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6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先天性髌骨脱位是一种较少见的畸形,少见于女性。儿童期髌骨先天性脱位大都可通过软组织手术使髌骨内移,回到股骨滑车沟内,但有关成人先天性髌骨脱位治疗的文献报道却很少见。2002年,我们为1例成人双侧先天性髌骨脱位合并膝关节炎的患者同期施行了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经过2年随访,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脊柱转移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脊柱转移瘤可引起顽固性疼痛及脊髓压迫,其外科治疗仍存在许多争议,探讨脊柱转移瘤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8年7月-2001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62例,包括颈椎转移6例,胸椎转移37例,腰椎转移19例。无明显神经系统受累者19例;出现神经系统受损者43例,其中完全瘫痪者19例,不完全瘫痪者24例。病变累及一个脊柱节段者43例,二个脊柱节段者14例,三具脊柱节段者5例。结果:62例患者中,58例(94%)术后疼痛得到缓解。43例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中,33例术后麻痹症状改善。25例术前膀胱及直肠功能受损的患者中,术后12例膀胱及直肠功能明显改善。术前Frankel A、B级的患者,5例术后恢复到E级或D级,9例改善为C或D级。结论:从肢体功能减退到完全瘫痪所经历的时间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在48h内完全瘫痪为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膀胱和直肠功能的完全丧失也提示预后不良。甲状腺癌和乳腺癌的脊柱转移一般预后较好,肺癌和肝癌的脊柱转移通常存活期较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中屈曲畸形骨与韧带的正确处理程序.[方法]对78例屈曲畸形在20°~60°的初次置换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说明其术中软组织松解步骤及每步松解后畸形残留情况.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最短12个月,最长60个月.[结果]35例膝在侧方软组织松解后屈曲畸形纠正.虽然所有病例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后关节囊松解,但有39例是必需的.有14例进行了后交叉韧带松解,有1例需要切断该韧带.仅有4例需要额外增加股骨远端截骨3 mm.屈曲畸形由术前平均28.3°进步到术后平均3.5°.[结论]充分的后关节囊及侧副韧带松解可以矫正绝大部分屈曲畸形,增加股骨远端截骨并非必须.  相似文献   
4.
高速磨钻在侵袭性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高速磨钻在治疗侵袭性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首先开窗刮除瘤腔内肿瘤组织,然后直视下应用高速磨钻沿各个方向仔细磨除瘤腔内壁表面骨嵴,尤其是瘤腔顶部,额外磨除瘤腔皮质骨下1~5mm的骨组织,直至显露正常骨质。必要时也磨除部分软骨下骨,部分病变区域需至关节软骨平面。选择非结构性移植物,包括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碳酸化羟基磷灰石,填充骨缺损。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7个月(7~41个月)。3例局部复发,无远处脏器转移。术后关节功能轻度受限1例;切口早期炎性反应2例;深部感染1例;病变部位远侧肿胀1例。未发生继发性病理骨折。结论:高速磨钻对骨组织具有较强的切割作用,能较易磨平凸出的骨嵴,虽然仍为病灶内手术,但应用高速磨钻后扩大了手术切除的范围,可以达到边缘切除的效果,保证手术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重建的经验。[方法]2001年2月~2006年2月对45例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女40例,男5例,平均年龄52岁(40~63岁)。根据术前髋关节正位X线片分型,CroweⅠ型25例,CroweⅡ型10例,CroweⅢ型5例,CroweⅣ型5例。臼杯均在真臼位置生物压配固定。髋臼常规重建16例,加深髋臼至卵圆窝以内压配固定16例,,股骨头植骨8例,髋臼内壁截骨5例。于术后3、6、12个月,以后每年随访一次。摄X线片观察臼杯松动、植骨愈合情况。检查患者Trendelenburg征的变化,对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结果]完整随访41例,平均随访6年(3~8年)。旋转中心上移从术前(2.3±0.8)cm下降为术后(0.8±0.4)cm,P0.05。Harris评分从术前(64±7.8)分提高到术后(93±6.2)分,P0.05。Trendelenburg征阳性患者,从术前38例下降到术后5例。有5例X线表现臼杯松动,但无临床症状。2例植骨块明显吸收。1例因内衬破裂行翻修术。3例术后脱位,闭合复位后未再脱位。[结论]根据髋臼缺损的程度不同采用不同的重建方法,可获得臼杯的充分包容,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影像依赖型计算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技术特点、学习曲线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应用非影像依赖型无线导航技术(导航组)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KSS.A类患者19例22膝,男5例5膝,女14例17膝,平均年龄64.53岁;同期应用器械定位技术(非导航组)41例45膝,男11例12膝,女30例33膝,平均年龄66.34岁.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下肢力线和关节活动度无差异.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力线内或外翻偏差、早期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及股四头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导航组手术时间比非导航组长,但随手术例数增加及经验积累呈逐渐下降趋势,实施5例手术后因导航技术增加的手术时间平均小于17 min.导航组出血量(555.26±152.66)ml,非导航组(647.56±146.6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导航组术后下肢力线内或外翻偏差角度平均1.159°±1.322°,非导航组2.489°±1.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两组股四头肌功能不良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5天导航组患者伸膝迟滞均小于25°.结论 导航技术的应用可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假体安放的准确性,学习曲线短,术后早期股四头肌功能恢复比传统定位技术快.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血管生成及预后相关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肿瘤的间质形成和新生血管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47例原发性乳腺癌中VEGF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探讨乳腺癌VEGF表达强度与肿瘤血管生成、预后的相关性。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标本。随机选出47例。年龄38~66岁(平均52岁)。术前均未接受任何治疗。切除标本以10%甲醛固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建立动物实验模型,探讨同时应用降脂、抗凝药物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防治作用及病理机制。方法 选用大白鼠60只,体重约200g,随机分为A、B、C、D组,A、B、C组给予不同的药物,D组不给药,空白对照。实验8周处死动物,取股骨头作组织学、超微结构观察,并用TUNEL及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骨细胞凋亡和BcL-2表达情况。结果 ①光镜下B、C两组较A组股骨头骨小梁变细、稀疏、空骨陷窝明显增多,脂肪细胞增大,A组接近D组。②电镜下B、C两组细胞体积缩小,核固缩,染色质边聚较多见于A组,A组接近D组。③C组凋亡骨细胞多见于其它组,A组接近D组,A组BcL-2表达多于其它组。结论 大剂量应用激素同时给予降脂、抗凝药预防股骨头坏死的作用优于单纯应用降脂药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是骨细胞坏死和凋亡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速磨钻在治疗侵袭性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000年4月~2001年9月收治长骨侵袭性骨肿瘤病例28例,采用高速磨钻方法治疗17例。首先,开窗刮除瘤腔内肿瘤组织,然后直视下应用高速磨钻沿各个方向仔细磨除瘤腔内壁表面骨嵴,尤其是瘤腔顶部,额外磨除瘤腔皮质骨下1~5mm的骨组织,直到显露正常骨质。必要时也磨除部分软骨下骨,部分病变区域需至关节软骨平面。即使病变部位骨皮质因侵蚀破坏后变薄或已经穿破,应用高速磨钻可能钻破骨皮质,也应继续磨除残留骨皮质,达到磨除干净为止。选择非结构性移植物,包括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碳酸化羟基磷灰石,填充骨缺损。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7~24个月)。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脏器转移。术后关节功能轻度受限1例;切口早期炎性反应2例;深部感染1例;病变部位远侧肿胀1例。未发生继发性病理骨折。结论:侵袭性骨肿瘤腔壁在肉眼和显微镜下均可见凸凹不平的骨嵴,常刮匙并不能刮除骨嵴间的肿瘤细胞。高速磨钻对骨组织具有较强的切割作用,能较易磨平凸出的骨嵴,虽然仍为病灶内手术,但应用高速磨钻后扩大了手术切除的范围,可以达到边缘切除的效果,保证手术的彻底性。高速磨钻的应用是减少侵袭性骨肿瘤复发的有效手段,值得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背景:二期翻修是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后感染的有效方法.但如何控制感染,保存关节间隙,避免软组织挛缩,同时不加重骨组织缺损是难题之一.目的:观察具有关节作用的抗生素骨水泥隔体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后感染二期翻修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2003-01/2006-06在天津医院关节中心进行.对象:人上膝关节置换后慢性感染患者10例,其中男3例,女7例:年龄59-75岁,平均66岁.方法: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假体,置入具有关节作用的抗生素骨水泥隔体,隔体置入后患者部分负重,关节屈伸活动.选用敏感抗乍素静脉滴注6周,感染控制后再置入假体.主要观察指标: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膝关节评分.结果:从取出到再置假体时间为12~20周,平均15周.再置假体后复查无感染复发,未见假体松动.所有患者均末发现与隔体相关的骨折、脱何及不稳定.再置假体之前最后一次复查,膝关节屈曲平均66.,平均膝关节功能评分从翻修前的30分增加到93分,平均膝关节疼痛评分从翻修前的45分增加到95分.结论:膝关节置换后感染二期翻修过程中采用具有关节作用的抗生素骨水泥隔体,既能彻底清除感染,又能保存关节间隙,减轻关节囊及韧带挛缩,保持屈伸间隙平衡,为再置假体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