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0岁,因"维持性血液透析半年,双臀部、颏下无痛性包块5月。于2016年12月到海南省人民医院就诊。主诉2016年3月在当地查血肌酐800mmol/L,尿蛋白(+),伴双侧大腿僵硬,在当地医院未做肾活检,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脏病5期",并开始维持性血液透析,每周2次。6月因反复腰酸、乏力、纳差,2016年9月双大腿肌肉僵硬加重,双臀部及颏下出现无痛、进行性增大包块,伴  相似文献   
2.
陈汝满  白亚飞  李洪 《新医学》2021,52(10):800-803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插管导致静脉损伤继发局部血肿是常见并发症,但围插管期无症状、插管后数月出现气管压迫、危及生命的活动性出血少见。该文报道一例45岁男性患者,因右侧颈内静脉置管后4个月出现右侧无名静脉严重活动性出血、纵隔血肿压迫气管,经过控制血压、减少容量负荷、关闭同侧内瘘后出血停止、最后血肿吸收。该例提示应重视深静脉置管穿刺损伤引发纵隔血肿的可能性,尤其在穿刺不顺利时应当立即行胸片、CT或超声检查,以减少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治疗行股静脉无涤纶套导管置管术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CRI)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2月经皮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行血液净化治疗的252例患者的基本信息资料,依据导管感染程度分为无感染组、局部感染组(出现导管细菌定植或导管出口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组,对CRI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252例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18例(7.1%)、导管出口感染10例(4%)、导管细菌定植21例(8.3%)。在单因素分析中,三组患者在慢性肾脏病5期及急性肾损伤比例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白蛋白水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性别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的CRI发生率高于女性;三组患者在病程中是否使用抗生素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其他部位感染,在置管前或带管期间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其CRI发生率较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男性(OR=2.71,95%CI 1.218~6.033,P0.05)和病程中没有使用抗生素(OR=2.22,95%CI 1.086~4.540,P0.05)是CRI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导管集束化管理,可减少股静脉无涤纶套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与总结自体动静脉人工内瘘术的手术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 127例血液透析患者行自体动静内瘘术,观察手术成功率、术后出血、术后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本组手术成功率95.3%,术后出血2例,术后血栓形成3例,2例因血管条件差手术失败。结论 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是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首选术式,术前充分评估血管条件、良好的定位、熟练的血管吻合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3种不同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对终末期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参数的影响。方法:对200例应用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维格列汀或利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DPP-4抑制剂治疗12周前后评估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和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西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治疗组HbA1c水平下降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0.74±1.57、-0.39±1.45和-0.08±1.40,P=0.076),空腹血糖及血脂变化亦无显著差异。在血液透析患者(n=115)中,3组间HbA1c水平变化无差异。相比之下,腹膜透析患者(n=85)用西格列汀治疗12周后,HbA1c比用维格列汀和利格列汀治疗12周降低得更多(分别为-1.58±0.95,-0.46±0.98,-0.04±1.22,P=0.001)。结论:在终末期肾病患者中使用不同DPP-4抑制剂的降糖作用差异无显著性。在腹膜透析患者中,西格列汀比其他DPP-4抑制剂可使HbA1c水平降低更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结核γ干扰素释放试验酶联免疫试管法(QFT)和结核菌素皮试试验(TST)对结核高流行地区(海南地区)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结核〔包括隐性结核(LTBI)和结核病〕患者的诊断、预后判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3—2015年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时间>3个月的患者19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QFT和TST,评估其对MHD合并结核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QFT阳性和TST阳性的影响因素。观察患者3年的预后情况,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最终156例患者完成研究,其中男109例、女47例,平均年龄(54.4±16.6)岁,平均透析龄(1.9±0.4)年。MHD患者QFT阳性率为34.6%(54/156),TST阳性率为67.9%(106/156),TST与QFT结果无一致性(Kappa值=0.053,P=0.4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性别〔OR=0.345,95%CI(0.144,0.828),P=0.017〕、有无卡介苗接种瘢痕〔OR=0.345,95%CI(0.144,0.828),P=0.017〕是QFT阳性的影响因素;性别〔OR=2.836,95%CI(1.120,7.177),P=0.028〕、淋巴细胞分数〔OR=3.573,95%CI(1.410,12.295),P=0.043〕是TST阳性的影响因素。37例LTBI患者中11例转为肺结核(29.7%)。本组患者3年结核患病率为42 948.7/10万。MHD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7%、77.6%、69.9%,粗死亡率(CDR)为301.3/1 000人。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QFT阳性、C反应蛋白升高是生存的不利因素;抗结核治疗、前清蛋白升高是生存的有利因素(P<0.05)。结论 在海南地区,男性MHD患者QFT阳性率较高;TST与QFT对MHD合并结核的诊断无一致性。QFT阳性、C反应蛋白升高是生存的不利因素,抗结核治疗、前清蛋白升高是生存的有利因素。在结核高流行地区MHD患者合并LTBI、结核病的诊断依然需要结合流行病学、病史、结核易感因素、肺部影像学,排除其他感染,行试验性抗结核治疗,需大力推进组织病理、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诊断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体动静脉内瘘瘤样扩张缩窄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因自体动静脉内瘘瘤样扩张就诊于海南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特点、手术方法、成功率、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术后随访及内瘘使用情况。结果 28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7.0±12.2)岁,平均透析龄(73.8±33.7)月,自体动静脉内瘘自建立至发展为瘤样扩张时间为(51±22)个月。其中23例,术中采用导尿管作为支撑对瘤样扩张行缩窄手术,3例行瘤样扩张切除+近心端重建,2例行结扎内瘘+对侧重建术。手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6~12个月,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内瘘直径由术前的(3.22±0.77) cm缩小至(1.49±0.26) 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686,P0.01);肱动脉血流量由术前的(2.9±0.9) L/min下降至术后(1.3±0.4) L/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372,P0.01)。术后1~14 d重新使用内瘘透析。结论缩窄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瘤样扩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对结核菌素皮肤试验与干扰素-γ释放试验检测血液透析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方法进行比较,评价不同方法检测血液透析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6年9月200例在医院行血液透析的疑似结核感染患者,用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与干扰素-γ释放试验(IGRA)分别检测200例患者,分析比较两种方法诊断血液透析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阳性率、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及与卡介苗接种和既往结核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两种试验方法阳性检出患者年龄、血液透析时间、有卡介苗疤痕人数、性别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IGRA试验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TST试验(P<005);IGRA检出阳性率与卡介苗接种史、结核病史均相关(P<005),TST检出阳性率与卡介苗接种史具有相关性(P<005),但与结核病史不相关(P>005)。IGRA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均优于TST。结论 相较于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干扰素-γ释放试验检测血液透析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检出阳性率、敏感性、特异性高,假阳性、假阴性率低,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前后对照,血液透析有隧道涤纶套导管(tunnel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TCC)使用前用Ⅰ型安尔碘浸泡盖子2年、不浸泡盖子2年,比较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CRI)发病率差异;同步体外研究常用消毒液对导管毁损情况。方法尿毒症维持透析3月以上,以TCC为维持透析通路者总共119名患者参与研究。2013年9月1日~2015年8月31日期间导管盖子用Ⅰ型安尔碘消毒液浸泡3~5min上机;同一批患者以及2015年以后新入患者、2015年9月~2017年8月30日予不泡盖子上机。详细记录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每3月做CRI小结。导管毁损实验用导管:每组4条TCC,分别4种消毒液(75%酒精、Ⅰ型安尔碘、Ⅲ型安尔碘、洗必泰酒精)和生理盐水浸泡,每日观察导管毁损变化,每组有1只导管破损即终止实验。结果浸泡组:共37246导管日,出口感染17例,导管相关血液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infection,CRB)5例,隧道感染5例,可疑CRB 1例。非浸泡组:共35452导管日,出口感染61例,CRB12例,隧道感染4例。2组间各种导管相关性感染按照相应季度时间对比:第3季度出口感染率浸泡组显著低于不浸泡组(0.16/1000导管日比0.73/1000导管日,χ~2=5.524,P=0.019),并导致该季度浸泡组CRⅠ发生率比不浸泡组显著降低(0.40/1000导管日比0.65/1000导管日,χ~2=144.810,P0.001);第4季度出口感染率浸泡组显著低于不浸泡组(0.06/1000导管日比0.50/1000导管日,χ~2=6.716,P=0.010),并导致浸泡组CRⅠ显著低于不浸泡组(0.06/1000导管日比0.65/1000导管日,χ~2=9.632,P=0.002);其他各亚种、各时间段感染率无差异。导管浸泡与否2年CRⅠ总感染率比较:出口感染率浸泡组显著低于无浸泡组(2.15/1000导管日比4.47/1000导管日,χ~2=16.211,P=0.001);隧道感染率浸泡组与不浸泡组无统计学差异(0.29/1000导管日比0.37/1000导管日,χ~2=0.308,P=0.741);总CRB浸泡组与不浸泡组无统计学差异(0.24/1000导管日比1.49/1000导管日,χ~2=1.987,P=0.159);总CRI浸泡组与不浸泡组有统计学差异(2.66/1000导管日对6.32/1000导管日,χ~2=11.893,P=0.001),主要是不浸泡组出口感染较多导致。结论 TCC导管盖子使用前用Ⅰ型安尔碘浸泡可降低出口感染,但不能显著降低CRB;用消毒液搓搽接头15~30秒、换新盖子可以有效预防CRB;消毒液长时间浸泡TCC可导致导管严重破损,以酒精最重、氯乙定酒精最小,生理盐水无破坏性。  相似文献   
10.
自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arteriovenous fistula aneurysms,AVFAs)是动静脉内瘘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动脉瘤可致皮肤变薄、破溃、感染、疼痛;血栓形成;穿刺受限;肢体缺血;高输出量心力衰竭,严重者可能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甚至死亡。目前国内对AVFAs的治疗等方面缺乏经验及总结。本文从AVF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