:5例良性肿瘤患者随访至今无一例复发;1例小圆细胞高度恶性肿瘤已随访12个月未见明显转移。结论:附睾良性和恶性肿瘤无特异性,术前诊断仍应综合病史、体检、影像学检查确定。附睾恶性肿瘤的组织来源复杂,其病理学诊断往往需结合组织化学、电镜观察进行,必要时需作遗传学和基因学诊断。手术是治疗良性和恶性附睾肿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