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意大利学者Corbett等研究认为,尽管不提倡在一支冠脉中置入不同类型的药物洗脱支架,但这种做法依然安全。当无法在同一支冠脉或同一处病变置入多枚一种类型的DES时,只能选择不同类型的DES,但目前尚没有资料表明这种做法的合理性。作者分析了2003年3月至2005年3月间44例患者89处病变,在一次PCI中对同一根血管的1处病变或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血管内超声(IVUS)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支架置入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安全性.方法:对74处梗死相关病变进行支架置入,当达到冠状动脉造影(CAG)理想的支架置入标准时,应用IVUS进行评价,达到IVUS理想支架置入标准的病变归入组1,未达到IVUS理想支架置入标准的病变归入组2.在IVUS指导下对组2进行进一步干预,直到达到IVUS理想的支架置入标准或最大扩张压力达到2026.5kPa.比较组2在首次扩张和最终的IVUS结果以及两组之间的最终结果.结果:在首次高压扩张后,有44(59.5%)处病变(组1)的IVUS结果符合理想的支架置入标准,30(40.5%)处病变(组2)的IVUS结果未达到理想的支架置入标准从而进行了更高压力的进一步扩张.组2在经过更高压力扩张后,最终有26(86.7%)处病变达到理想的IVUS支架置入标准.支架内最小横截面积由首次扩张后的(6.9±1.4)mm2增加至最终的(9.1±1.6)mm2(P<0.001),急性获益由首次扩张后的(71.0±15.4)%增加至最终的(98.3±16.2)%(P<0.001).结论:IVUS应用于指导急诊AMI的支架置入安全有效,能够增加支架内最小横截面积,改善支架小梁的贴壁程度和对称程度.对于高压扩张(1215.9~1418.6 k Pa)后造影结果满意但IVUS结果不理想的病变,在IVUS指导下的更高压力(1621.2~2026.5kPa)扩张使86.7%的病变进一步改善了扩张结果.  相似文献   
3.
刘福颂  于海初  佟子川 《临床荟萃》2006,21(22):F0002-F0002
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已在临床应用40多年,然而,它是根据造影剂充盈缺损影像来诊断,只能反映血管腔被造影剂充填后的投照轮廓,因而不仅会存在盲区,而且不能提供血管壁病变的信息和程度,故一部分临床患者可能因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而导致误诊或漏诊。血管内超声显像是近年来用以诊断血管病变的一种新的诊断手段,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新的“金标准”我们就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可降解涂层与不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循环与局部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方法 连续入选118例接受PCI治疗植入1枚支架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不可降解涂层组(n=65)和可降解涂层组(n=53).于术前、术后即刻、48 h、7天及9月时抽取静脉血,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9月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时以微导管抽取冠状动脉局部血液,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结果 两组基本临床资料、PCI术情况无明显差异.两组术后即刻支架局部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术后48 h和7天循环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高于术前.两组间比较,PCI术前、术后即刻、48 h、7天和9月时循环及局部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可降解涂层与不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对术后循环与局部炎症反应的影响可能相似.  相似文献   
5.
6.
左主干闭塞所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性左主干(LM)闭塞的常规心电图(ECG)表现,总结其ECG特点。方法1999年1月至2004年8月,1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急诊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急性LM闭塞(LM组),回顾性分析其急诊ECG表现。并选取同时期30例经急诊造影证实为左前降支(LAD)近段闭塞的AMI患者(LAD组),比较两组造影前的急诊ECG表现,以求总结急性LM闭塞的常规ECG特点。结果LM组心率快于LAD组,在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M组中9例患者存在aVR导联ST段抬高(≥0·05mV),发生率明显高于LAD组(分别为90%和36·7%,P=0·002),同时LM组aVR导联ST段抬高幅度亦明显大于LAD组。而LM组胸前导联V1-3的ST段抬高程度则明显低于LAD组。aVR导联ST段抬高>0·05mV诊断急性LM闭塞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63·3%。如果同时再满足V1 V2 V3导联ST段抬高程度<0·5mV,其诊断急性LM闭塞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达到86·7%。结论aVR导联ST段抬高>0·05mV,同时伴有V1~V3导联ST段抬高不明显、甚至压低是急性LM闭塞区别于LAD闭塞的ECG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分析ECG特点可能有助于造影术前预测此类患者和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由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痉挛引起心律失常的处理方法及有效性。方法8例晕厥发作时心电图提示下壁导联ST段抬高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胸闷继发黑矇,无症状发作时心电图正常。明确无水、电解质紊乱后,予以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心电监护、冠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和病因后予以相应的处理。结果10例生化及心脏超声正常。8例发作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入院的患者,除1例发现右冠脉开口狭窄20%~30%外,其余患者冠脉造影均正常,均置入单腔心室起搏器后使用钙拮抗剂。2例胸闷伴黑矇患者中的1例,造影前Holter发现V1~V6导联ST段抬高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冠脉造影发现左前降支近段粥样斑块形成,狭窄程度<50%,考虑室速发生的原因是粥样斑块基础上痉挛所致,直接支架植入。另1例造影前无症状发作,造影发现左前降支近段粥样斑块形成,狭窄程度<50%,未予干预,当晚患者症状再发,心电监护发现V1~V6导联ST段抬高伴短阵室速,考虑室速发生的原因与上相同,急诊植入支架。所有患者随访6月至11年,均健在,无类似发作,生活状况良好。结论对于冠脉痉挛引起的心律失常,针对其病变基础采用稳定斑块、起搏支持下的抗痉挛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8.
9.
10.
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与支架内再狭窄相关的临床、冠脉病变特征和技术操作因素。 方法 :采用定量冠脉造影分析系统 (QCA)分析和测量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和北大医院心内科 10 7例经 PTCA联合支架干预后病人的临床及冠脉造影资料 ,再狭窄 6 3例 ,无再狭窄 4 4例 ,2 11处病变 ,置入支架 182枚 ,平均随访时间 (2 4 8± 2 3) d。随访时直径狭窄百分数≥ 5 0 %为支架内再狭窄 ,再狭窄是二项分类变量。运用 L ogistic回归分析再狭窄的相关因素。结果 :多因素分析表明 ,糖尿病 (OR值 1.82 ,95 % CI:1.6 0~ 2 .5 8)、长病变 (OR值 1.4 4 ,95 % CI:1.17~ 1.87)、术后最小管腔直径 (ML D) (OR值 0 .16 ,95 % CI:0 .0 3~ 0 .80 )和多个支架 (OR值 2 .34,95 % CI:1.2 0~ 5 .4 4 )是再狭窄的相关因素 (P <0 .0 5 )。糖尿病、长病变和多个支架是再狭窄的危险因子 (P <0 .0 5 ) ,而术后 ML D与再狭窄呈相反的关系 (P <0 .0 5 )。 结论:糖尿病、长病变和多个支架是再狭窄独立的危险因素 ,增加再狭窄的发生 ,而术后ML D减少再狭窄的发生。成功地置入单个支架 ,造影效果满意的病人再狭窄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