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56篇
药学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部队营区常见的鼠种多为家栖鼠类,主要依赖于人提供的条件而生存.它破坏建筑、损坏军事设施、盗食糟塌粮食,也是人类多种传染病病原体的重要储存宿主和媒介昆虫的寄生宿主.因此,营区鼠害防治是除害灭病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部队营区环境生活质量的改善,对灭鼠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营区环境的变化也给灭鼠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本文就营区鼠害的防治对策及灭效巩固问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万福金安消毒剂对医院不同科室器械的消毒效果。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杀菌试验方法。结果1500mg/L、2000mg/L有效氯溶液浸泡器械连续使用至第10天,对器械头上的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杀灭率达到100%所作用的时间分别为40min和30min。口腔科、外科换药室、手术室连续使用含有效氯1500mg/L、2000mg/L的溶液浸泡器械,经定性培养有菌生长的时间分别是第6、8、10天和第10、10、14天。结论应用有效氯1500~2000mg/L万福金安溶液浸泡器械消毒时,对Ⅱ、Ⅲ类环境类别的科室使用时限分别为8~12d和4~8d。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恙螨区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调查山东省恙螨的种类分布。方法 现场捕获鼠类及其他野生动物 ,采集体外恙螨 ,结合历次山东省恙螨调查研究文献收集种类资料。结果 已知山东省恙螨 3亚科 9属 2 4种 ,占中国已知恙螨 (4 5 3种 )的 5 .3 0 %。结论 基本摸清了山东省主要地区恙螨的种类区系分布 ,为深入开展恙虫病防治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分析相关文献、现场调研、征求专家意见及会议审定研究制定军队标准《军队鼠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该标准规范了军队鼠害综合治理,为依法开展鼠害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摸清驻山东省部队营区及其周围恙螨宿主及其体表恙螨的种类、优势种群,为预防恙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驻山东省部队营区及周围作为调查点,收集啮齿动物耳壳和耳窝全部恙螨,用Hoyer's液封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于1990-2010年在驻山东省17个地(市)区的部队营区共捕获啮齿动物937只,经鉴定分为2目,其中啮齿目有3科5属9种,食虫目仅1种;褐家鼠(55.60%)为优势种,黑线姬鼠的带恙螨指数(15.90)最高,带螨虫种类(9种)最多.收集并检出恙螨8917只,经鉴定隶属7属16种,脆弱瓦甲恙螨分布于所调查各营区且为优势螨种(37.24%),纤恙螨属共检测出7种恙螨,占全部恙螨种类的43.75%.结论 驻山东省部队营区及其周围恙螨宿主种类较多,做好灭鼠工作是预防恙虫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有效控制中国赴苏丹维和部队营区的蚊虫密度,降低疟疾、乙脑等蚊媒传染病的发生。方法室外采用灯诱法、帐篷内采用吸蚊器捕捉法采集蚊虫,评价综合灭蚊措施的防灭蚊效果。结论采集发现,伊蚊属未定种占43.3%、按蚊属未定种占17.9%。通过采取环境治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营区外环境蚊密度下降58.6%-72.4%;帐篷内蚊密度控制0-2只/帐篷。结论综合防治措施能做到将帐篷内蚊密度控制在基本无蚊,但外环境孳生水体较多时,对有效控制蚊虫密度存在很大难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苏丹维和区观察比较奋斗呐和大灭杀虫剂浸泡蚊帐对蚊、蝇和其他昆虫的现场杀灭效果。方法选用奋斗呐(30mg.ai/m2)和大灭(20mg.ai/m2)浸泡军用蚊帐,检测对蚊、蝇和其他昆虫的杀灭效果。结果大灭浸泡蚊帐后第27天,对蚊类还具有较好的杀灭效果;奋斗呐浸泡蚊帐后第21天的杀灭效果明显下降,帐顶死蚊数仅为浸泡蚊帐第9天的33%。比较大灭组与奋斗呐组第21天帐顶蚊(蚊:Z=2.373,P=0.015)和第24天帐顶蝇及其他昆虫死亡数(蝇:Z=1.783,P=0.047;其他昆虫:Z=2.096,P=0.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者死亡数明显较后者为多。结论2种杀虫剂浸泡蚊帐后均能达到防治有害昆虫的目的,但大灭的持效时间更长,效果更好些。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调查综合治理前后蚊虫密度的变化,分析防治效果。方法分别采用CO_2灯诱法、吸蚊器法和帐诱法采集成蚊,并对捕获蚊虫计数,评价综合灭蚊的效果。结果营区采集蚊种3属4种,淡色库蚊属该营区的优势种,综合灭蚊前营区平均蚊密度为17.93只/(灯·h),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后营区平均蚊密度降为4.32只/(灯·h),营区蚊密度下降率为76%。吸蚊器法监测鱼塘和战术训练场的蚊密度下降率分别为75.36%和75.34%。帐诱法监测宿舍区和附近树林的蚊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5.37%和76.74%。目测法监测厕所和猪圈内外墙蚊密度下降率分别为63.64%和92.86%。结论营区综合治理能有效降低蚊密度,对有效控制蚊媒传染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08年6~9月,我部奉命赴青岛执行奥运安保任务,主要担负值班备勤任务,同时还成立了部队卫生防疫指挥组,负责军区任务部队的卫生防疫指导工作。7月22日在检查指导某部卫生防疫工作时,获知该部修理厂有多名官兵被跳蚤叮咬后出现过敏性皮炎症状,骚扰影响部队的正常值班备勤,我们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标本带回鉴定,同时采取了药物杀灭等防治措施。7月30日随访,无新发病例,跳蚤得到控制,现将防治情况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0.
登革出血热发病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登革出血热(DHF)的发病机制曾有两种主要学说:二次感染说和病毒毒力说。现在大多数人主张,DHF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二次感染,其他因素如病毒毒力和宿主特征等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DHF是病毒、宿主和宿主免疫应答互相作用的结果,二次感染登革病毒的DHF患者只占2%~4%。媒介密度高、病毒循环量大、易感人群多是出现DHF流行的必备条件,而流行病学和病毒学是DHF的决定因素,个体因素(如性别、种族及慢性病等)使DHF在特定种族或/和年龄组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抗体的存在是个体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但就DHF流行而言,则还有其他因素的作用,个体危险因素只决定了二次登革感染者是否出现DHF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