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2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种异位心脏移植的超声心动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异位心脏移植的超声心动图特点,评价心功能及早期排异反应.方法 对5例接受异位心脏移植的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分别进行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观测.观察原位受体心脏(受体)和异位供体心脏(供体)的吻合关系及房室大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瓣膜功能、肺动脉压变化、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情况.结果 5例均为冠心病晚期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平均(24.4±4.1)%.所有患者均有室壁瘤,并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部分患者接受二尖瓣成形、室壁瘤切除及干细胞移植.供体均置于右侧胸腔.4例为左心辅助,1例为全心辅助.超声评价术前受体的心功能减低,均发现异常室壁运动及室壁瘤.术中经食管超声能够评价复跳后即刻心功能、吻合口、瓣膜以及心脏排气的情况.超声显示术后供体和受体心功能均逐渐恢复;在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中,受体心功能较术前不同程度提高.主要的排异反应为少量的胸腔及心包积液.结论 异位心脏移植超声心动图具有鲜明的特征性,在术前受体评价、术中监测及术后随访中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超声对颈部动脉狭窄评价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超声在颈部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13例临床怀疑颈部动脉狭窄的住院患者行颈部动脉超声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结果 以DSA作为标准对照,颈部血管超声诊断颈部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94.4%,特异度为91.7%。对轻、中度狭窄诊断的灵敏度为54.5%,特异度为91%。对重度狭窄诊断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5.7%。 结论 超声在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三平面组织多普勒(TTDI)新技术对快速起搏致心衰犬模型的左室收缩功能评价价值和变化特点.方法 将8只健康杂种犬进行快速非同步起搏造成心功能减低,并应用TTDI测量全过程二尖瓣环6个部位的收缩期峰值速度(S)、平均峰值速度(Sm)以及采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EF值及左室容积,并同时行心导管测量主动脉、左室压力及采用左室造影法测量EF值,并将造影结果与TTDI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快速起搏2周左右,全部犬的心功能均发生减低.病理示心脏扩大,部分有乳头肌水肿,二尖瓣叶损害及少量心包积液;心导管测量左室舒张末压显著上升,左室造影EF值降低;常规超声指标示左房、室内径增加,左室容积增加;TTDI能够同时显示二尖瓣环6个部位的曲线运动变化,并依次采用黄色、蓝色、红色、绿色、橘色、粉红色表示.基础状态下,6个瓣环的S波表现为有规律的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随着起搏天数的增加,S波逐渐减低,并且TTDI曲线开始杂乱,失去规律性;起搏1周后,S波显著降低,并出现收缩后收缩.左室造影EF与TTDI二尖瓣环6个部位的S波均有相关性,Sm的r=0.745,P<0.01;其中后室间隔和下壁处的S波与造影EF值相关性最好,r值分别为0.758和0.775,P<0.01.结论 三平面组织多普勒能够反映快速起搏致心衰过程中的左室收缩功能变化,并能同时直观反映二尖瓣环各个部位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对不同心肌肥厚模型大鼠心脏舒张功能评价的可行性。方法将25只大鼠采用两种方法制备心肌肥厚模型,分别为自发性高血压心肌肥厚组(SH)15只和以缩窄腹主动脉形成的心肌肥厚组(SAAC)10只,并以10只正常Wistar Kyoto大鼠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压、心率、体重、组织多普勒和常规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SH和SAAC组血压及心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H和SAAC组心肌厚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其前后壁厚度均大于2.0mm;SH及SAAC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均小于对照组(P<0.05);3组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缩短率(LV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H和SAAC组二尖瓣环后室间隔侧TDI各峰值均较对照组增高(P<0.01),而收缩期与舒张期峰值速度比值(Ea/Aa)减低;SH和SAAC两组相比,二尖瓣环TDI各个指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和二尖瓣环TDI频谱在心率增快时,失去正常的舒张期双峰形态,呈现为单峰状;两者融合率均随心率增快而增加,且均在心率350次/min时出现双峰融合率明显增加。但TDI二尖瓣环频谱的融合率远远小于二尖瓣口血流频谱(29%和63%)。结论大鼠二尖瓣环后间隔Ea/Aa是反映早期心室舒张功能变化的敏感指标;两组心肌肥厚大鼠模型心腔变化和TDI指标改变类似。二尖瓣环TDI指标在评价大鼠舒张功能方面优于二尖瓣血流指标。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大鼠心肌梗死后易发心力衰竭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STZ诱导的血糖不加控制的糖尿病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易发心力衰竭(HF)的机制。方法217只SD大鼠随机分组,糖尿病组经腹腔内注射链脲酶素(STZ,65mg/kg)诱导糖尿病,10周后所有AMI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AMI模型。确定AMI前和AMI后1天,7天,14天,28天,56天做为实验观察时间点,观察大鼠的生存率,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心脏超声检测、心肌纤维化测定及左心肥厚的评估。结果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糖尿病大鼠的死亡率、左心功能恶化及左室重构的速度均较非糖尿病大鼠显著。在早期阶段,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大鼠心肌纤维化相似,而1月后却出现显著差别。结论糖尿病加速了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AMI后心脏重构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技术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5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根据造影检查所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组。应用RT-3DE技术获取患者左心室容积-时间曲线(volume—timecurve,VTC),观察整体及各节段VTC形态,计算舒张早期峰值充盈率(peak filling rate,PFR)、平均充盈率(meanfillingrate,MFR)、1,3充盈分数(I/3 filling fraction,1/3 FF)等参数,比较组间差异,选择有效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结果RT-3DE所测左心室容积、射血分数、峰值射血率(peak ejection rate,PER)及MFR在各组患者中无明显差异。PFR、1/3 FF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逐渐降低.冠状动脉明显狭窄者与造影结果正常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FR、1/3 FF与E/E’比值及NT—proBNP浓度均呈负相关,1/3 FF相关性优于PFR(与E/E’比值,r=-0.751.P〈0.01;与NT—proBNP浓度,r=0.612,P〈0.01)。以1/3FF判断无显著冠状动脉狭窄(即狭窄程度〈70%)的曲线下面积为0.772(P=0.001).95%置信区间为0.633—0.911。1/3 FF≥36.75%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0%的敏感性为73%,特异性为76%。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结论RT-3DE可定性、定量反映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变化,1/3FF可在一定程度上检测此类患者初期出现的以舒张早期心肌弛缓异常为主的轻度舒张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研究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IPAH)患者的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特点,对比右心导管结果,探讨超声心动图在诊断IPAH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经右心导管检查确诊的IPAH患者42例,正常对照组30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及左右径(RVT、LVT),计算左、右心室前后径及左右径的比值(RVD/LVD、RVT/LVT);测量右室前壁厚度(RVAWT)及左室后壁厚度(LVPWT),计算RVAWT/LVPWT;多普勒超声测量三尖瓣及肺动脉瓣最大反流压差等参数,并将右心导管与超声心动图的检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女性患者最常见,男女比为1∶2.5.本组IPAH患者,肺动脉收缩压(PASP)与肺动脉平均压(PAMP)均明显增高.RVD/LVD、RVT/LVT、RVAWT/LVPWT各指标,IPAH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超声心动图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e)与右心导管检测PASPc呈显著相关,超声心动图估测PAMPe与右心导管检测者相关性良好;RVD/LVD、RVT/LVT、RVAWT/LVPWT指标中,RVAWT/LVPWT、RVT/LVT与PASPc呈明显相关,RVD/LVD与PASPc的相关性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心动图能够准确反映IPAH患者肺动脉高压的阶段和程度,超声心动图通过准确评价心脏的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特点可为诊断IPAH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定量评价个体优化设定室问(VV)问期的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效果。方法26例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的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三腔起搏器安置术后先采用起搏器默认参数,术后1周内在超声指导下进行个体起搏参数优化。优化时,先根据二尖瓣前向血流频谱形态及速度时间积分(VTIAo)得出最佳房室(AV)间期后,再根据主动脉流速时间积分(VTIAo)及组织多普勒测量得出的收缩不同步指数(SDI)判定双室顺序起搏时个体最佳VV间期。结果26例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经个体优化后,最佳VV间期均为左心室提前起搏,范围在4-40ms,个体差异明显。个体优化设定VV间期后VTIAo和做功指数(MPI)测值分别为(22.3-4-4.5)em、(0.78±0.18),双室同步起搏时的测值分别为(20.8±4.9)em、(0.86±0.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55、3.217,P均〈0.05)。VTIAo进一步增大,MPI则进一步减小;经个体优化最佳VV问期后室间机械延迟(IVMD)、SDI、收缩后缩短现象(PSS)测值分别为(-244-19)ms、(12.1±2.9)、(30.8±16.7)%,双室同步起搏时的测值分别为(-32±19)ms、(14.3±2.6)、(38.3±16.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0、4.592、3.250,P均〈0.01)。心室内及心室间同步性进一步改善,IVMD、SDI、PSS更加减小。结论经个体优化设定心室起搏顺序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更好,心室的收缩协调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改善。常规超声心动图,尤其是频谱多普勒,在个体优化中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多普勒能够定量评价心室收缩同步性,阐释发生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机械运动机制,在同步化治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