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治疗重症闭合性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择取2006年1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重症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92例,按其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为研究组(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和参照组(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各46例,分析两组治疗前后颅内压的变化情况,并比较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颅内压均较治疗前低(P<0.05),但研究组的颅内压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参照组(P<0.05),且其总有效率(84.78%)较参照组(54.35%)高(P<0.05)。结论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治疗重症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采用静脉注射依达拉奉的方法治疗患有颅内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为今后临床进行更加有效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方法。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0月~2010年12月这三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患有颅内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确诊患者病例60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0例。A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手术和药物治疗;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采用静脉注射依达拉奉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致死、致残率明显低于A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静脉注射依达拉奉的方法对患有颅内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治疗十分理想,患者的致死、致残率很低,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对该病进行有效治疗的方法,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ICU重症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ICU患者随机分成营养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吸氧及纠酸等对症治疗;而营养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营养支持治疗,按需求给予补充能量、维生素及矿物质。结果:营养组机械通气持续时间、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和体重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营养组胃潴留、便秘、吸入性肺炎、应激性溃疡及死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ICU患者常规治疗同时加用营养支持治疗,可提高蛋白的浓度,增加体重,从而提高心、肺衰竭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手术效果。方法:根据临床资料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方法。结果:本组30例患者其血肿清除率平均为80%以上。结论:手术时机及术式选择对高血压脑出血愈后恢复、降低死亡及致残率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5.
9L/Wistar大鼠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稳定的9L/Wistar大鼠脑胶质瘤动物模型。方法24只近交系雄性Wistar大鼠,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在大鼠右尾状核接种1×106个9L细胞,观察大鼠生存状态;接种后8天行MRI检查,观测颅内肿瘤生长情况。大鼠死亡后,取脑制作病理切片,行HE染色后观察肿瘤组织形态。结果大鼠接种肿瘤细胞30天内全部死亡,平均生存时间23.38±1.60天。脑内均见肿瘤形成,未见肿瘤颅外生长。肿瘤周边界线明显,未见包膜。瘤内新生血管丰富,可见出血坏死。结论该方法建立的大鼠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稳定可靠,符合恶性胶质肉瘤生物学特性。该模型是理想的脑胶质瘤实验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低级别胶质瘤(LGG)患者的生存率.方法 从癌基因数据库(TC-GA)数据库中下载患者临床数据,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比较临床参数与LGG患者的预后关系.结果 Kaplan-M 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诊断年龄>65岁、K PS<80分、肿瘤分级G3、分子亚型为ID H野生型、首次治疗后肿瘤有进展、化疗史与LGG患者中位生存时间降低相关(P<0.05),COX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诊断年龄>65岁、肿瘤分级G3级、分子亚型为IDH野生型、首次治疗后肿瘤有进展是LGG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并以相关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其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0、0.850、0.874,且预测生存率与实际生存率曲线较吻合,列线图校准度与区分度均较好.结论 利用列线图可预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虚拟现实技术在9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术前计划系统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应用虚拟现实术前计划系统对颅内动脉瘤进行术前评估,观察解剖结构,进行手术模拟,指导决策手术方式及术中处理,并结合术中情况与术前计划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虚拟现实术前计划系统所现实的解剖结构与术中验证相符,按照术前模拟进行的手术过程切实可行,可切实指导手术,规避手术风险。结论:虚拟现实术前计划系统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治,对手术的方式方法的选择、术中情况判定有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及对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对120例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相关指标给予监测分析。结果:分别在1、2周后监测患者的血清清蛋白(ALB)、血清前清蛋白(PAB)、上臂肌围(AM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等相关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早期营养支持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低级别胶质瘤(LGG)患者的生存率.方法 从癌基因数据库(TC-GA)数据库中下载患者临床数据,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比较临床参数与LGG患者的预后关系.结果 Kaplan-M 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诊断年龄>65岁、K PS<80分、肿瘤分级G3、分子亚型为ID H野生型、首次治疗后肿瘤有进展、化疗史与LGG患者中位生存时间降低相关(P<0.05),COX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诊断年龄>65岁、肿瘤分级G3级、分子亚型为IDH野生型、首次治疗后肿瘤有进展是LGG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并以相关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其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0、0.850、0.874,且预测生存率与实际生存率曲线较吻合,列线图校准度与区分度均较好.结论 利用列线图可预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术后康复护理措施和方法.方法 对86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康复过程进行总结.结果 64例无并发症,16例轻度肢体功能障碍,2例肩手综合征,4例偏瘫.结论 脑出血术后康复护理对病人肢体功能恢复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