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1篇
综合类   7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Cag(+)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根据呼气试验及抗Cag抗体水平将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44例分为3组:H pylori-CagA-组(n=27)、H pylori+CagA-组(n=63)及H pylori+CagA+组(n=54)。采用Gensini评分来评估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检测患者血脂、血尿酸、血纤维蛋白原、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方差分析显示,3组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 pylori+CagA+组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明显高于H pylori-CagA-组、H pylori+Ca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02±42.52)分vs.(44.48±40.72)分,P0.05;(69.02±42.52)分vs.(44.91±37.65)分,P0.05]。H pylori-CagA-组与H pylori+CagA-组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48±40.72)分vs.(44.91±37.65)分,P0.05]。方差分析显示3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载脂蛋白B、oxLDL及hsCRP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 pylori-CagA-组比较,在H pylori+CagA-组及H pylori+CagA+组上述指标明显升高,其中H pylori+CagA+组水平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 pylori+CagA+能增加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其可能通过影响脂质代谢、加速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及激活炎症反应来促进冠状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方法:2008年10月-2010年7月确诊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31例,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名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就诊时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血栓素B2(TXB2)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EPC水平。结果: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组血浆PAF及TXB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循环EPC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PAF及TXB2水平与循环EPC均呈负相关(r=-0.410,r=-0.374,P均〈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水平升高,循环EPC水平下降,提示此症患者血管修复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通心络联合规范西医治疗对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血清氧化应激、高敏CRP(hsCRP)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9月至2011年4月ICM患者8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及通心络治疗组。随访期半年,所有研究对象在初始及随访结束时两次行血脂、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活力(抗O2-活力)、丙二醛水平、hsCRP、外周血循环内皮微颗粒(EMP)及内皮祖细胞(EPC)水平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结束时,与对照组比较,通心络治疗组血清丙二醛、hsCRP及外周血循环EMP水平明显降低,血清抗O2-活力及外周血循环EPC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可能降低ICM患者血清氧化应激及炎症水平,并可能改善ICM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急症及稳定性高血压动脉僵硬度的差异。方法入选2008年7月~2009年7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20例,男89例,女31例,年龄31~87(63.07±9.94)岁,其中高血压急症患者79例,稳定性高血压病患者41例。采用日本克林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VP21000对高血压急症及稳定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测量。结果高血压急症患者ABI明显低于稳定性高血压患者[(0.83±0.14)vs.(1.12±0.15),P〈0.001];高血压急症患者baPWV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高血压患者[(1584.20±526.77)cm/svs.(1323.69±508.62)cm/s,P=0.0261。结论与稳定性高血压相比,高血压急症患者有更高的动脉僵硬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冠心病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颈动脉硬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冠心病住院患者159例,其中男115例,女44例,年龄30~88岁,平均(63±10)岁,近期无感染性疾病及慢性炎症性疾病,有典型的心绞痛病史及心电图的改变,冠状动脉造影均显示至少1支冠状动脉管腔内径狭窄≥50%。采用呼气试验来检测患者是否感染Hp,并根据结果将冠心病患者分为3组:阴性感染组,轻度感染组和重度感染组,使用彩色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同时测定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纤维蛋白原、oxLDL和血脂水平。结果 3组间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及oxLDL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在重度感染组水平最高;阴性感染组、轻度感染组和重度感染组IMT分别为(0.91±0.21)mm、(1.03±0.40)mm和(1.21±0.51)mm,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能增加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并且重度感染可能会伴随更高的风险,Hp感染可能通过影响脂质代谢、加速LDL氧化和激活炎症反应来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急症患者血脂、血清hsCRP、oxLDL水平及踝臂指数的变化。方法入选高血压患者120例,其中高血压急症79例,稳定高血压病41例。检测所有患者踝臂指数,同时测定血浆hsCRP、血尿酸、血纤维蛋白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血脂水平。结果与稳定性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急症组ABI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TC、LDL、oxLDL及hsCR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急症患者可能有更高的动脉僵硬度、炎症及氧化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积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76例冠心病患者与30例非冠心病对照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并检测患者血液中hsCRP水平,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将冠心病患者分为3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结果冠心病患者的血浆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FMD在冠心病各亚组中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MT在冠心病组中明显增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颈动脉斑块积分在冠心病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与血浆hsCRP及斑块积分呈正相关,与FMD呈负相关。结论血浆hsCRP、FMD及颈动脉斑块积分的检测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检测96例冠心病患者与28例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并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造影,采用Gensini冠脉评分系统将CHD患者分为冠脉轻度病变组(<20分)和冠脉重度病变组(≥20分)。结果对照组、冠脉轻度病变组及冠脉重度病变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别为2.75±0.57、2.82±0.85及3.75±1.00,三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H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71,P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几丁质酶-3样蛋白-1(ehitinase-3.1ike-1protein,YKL-40)在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在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房颤患者71例(其中阵发性房颤组22例,持续性房颤组30例.永久性房颤组19例)为研究对象。另外,选择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0名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各组血浆YKL-40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各组间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及阵发性房颤组血浆YKL-40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1±0.62)μg/L、(3.72±0.63)μg/L、(3.29+0.75)μg/Lus(2.79±0.56)μg/L,P〈0.05];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组血浆YKL-40浓度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性房颤组YKL-40浓度高于持续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YKL-40可能参与房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复律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reactivepmtein,hs-CRP)浓度与远期心房颤动(房颤)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为持续性房颤而进行电复律治疗有效的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复律前及复律后第1、3、7及28天检测所有患者hs-CRP浓度、12导联心电图及动态心电网,随访时间为24个月。根据房颤是否复发分为两组:窦律维持组(67例)及房颤复发组(35例),并对两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除心房内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基础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律前房颤复发组的hs-CRP浓度显著高于窦律维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1±5.4)mg/L vs(11.2±4.2)mg/L,P〈0.05]。复律后第1天两组的hs-CRP浓度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律后第3、7、28天,窦律维持组hs-CRP浓度与复律前相比显著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复发组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心房内径(OR=1.11,95%CI:1.01~1.18)、基线hs-CRP浓度(OR=1.39,95%CI:1.20~3.40)及复律后第3天的hs-CRP浓度(OR=1.13,95%CI:0.92~2.36)与房颤复发呈正相关。结论复律前、后hs-CRP浓度对远期房颤复发均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