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49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蝶垂体腺瘤手术后残留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蝶切除垂体腺瘤手术后残留的原因,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2年10月至2003年1月,在我院及外院经蝶手术治疗后,MRI检查证实仍有残留的118例垂体腺瘤。结果:肿瘤主体残留在海绵窦占46.6%,鞍内37.3%,鞍上5.1%,混合9.3%,颅外1.7%;影响肿瘤根除的主要因素,肿瘤侵袭海绵窦46.6%,术者经验不足36.4%,肿瘤侵润生长9.3%,肿瘤体积巨大3.4%,出血多4.2%。针对残余瘤组织再手术者为10.1%,普通放射治疗39.0%,r刀治疗38.2%,药物治疗11.0%。结论:经蝶手术残瘤的主要原因是肿瘤侵袭海绵窦,这些病例不能或很难单纯手术根除;其次是术者经验不足和技术问题而造成。在有残瘤的病例中,有半数以上病例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水平达到肿瘤的全切或次全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特点和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手术经验。手术均采用翼点人路,床突旁动脉瘤病例预先暴露颈部颈内动脉以备临时阻断。从硬脑膜内磨除前床突、视神经管上壁以及外侧嵴,以显露动脉瘤的近侧角。术中采用逆向抽吸法使动脉瘤塌陷,如动脉瘤内含机化血栓,则在临时阻断后切开瘤体,用CUSA和取瘤镊去除瘤内血栓,再将动脉瘤夹闭并达到视神经减压的目的。术中监测脑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并采用术中超声多普勒检查动脉血流。结果46例动脉瘤直接夹闭,2例海绵窦段动脉瘤行动脉瘤孤立并分别做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隐静脉移植颈外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43例术后行DSA检查,绝大多数动脉瘤夹闭满意。按GOS评分术后良好为41例(85.4%),差为5例,死亡2例。结论充分显露、合理应用临时阻断技术、有效的动脉瘤减压,以及术中应用电生理监测和超声多普勒检查等辅助措施,能够取得动脉瘤的满意夹闭。  相似文献   
3.
颅内多发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颅内多发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63例颅内多发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将出院时的GOS评分作为预后良好(4—5级),差(1—3级),分别评价了年龄、性别、治疗手段、术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动脉瘤部位、侧别、大小、数量等因素的影响。结果GOS评分预后良好49例,差1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因素与预后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会影响颅内多发动脉瘤病人的疗效,治疗方案的选择会提高其疗效。手术和介入的治疗效果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术中多普勒微探头超声在复杂动脉瘤血管架桥及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动脉瘤病人行动脉瘤血管架桥及重建手术的经验。术中分别在血管架桥及重建手术前后进行吻合血管和移植血管血流的检测,并在孤立动脉瘤后对动脉瘤及载瘤动脉进行血流检测。结果在血管架桥及孤立动脉瘤后,多普勒检测显示本组动脉瘤内血流均消失,移植血管通畅。结论在动脉瘤血管架桥及重建手术中,术中多普勒微探头超声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手术适应证、时机和策略.方法:1987年2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74例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其中34例患者症状限于一侧,均施行了一侧颈动脉内膜切除(CEA),其中8例对侧因狭窄>70%或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而行CEA或支架成形(CAS).38例双侧均有症状,15例双侧先后施行CEA;3例一侧行CEA,对侧行CAS;20例仅行单侧CEA.另外2例双侧无症状,均因狭窄>70%而行单侧CEA,其中1例还行对侧CAS.结果:本组74例患者共行93侧CEA,68例术后顺利,2例神经功能障碍加重,2例出现心肌缺血,1例脑出血,1例声音嘶哑.67例患者平均随访4.9年,63例无与术侧颈动脉相关的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只要指征明确,无论对侧颈动脉正常、狭窄甚至闭塞,均应施行CEA.双侧狭窄患者的治疗时机和策略因人而异.CEA术中主要依据电生理监测结果决定是否采用转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性总结87例颅内动脉瘤术中预防出血及出血后的处理。结果:8例发生术中破裂,占同期动脉瘤手术的9.2%;分别采取动脉瘤夹闭、孤立、切除等方法处理动脉瘤;术后GOS评分:良好4例,重残3例,死亡1例。结论:颅内动脉瘤术中出血的关键在于对载瘤动脉的控制,充分的脑池开放和临时阻断可以有效的预防术中动脉瘤破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在复杂动脉瘤血管架桥及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2~2008年24例复杂动脉瘤病人进行动脉瘤血管架桥及重建手术,术中分别采用动脉瘤切除远近端血管吻合,动脉瘤孤立加大隐静脉高流量搭桥或颞浅动脉低流量搭桥等方式处理动脉瘤,实时进行体感诱发电位监测:胫后神经刺激,记录双侧皮层的SEP。将P40波幅下降一半作为脑缺血的预警信号,潜伏期延长3ms作为参考。结果4例行动脉瘤切除远近端血管吻合,16例行大隐静脉高流量血管搭桥术,4例行颞浅动脉低流量血管搭桥。监测结果:Ⅰ型无变化16例;Ⅱ型加重但逐渐恢复:波幅下降一半,但稳定且略有回升4例;Ⅲ型加重无恢复:波幅下降一半,且继续下降,升高血压也无明显改善3例;Ⅳ型波形扁平且无恢复1例;Ⅴ型波形消失0例。结论在复杂动脉瘤手术中,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的监测可以提示血流阻断后脑供血情况及功能区脑灌注状态。对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安全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减少了手术风险,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8.
鞍隔结外Rosai-Dorfman病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27岁。因头痛、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3个月入院。无诱因起病,头部呈轻度持续性胀痛,无恶心、呕吐,双眼视力下降呈持续性。无发热病史,无体重下降,无鼻塞、鼻衄病史,查体:体温37.0℃,全身淋巴结无肿大,左眼视力光感,右眼0.7,双眼颞侧视野部分缺损,神经系统无其它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示血沉加快(40mm/h),血清内分泌化验示垂体部分激素水平降低。术前头部MRI提示鞍隔上方不规则,边界清楚的占位性病变,大小2.6cm×3.3cm×3.5cm,呈等T1等T2信号,强化均匀,影像学及临床初步诊断为鞍隔脑膜瘤。手术中见肿瘤起源于鞍隔,未侵入蝶鞍,与垂体柄…  相似文献   
9.
CT定位锥孔穿刺以尿激酶溶血法治疗硬膜外血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一般资料:本组男11例,女1例。年龄17~47岁。均有头部外伤史,伤后剧烈头痛,其中6例伴有呕吐。来诊时有轻度意识碍障者4例,神志清醒者8例,有半身轻瘫者4例,均经CT扫描,血肿量最小20ml,最大95ml,平均37ml。外伤到穿刺时间,最短3天,最长20天,平均6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床突旁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的22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术前均行CTA检查.根据DSA及CTA检查制定手术方案,术后复查CTA以判断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 CTA显示24枚动脉瘤,漏诊1枚颈动脉窝和1枚颈内动脉后壁动脉瘤.其中22枚动脉瘤行动脉瘤夹闭术;1枚行包裹术;1枚眼动脉瘤行动脉瘤孤立加颅内外血管架桥术;2枚对例眼动脉段动脉瘤未处理.术后14例复查CTA,4例复查DSA,4例拒绝复查.复查CTA证实13例动脉瘤完全夹闭,1例架桥术后血管通畅.结论 CTA对于判断前床突、视嵴、视神经管上壁等骨性结构是否需要磨除、动脉瘤是否可以夹闭及动脉瘤与周围血管结构的关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CTA也是动脉瘤术后复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