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笔者通过分析KODAK CR系统各种伪影的特点,从扫描器的机械结构,工作原理,IP板的构造,后处理工作站软件应用等方面阐述CR伪影的产生原因,探讨减少CR伪影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寰枢椎脱位的外科分型及其处理对策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寻找一种概念明确的寰枢椎脱位的外科分型方法,为临床处理脱位提供指导方案。方法:总结三家医院收治的168例不同病因所致C1-2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脱位的复位情况将其分为3型:(1)牵引复位型(tractionreductiontype,T型),该型又以复位后的稳定性不同分为T1和T2型;(2)手术复位型(operationreductiontype,O型);(3)不可复位型(irreducibletype,I型)。简称TOI分型。T1型采用牵引或支具治疗8~10周;T2型采用牵引复位后固定融合(其中6例只行C1-2临时固定,不行融合);O型采用前路松解 后路复位固定融合;I型实施减压原位固定融合。根据Symon和Lavender临床标准、JOA脊髓功能评定标准和影像学测量C1-2脊髓有效空间(spaceavailableforthecord,SAC)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68例中,T型137例(81%),其中T1型71例(43%),T2型66例(38%);O型28例(17%);I型3例(2%)。术前SAC为3~13mm,平均8mm,术后为11~19mm,平均16mm。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平均为64.7%;临床有效率为88.7%。T型病例中77例未融合固定者愈合后仍保留C1-2活动功能。结论:寰枢椎脱位的TOI外科分型概念清楚,界定明确,可根据分型选择相应的寰枢椎脱位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256例胫骨干骨折髓内针固定后病人膝关节前侧疼痛的临床观察,分析膝关节前侧疼痛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0年1月~2007年12月应用髓内针治疗的胫骨干骨折的病人共256例。其中男183例,女73例。平均45岁,其中76例(30%)的病人是开放性骨折,156例(60%)病人在伤后24h之内进行手术,其余100例(40%)病人在伤后12d内予以手术治疗。[结果]共有166例病人发生了膝关节前侧的疼痛,占病人总数的65%。其中经髌韧带科路者96例(发生率为58%);髌韧带旁入路者为70例(发生率为42%)。膝关节前侧疼痛在活动后加重。在166例病人中,有90例(54%)病人在术后1年髓内针取出后疼痛感消失,经休息或口服止痛药物缓解的为33例(20%),其余病人在加强膝关节周围肌肉的练习后疼痛感减轻或消失。[结论]手术入路的不同并不能减少胫骨干骨折髓内针治疗后膝关节前侧疼痛的发生,而髓内针的移除、加强膝关节周围肌肉的练习可减少此种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5.
微创TLIF单侧或双侧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评价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单侧或双侧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1月应用Mast Quadrant通道对52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经椎旁多裂肌入路行TLIF单侧(31例)或双侧(21例)固定治疗。男27例,女25例,年龄30~77岁,平均52.9岁。观察二种固定方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的差别。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临床疗效。通过影像学测量手术节段Cobb角(矢状位)及不同部位椎间隙的高度,观察手术前后影像学变化并评价椎体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18个月,平均12个月。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患者ODI平均值由术前的(67.67±18.59)%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5.58±20.80)%,VAS腰痛评分平均值由术前的(7.42±2.48)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09±2.47)分,VAS腿痛评分平均值由术前的(8.04±1.2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46±2.07)分,手术前后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单侧及双侧固定组在手术前后的ODI、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手术后的影像学测量指标均较术前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及双侧固定组在手术前后影像学测量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1例双侧固定患者术后出现单侧下肢症状而进行螺钉调整外,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达到影像学融合标准,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或cage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无论是单侧还是双侧固定,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都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如适应证选择正确,单侧固定具有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手术费用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成像技术的日益成熟,CR技术在大中型医院放射科中已广泛应用,我院引进的KODAK CR8700系统及配套KODAK激光相机,在一年多的使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操作简单;摄片条件范围大;成像速度快;床边摄片质量高;后处理功能强;在照片质量上,取得了质的飞越。在临床工作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作者就常出现的两例故障与处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海德堡三角清扫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胰头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3例,女18例;中位年龄为56岁,年龄范围为42~74岁。51例患者中,24例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清扫第12、13...  相似文献   
9.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具有协同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目的:构建在真核细胞中表达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的红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和携带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共转染真核细胞以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293-T细胞内的表达和定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2-09/2004-03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pCDNA3.1( )/骨形态发生蛋白2由美国UCLA大学Dr.Bostrom惠赠;pDsRed1-N1由ProfessorRogerY.Tsien,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Diego,USA惠赠。pUC18/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293-Tcells由本实验室保存。方法:根据已知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序列,设计在目的片段两端分别携带酶切位点的两条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从质粒pUC1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中扩增出去除终止密码子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片段,定向克隆至含报告基因的质粒pDsRed1-N1中,构建重组质粒pDsVEGF165Red1-N1;同时,构建pIRES2-骨形态发生蛋白2-加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以DOTAP为介导,将重组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48h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报告基因红色荧光蛋白和加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使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细胞内表达。主要观察指标:质粒的酶切鉴定及重组质粒在293-T细胞中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重组质粒经酶切、聚合酶链反应和DNA序列测定证明构建正确,目的基因在293-T细胞中在mRNA及蛋白水平获得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红色荧光蛋白和加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在细胞内共定位的情况。结论:成功构建pDsVEGF165Red1-N1和pIRES2-骨形态发生蛋白2-加强型绿色荧光蛋白2种含报告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两者共转染后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为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细胞内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重要而方便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由于婴幼儿不能诉说自己的症状,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病情,故对急腹症的诊断要和成人一样摄腹部平片,以取得重要的诊断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