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6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9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患者女,18岁。自8年前起患有肾病综合症,先后在某医院住院治疗13次,住院期间大剂量间断使用了强的松片,病情严重时每日最大用量为80mg,累计总用量为15.5g。自3年前始左膝部疼痛,约2个月后左髋区疼痛伴有左下肢跛行,但一直未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制造业工人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SDs)在多个部位的发生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肌肉骨骼疾患调查问卷对4家制造企业工人的WMSDs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展开流行病学调查。WMSDs病例定义为过去一年内身体颈部、肩部、肘部、手腕/手、上背部、下背部、臀/大腿、膝部、踝/足9个部位中一个或多个部位出现疼痛、麻木、不适或活动受限等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4 h,经休息后症状仍未完全缓解,且排除外伤、残疾、其他急症或后遗症等。各部位WMSDs患病情况间的关联度用log-binomial模型计算出的现患比(PR值)评估,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WMSDs主要患病部位中多个部位共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制造业工人WMSDs总患病率达79.7%,主要患病部位为下背部、颈部、肩部和上背部,患病率依次为62.3%、55.7%、45.6%和38.7%。这4个部位患病情况间的PR值较高,4个部位共患病率为25.2%,3~4个部位共患病率为41.4%。多分类L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颈部、肩部、上背部和下背部中3~4个部位患WMSDs的影响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女性(OR=2.86,95%CI 2.38~3.33)、工龄15~19年者(OR=1.87,95%CI 1.49~2.34)患病风险较高;颈部经常长时间或频繁前倾(OR=2.15,95%CI 1.86~2.48)、颈部经常长时间或频繁扭转(OR=1.64,95%CI 1.40~1.92)和经常大幅转身(OR=1.40,95%CI 1.20~1.64)等生物力学因素可能为疾患发生的危险因素;每天做相同的工作(OR=1.73,95%CI 1.44~2.08)、员工短缺(OR=1.50,95%CI 1.31~1.71)和经常加班(OR=1.38,95%CI 1.20~1.60)等组织管理因素可能增加疾患的发生风险;经常长时间站着工作(OR=0.77,95%CI 0.65~0.91)和感觉工间休息时间充足(OR=0.51,95%CI 0.44~0.59)等因素为保护性因素。结论 本研究中制造业工人颈部、肩部、上背部和下背部WMSDs患病率高,4个部位的患病情况间关联密切,其3~4部位共患病率较高,提示在制造业工人中可能存在“颈-肩-上背-下背”多个部位患病的WMSDs发生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生物力学因素和组织管理因素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蛋白排泄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是否优于C反应蛋白(CRP)。方法连续入选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确诊AMI并收住我院心脏重症监护室的患者。于入院第1、3、7天检测CRP和24 h尿蛋白排出量,并计算尿蛋白/肌酐比率(ACR)。随访时间为5年。结果共入选209例患者,年龄47~83岁,平均(68.3±15.6)岁,女性62例(29.7%),合并心力衰竭81例(38.8%)。校正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入院延迟时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心力衰竭及肌酐清除率后,CRP和ACR均与5年全因死亡率风险增加独立相关。但CRP与远期死亡率不相关[HR 95%CI:1.1(0.7~1.8),P=0.65],而ACR与近期和远期死亡率均独立相关[OR 95%CI:3.9(2.0~9.0),P<0.0001;1.4(1.1~1.8),P=0.01]。结论 ACR对AMI远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优于CRP。  相似文献   
4.
5.
cTnI、Mb、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nI、Mb和CK-MB在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价值。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更准确合理的检测指标。方法对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120例非心肌梗死性胸痛的患者(对照组)进行cTnI、Mb和CK-MB检测。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cTnI、Mb和CK-MB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TnI、Mb和CK-MB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和病情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铁蛋白(Ferr)、癌胚抗原(CEA)和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210例COPD患者根据病情将急性加重期患者设为观察组(n=100),稳定期患者设为对照组(n=110).比较两组患者入院第1天、第3天、第7天及第14天血清Ferr、CEA和D-D水平,分别比较不同病情(入院7 d内)和不同预后(出院时)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Ferr、CEA和D-D水平,分析出院时Ferr、CEA、D-D水平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入院第1天、第3天、第7天血清Ferr、CEA、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第14天血清Ferr、CEA、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OLD分级4级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入院7 d内Ferr、CEA、D-D水平高于GOLD分级3级者(P<0.05);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28 d内死亡者血清Ferr、CEA、D-D水平高于存活者(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出院时血清Ferr、CEA、D-D水平联合预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28 d死亡的曲线下面积(0.869)均高于单项预测值.结论:血清Ferr、CEA和D-D水平随COPD病情加重而升高,出院时Ferr、CEA和D-D水平对COPD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金旭 《开卷有益》2010,(12):16-17
<正>面神经炎又称面神经麻痹、面瘫,俗称"歪嘴风",是指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发生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面神经属于脑神经的分支,又叫第七对脑神经,为混合性神经。面神经的分支分成两部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化学和免疫学双重偶联,构建支架结合基因的血管内基因转运体系,评价其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采用双官能偶联剂N-琥珀酰亚胺基3-(2-吡啶二硫基)丙酸酯将特异性抗腺病毒六位体(Fab)2’片段以化学键结合在胶原涂层的支架上,编码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作为报告基因载体,通过免疫作用连接在结合了(Fab)2’的支架上,分别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验证其效果。结果体外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支架胶原涂层的表面有大量编码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转染的细胞浸润生长,与支架接触的培养皿表面生长的细胞转染率高达92.8%±2.5%,而未与支架直接接触的周边细胞几乎没有被转染。转染率与编码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的反应用量在107~1010病毒粒子范围内呈直线关系,有明显的量效对应性。猪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实验中,回收的支架上和与支架接触的血管组织内有广泛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血管组织中总的转染率占细胞总数的5.9%±1.1%,转染细胞主要集中在新生内膜(>17%)和中膜(>7%),外膜几乎没有转染。远隔器官(肺、肝、肾)和下游冠状动脉样本未见绿色荧光蛋白DNA表达。结论通过化学偶联的方法在支架上固定抗腺病毒特异性抗体结合腺病毒的基因转运体系可局部靶向、高效地进行血管内介入性基因转运。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也不断更新换代,相距出现了表面置换,无柄人工髋关节等新产品.我院自2008年3月~2009年4月引进和开展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共进行了6例7髋,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金旭 《开卷有益》2010,(2):23-24
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巨细胞性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或假性结节性甲状腺炎等,简称亚甲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原因与病毒感染有关,且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腮腺炎病史,女性多于男性,以20-40岁者为常见。亚甲炎病程长短不一,短至几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