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间与社交焦虑的关联,为提倡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0年在北京市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招募1 145名7~16岁儿童青少年,对其进行一般身体测量和问卷调查,使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价儿童青少年的社交焦虑症状和睡眠时间。使用t检验比较不同组社交焦虑得分的差异,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时间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联。  结果  研究对象的社交焦虑平均得分为(5.47±4.18)分,女生、13~16岁、每日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不足和睡眠时间不足的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分数较高(t值分别为-4.34,-6.14,3.35,2.93,P值均 < 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调整相关的混杂因素后,总体的睡眠时间每增加1 h,社交焦虑分数降低0.78分(β=-0.78,95%CI=-1.03~-0.54,P < 0.01),男生和女生的社交焦虑分数分别降低0.60(95%CI=-0.95~-0.25)和0.90(95%CI=-1.24~-0.56)分,7~12和13~16岁儿童青少年的社交焦虑分数分别降低0.75(95%CI=-1.11~-0.40)和0.76分(95%CI=-1.11~-0.41),非超重肥胖和超重肥胖儿童分别降低0.78(95%CI=-1.09~-0.48)和0.81分(95%CI=-1.22~-0.41)(P值均 < 0.01)。  结论  不同性别、年龄、营养状况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程度不同,睡眠时间延长与社交焦虑分数降低相关。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降低儿童青少年的社交焦虑程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综合管理对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北京电力医院的80例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综合管理组)和对照组(40例,常规管理),对比两组患者对临床管理的满意度,治疗依从性以及治疗后的血糖改善水平及并发症。结果 综合管理可以显著提升对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对临床管理满意度,提高患者临床治疗依从性,改善实验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管理可以显著提升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对临床工作的满意程度、提高患者对临床治疗的依从性、改善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的出现风险,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三嵌段共聚物膜片材料在构建组织工程支架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内皮细胞能否在该材料上存活和稳定生长将直接影响其作为载内皮细胞载体支架表面可降解材料的应用。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三嵌段共聚物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相容性。 设计:随机对照观察。 单位: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材料:本实验于2006-02/10于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完成。长约20 cm脐带来自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1名正常足月分娩的新生儿,标本采集经新生儿家属知情同意,本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三嵌段共聚物膜片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提供。倒置显微镜及相差显微镜为日本Olympus公司产品。 方法:将从脐带中分离培养的稳态生长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接种于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三嵌段共聚物膜片上培养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为未放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三嵌段共聚物膜片的培养皿。①以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评价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三嵌段共聚物膜片的细胞相容性。②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种植后1,3,5及7 d的细胞增殖指数。 主要观察指标:①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三嵌段共聚物膜片的细胞相容性。②细胞种植后1,3,5及7 d的细胞增殖指数。 结果:①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三嵌段共聚物膜片的细胞相容性:相差显微镜下种植在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三嵌段共聚物膜片上的细胞4~6 h后即开始贴壁、伸展,3 d后细胞开始呈集落样生长,生长较快,5 d后细胞集落开始融合,呈现特征性的鹅卵石样形态,经多次传代后,细胞呈长梭形或多角形, 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扫描电镜下观察在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三嵌段共聚物膜片上培养15 d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嵌入膜片间隙生长,但没有连接成片铺在膜片上。②细胞增殖指数: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后1,3,5及7 d的细胞增殖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内皮细胞在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三嵌段共聚物上生长良好,两者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4.
背景: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三嵌段共聚物膜片材料在构建组织工程支架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内皮细胞能否在该材料上存活和稳定生长将直接影响其作为载内皮细胞载体支架表面可降解材料的应用.目的:观察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三嵌段共聚物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相容性.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材料:本实验于2006-02/10于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完成.长约20 cm脐带来自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1名正常足月分娩的新生儿,标本采集经新生儿家属知情同意,本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三嵌段共聚物膜片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提供.倒置显微镜及相差显微镜为日本Olympus公司产品.方法:将从脐带中分离培养的稳态生长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接种于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三嵌段共聚物膜片上培养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为未放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三嵌段共聚物膜片的培养皿.①以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评价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三嵌段共聚物膜片的细胞相容性.②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种植后1,3,5及7 d的细胞增殖指数.主要观察指标:①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三嵌段共聚物膜片的细胞相容性.②细胞种植后1,3,5及7 d的细胞增殖指数.结果:①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三嵌段共聚物膜片的细胞相容性:相差显微镜下种植在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三嵌段共聚物膜片上的细胞4~6 h后即开始贴壁、伸展,3 d后细胞开始呈集落样生长,生长较快,5 d后细胞集落开始融合,呈现特征性的鹅卵石样形态,经多次传代后,细胞呈长梭形或多角形,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扫描电镜下观察在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三嵌段共聚物膜片上培养15 d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嵌入膜片间隙生长,但没有连接成片铺在膜片上.②细胞增殖指数: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后1,3,5及7 d的细胞增殖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内皮细胞在聚乙二醇-聚乳酸-聚谷氨酸三嵌段共聚物上生长良好,两者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胫前黑斑(PPP)的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及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间住院资料完整的T2DM患者1134例中,其中伴PPP者364例(32.1%),PPP者在男性患者中的比例为37.7%(203/539)、女性患者中的比例为27.1%(161/595)(x2=4.34,P〈0.05)。比较各组微血管病变的百分比及生化指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PPP的危险因素;分析急性时相蛋白、白细胞介素-18与PPP的关系。结果87.1%(317/364)的PPP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与非PPP患者相比,伴PPP患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百分比增高,分别为21.7%(167/770)与64.0%(233/364),19.5%(150/770)与54.9%(200/364),17.3%(133/770)与52.7%(192/364);同时发生以上3种微血管病变的百分比达31.0%(113/364),显著高于非PPP患者的7.8%(60/770)(均P〈0.01);PPP与血糖控制情况、病程及C反应蛋白水平独立相关,糖化血红蛋白≥7%、≥9%、≥11%者的OR值分别为3.21、12.68和13.65;糖尿病病程≥10年者OR=1.18;C反应蛋白≥3g/L者OR=2.90。结论PPP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可视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识别标志之一;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病程及C反应蛋白水平是PP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α、β细胞功能状况.方法 对283例T2DM患者(病程≤1年者40例,>1年~≤5年者85例,>5年~≤10年者90例,>10年者68例)及30例正常对照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胰高糖素释放试验,比较各组间胰高糖素、胰高糖素/胰岛素比值等的变化,对胰高糖素行相关及回归性分析.结果 ①糖尿病组空腹及餐后各时相胰高糖素、胰高糖素/胰岛素比值及胰高糖素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正常对照者,且随病程延长各项指标相应升高,其中病程≤1年组0、30、60、120和180 min胰高糖素水平分别为[(71±20)、(106±36)、(143±54)、(133 ±68)和(87±55) ng/L],且随病程延长胰高糖素水平明显升高,病程>10年组分别为[(80±19)、(125±36)、(167±47)、(178±64)和(129 ±65) ng/L].②不同病程T2DM患者间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病程延长,HOMA-β、糖负荷后30 min胰岛素和血糖净增值的比值(△I30/△G30)及胰岛素AUC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75、3.77和3.07,均P<0.05),以△I30/△G30最明显.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胰高糖素与空腹血糖、血糖AUC呈正相关(t值分别为6.23、3.41,均P<0.05),与△I30/△G30呈负相关(t值为-2.13,P<0.05).结论 糖尿病早期在保护β细胞功能的同时应及早关注胰高糖素的调控,从而使血糖更易达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复方一枝蒿不同剂型(颗粒剂、微丸、滴丸)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体外作用,反应药效与提取工艺、剂型的关系。方法进行复方一枝蒿不同剂型(颗粒剂、微丸、滴丸)体外抗病毒试验。利巴韦林、奥司他韦为阳性对照药,通过甲型H1N1流感病毒致人喉癌上皮细胞(Hep-2)病变实验,研究指标TC50、TC0、IC50、SI(即半数有毒浓度、最大无毒浓度、半数抑制浓度、治疗指数),以上研究指标均通过Reed-Muench法计算所得。结果复方一枝蒿不同剂型(颗粒剂、微丸、滴丸)对流感病毒(甲型)均有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表现为:提取工艺优化后制备的微丸、滴丸与提取工艺优化前制备的颗粒剂相比,体外抗病毒作用效果增强;相同提取工艺条件下,复方一枝蒿微丸的体外抗病毒作用优于复方一枝蒿滴丸。结论复方一枝蒿不同剂型(颗粒剂、微丸、滴丸)具有不同程度的抗H1N1(甲型流感病毒)作用,复方一枝蒿微丸作用效果优于其他两种剂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分析7~18岁儿童青少年电子设备使用时长与体重过度感知之间的关联,为儿童青少年体重过度感知的合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2012年卫生行业公益性科研专项资料,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择中国的7个省(市)中信息完整的40 073名儿童青少年,使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电子设备使用时长与儿童青少年体重过度感知的关联。  结果  儿童青少年体重过度感知的报告率为11.8%;体重过度感知组每天使用电子设备超过300 min的比例(5.12%)高于非过度感知组(3.84%)(χ2=19.14,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电子设备使用时长>300 min的儿童青少年出现体重过度感知的风险更大(OR=1.36,95%CI=1.18~1.57,P<0.01);多因素调整后,该关联仍有统计学意义(OR=1.28,95%CI=1.10~1.48,P<0.05)。分层分析后,电子设备使用时长与体重过度感知之间的关联仅在女生、11~18岁年龄组和非独生子女组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电子设备使用时长与儿童青少年体重过度感知相关,减少电子设备使用时长可能有助于改善该人群中体重过度感知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