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硬膜下条状电极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设计研制成功一种硬膜下条状电极,用于致癫痫灶的术前定位。该电极选材好、体积小、工艺精、外观美、好使用。文中详述电极的制作和临床初步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2.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223例脑血管疾患和非脑血管疾患进行了血流速度和方向的检查,发现大脑中动脉(MCA)及椎动脉(VA)在脑梗塞、脑动脉硬化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高值或低值与正常人对照,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为脑疾患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国外自70年代起应用慢性小脑刺激(CCS)治疗癫痫获得成功以来,已成为治疗癫痫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我院近年来用自行研制的慢性小脑刺激器,治疗顽固性癫痫3例,效果尚满意,现报告如下。例1:男,31岁。因癫痫发作20年,长期用各种抗癫痫药无效入院治疗。脑电图检查以慢波为背景。具频繁棘慢波。智商(IQ)71。于1988年6月4日在全麻下行颅后窝开颅术,将电极置于两侧小脑前、后叶,将接收器埋藏于右侧锁骨下皮下部。同年6月24日开始启动刺激器,刺激参数:6.5Hz,4.2V_(pp),脉  相似文献   
4.
1965年Miyazaki和Kato首先采用多普勒超声测定供应脑的颅外血管的血流速度,迄今仍在神经内外科广泛应用。1968年Somer应用相控阵扇形扫描技术显示了大脑中线、脑室、搏动的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由于颅骨对超声波速的影响,这种图象分辨率较差。1982年Aasild将低频率和脉冲式多普勒结合,首先介绍了经颅多普勒超声  相似文献   
5.
自有CT、MRI等检查手段在临床广泛应用以来,神经外科对颅脑外伤后患者行EEG检查较少,但近两年来由于部分轻中型颅脑外伤及伤后处于恢复期、恢复后期的患者临床症状较重,经检查CT、MRI正常,而脑电图异常的病例增多,故引起对脑电图这一脑功能检查法的重视.本组对32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了急性期,恢复期,恢复后期的EEG初步观察,发现年龄愈小,外伤后急性期EEG的异常程度愈大,说明脑皮质功能受损愈严重.损伤部位出现水肿,血肿,脑皮质坏死,囊肿,软化灶的形成,都不同程度地引起脑皮质功能障碍,EEG表现为慢波增多,θ波δ波呈节律发放.外伤后恢复期行EEG检查,有无痫样放电(小尖棘波,高幅慢波),对临床医师使用预防性的抗癫痫药物,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国内首次报告5例具有复杂部分性发作和大发作症状的扣带回癫痫。通过额部开颅术使用多极式深电极,记录到了扣带回癫痫的自发性放电。切除一侧或两侧扣带回前端皮质和切开胼胝体前端,5例均获得了满意的近期效果。同时,简要地讨论了有关诊断和治疗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致痫灶切除术是治疗部分性癫痫最理想、效果最好的手术方式;致痫灶的精确定位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作者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从1993年起自行设计制作了硬膜下条状电极,经临床初步应用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电极(附图)制作电极的材料:采用①S...  相似文献   
8.
颅内脑动静脉畸形(AVM)为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其癫痫发作是本病最常见症状之一。我院自1981年以来对16例 AVM 所致顽固性癫痫患者进行了手术前、中、后脑电图定位与观察,为探讨其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5例具有复杂部分性发作和大发作症状的扣带回癫痫,通过额部开颅术,使用多极式深电极,我们意外地记录到了扣带回癫痫的自发性放电;切除一侧或二侧扣带回前端皮质和切开胼胝体前端,均获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3例顽固性癫痫,采用自行研制的慢性小脑刺激系统,经27个月观察,2例癫痫发作消失,1例因导线折断而失效,但该例在刺激有效期中癫痫发作显著减少。文中对作用机理、手术适应证、临床疗效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