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8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技术评价缺血型及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情况,探讨2种类型烟雾病脑血流灌注的不同。 方法 选取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临床确诊为烟雾病的患者33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21例,年龄10~60岁,平均年龄(42.86±12.52)岁,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序列成像(T1WI、T2WI、T2-FLAI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三维伪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3D pCASL)灌注成像检查,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常规MR序列成像及SWI成像将烟雾病患者分为缺血型烟雾病组(16例)和出血型烟雾病组(17例)。获得2组患者病变区域及对侧脑组织灌注脑血流量(CBF)值,并比较在不同标记延迟时间(PLD)设定的情况下2组间的差异。 结果 当PLD=1.5 s时,缺血组、出血组组间病灶侧CB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36±4.46) mL/(100 g·min) vs. (17.43±4.96) mL/(100 g·min),t=0.649,P=0.521];当PLD=2.5 s时,缺血组、出血组组间病灶侧CB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56±10.75) mL/(100 g·min) vs. (25.97±11.04) mL/(100 g·min),t=2.528,P=0.017]。 结论 使用不同PLD的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成像能够评价不同类型烟雾病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为临床医生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和预测转归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治与预后(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治方法及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间在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7例颅底软骨肉瘤.手术以颅底外科硬膜外入路为首选.配合放射治疗.结果 7例患者共施行8次手术治疗.术后肿瘤全切除者2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2例.所有患者术后神经系统损害均未加重.病理为粘液性软骨肉瘤3例,间叶性软骨肉瘤4例.粘液性软骨肉瘤经手术及放疗后无死亡,生存26~123个月.而间叶性软骨肉瘤术后平均生存期仅12.75个月.结论 颅底外科手术及术后放疗是颅底软骨肉瘤主要的治疗方法.粘液性软骨肉瘤治疗效果较间叶性软骨肉瘤佳,尽量全切除肿瘤结合放疗可获得较好预后.问叶性软骨肉瘤预后极差,复发快,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研究中青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大脑中动脉斑块的特点。   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20年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4例中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资料,责任血管均为大脑中动脉,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评估斑块分布位置、性质,比较症状侧和无症状侧大脑中动脉和不同性质斑块的位置分布特点。   结果  共扫描74例患者,其中颅内动脉粥样斑块62例,共124根大脑中动脉,其中症状侧血管48根(38.7%),非症状侧血管76根(61.3%)。血管内存在斑块96根,稳定斑块39根(40.6%),不稳定斑块57根(59.4%);上侧16根(16.7%),下侧38根(39.6%),背侧10根(10.4%),腹侧32根(33.3%)。症状侧和非症状侧大脑中动脉不稳定斑块分别有41根和16根(P < 0.01);稳定斑块和不稳定脉斑块位置(腹侧10根vs. 22根,背侧2根vs. 8根,上侧5根vs. 11根,下侧22根vs. 16根,P < 0.05);症状侧和非症状大脑中动脉斑块位置(腹侧16根vs. 16根,背侧6根vs. 4根,上侧9根vs. 7根,下侧14根vs. 24根,P>0.05)。   结论  中青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大脑中动脉斑块主要分布于血管的下侧和腹侧,症状侧斑块性质多为不稳定斑块,多分布在大脑中动脉的腹侧、背侧和上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采用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 甘油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结果和副作用。方法 仰卧位或坐位,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局麻下经卵圆孔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温控射频热凝对靶点进行毁损并注入甘油0.3~0.55ml。结果 疼痛消失8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5%。随访75例,随访时间平均为2.1年,8例复发,复发率为10.6%。结论 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 甘油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和副作用,它是高龄或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病人的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附75例报告)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评价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8年至2003年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7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对其疗效、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73例有效(总有效率97.3%),其中疗效优者70例(93.3%),疗效良者3例(4%),无效者2例(2.7%);并发症有脑脊液漏1例、轻度面瘫2例、面部麻木6例、术后口唇嘴角处疱疹11例。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一种病因性治疗,具有治愈率高保持三叉神经功能的特点,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做好神经外科学临床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根据教学对象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多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注意神经外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烟雾病是一种病因不明、进展性、闭塞性并伴有异常侧支血管网形成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未明,但目前认为与多种血管祖细胞有关.平滑肌祖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是血管闭塞的主要原因,内皮祖细胞相关的血管新生也是目前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同样参与构成血管的周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对维持血管结构完整有着重要意义.该文拟综述以上几种血管祖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脓肿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脑脓肿病人的临床资料,72例病人行头部CT和常规MRI平扫+增强检查,其中46例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7例行磁共振波谱(MRS)检查.手术切除43例,MRI导航定向穿刺引流17例,保守治疗12例.结果 随访3个月~4年,治愈65例,GOS评分:5分60例,4分4例,3分1例.死亡7例.结论 常规头部CT及MRI检查结合DWI和MRS等有利于脑脓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综合评估、及时正确的治疗对脑脓肿病人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进行指导,分析冠状动脉造影(CAG)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介入诊治时的局限和不足,为左主干病变的诊断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入组冠心病左主干病变患者60例,分为左主干口部及体部组和左主干远段分又组,每组各30例。联合应用IVUS和CAG评估病变、指导介入治疗及评估支架置入效果等,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两组中GAG测量的左主干平均参考直径、最小管腔直径及最小管腔面积均小于IVUS测量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左主干口部及体部病变组中8例(26.7%)CAG判断结果与IVUS差异明显;CAG与IVUS指导下左主干远段分叉的支架策略差异较大,不相符者达30%。两组中IVUS指导的支架置入后扩张的比例均明显高于CAG指导下的比例(P0.05)。结论与IVUS相比,CAG不能精确诊断冠心病左主干病变,指导左主干病变PCI治疗的准确性也有限,建议冠心病左主干病变患者的介入诊治应常规联合应用IVUS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安徽地区烟雾病临床特征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5月至2019年7月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600例安徽地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性别、地域分布、文化程度、职业、临床症状等。结果 600例烟雾病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1.2;平均年龄(47.1±12.6)岁(5~85岁),年龄大致呈双峰形态分布,好发于11~13岁和42~53岁年龄段;合肥、阜阳、六安地区多见,且以其交接区域高发;89%患者来自农村,职业中以务农为主,占51.7%,文化程度88.2%患者初中级水平;临床症状中出血型占55.7%,缺血型占41.2%(TIA发作16.2%、脑梗死发作25%),出血型中最常见出血部位是一侧侧脑室和脑实质内;发现3例有家族性烟雾病史。结论安徽地区烟雾病的临床特点与国内有关地区的研究结果存在某些差异;目前安徽烟雾病好发于农村地区,提示烟雾病诱发因素与农村的生活环境、农村传统起居和饮食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