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来源本分析资料来源于凤阳县1990—1994年疫情报告。1.2统计方法根据疫情报告收集发病数,根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统计部门提供平均人口数及其他人口基数计算各项统计指标及有关数据。2结果与分析2.1发病情况五年内共收到菌痢报告...  相似文献   
2.
采用直接荧光组织化学法对300例女性乳腺癌进行三种性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雄激素受体AR)检测,结果ER、PR、AR阳性率分别为61.6%、38.3%和22%.PR与ER阳性一致率为98.3%,而AR与ER阳性一致率仅为57.6%.本组结果显示乳腺癌硬癌性激素受体(HR)状况与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腋淋巴结转移之间无相关性.而通常预后较差的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单纯癌和HR阳性率高于其它各型乳腺癌,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40例腋淋巴结转移癌HR检测结果表明,转移癌HR状况绝大多数与原发癌一致。  相似文献   
3.
线粒体损伤与糖尿病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证实线粒体损伤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1-2].线粒体是真核细胞生存和发挥功能的重要细胞器,它通过氧化磷酸化途径产生机体内大部分ATP,在形态上通过不断的分裂和融合,从而维持动力学平衡,并且是机体内活性氧(ROS)生成的主要来源,在细胞凋亡及机体生长和衰老等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3].  相似文献   
4.
1991年~1993年,我们在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工作期间,无选择地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不置引流358例,男112例,女246例,均为择期手术。术后358例病人全部顺利康复,大多数术后2~3d胃肠功能恢复并进食。术后多在7~8d出院。出院后经短期...  相似文献   
5.
38例中面部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高超,严庆汉,王莉,詹明,周围,慕小京北京铁路总医院病理科100038中面部恶性肉芽肿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顽固性、进行性溃疡,预后极差。但至今从临床和病理活检上,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仍然一分困难,我们通过免疫组化,对确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探讨低体重(〈10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了我科2002年10月至2007年6月间收治的86例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后死亡4例,死亡率4.7%。其中2例患儿术后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及呼吸衰竭;1例术后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后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心律紊乱。余82例均治愈出院,随访3~18个月,仅1例出现残余分流、心功能不全。均恢复良好。结论适时选择手术时机,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对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全脑缺血后海马神经元损伤及半胱氨酰白三烯1( cysteinyl leukotriene 1,CysLT1)受体表达变化,评价CysLT1受体选择性拮抗剂montelukast对全脑缺血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两侧颈总动脉阻断结合降压药诱导大鼠全脑缺血模型,海马切片检查CA1神经元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ysLT1受体的表达变化,montelukast缺血前后多剂量灌胃给药,评价其对全缺血后CA1神经元损伤的影响.结果 全脑缺血后2~3d,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CysLT1受体表达上调,Montelukast(0.5和1.0 mg/kg)剂量依赖性地减轻全脑缺血后海马神经元损伤(P<0.05和P<0.01);montelukast(0.5 mg/kg,连续给药5d)在缺血后30 d对CA1神经元损伤仍有保护作用(P<0.05).结论 CysLT1受体参与全脑缺血后海马神经元损伤,CysLTt受体拮抗剂montelukast对全脑缺血CA1神经元损伤有剂量依赖性和长期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患者出现血红蛋白尿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探讨减少或避免其发生的方法。方法:选取331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出现肉眼血红蛋白尿的患者作为血红蛋白尿组(n=72),余为对照组(n=259),比较两组病种、体外循环时间、转流中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积(HCT)。结果:两组体外循环时间、转中HB、HCT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体外循环时间长,转流中血红蛋白红细胞较高的患者易于出现血红蛋白尿。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DN)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疾病( ESRD)最常见的原因,约占ESRD患者的40%~50%[1-2].然而,DN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临床治疗措施有限,目前就DN的诊断而言,传统的肾活检由于具有一定的创伤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而尿白蛋白的检测又存在特异性不高的缺陷[3].因此,筛选早期、更准确的DN生物标志物不仅有助于更好地阐明DN的发生机制,且对DN的早期诊断、治疗效果的检测及预后的判断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36例患者的体外循环经验.方法 2002-10~2008-08我科连续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纠治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36例,其中11例为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压/体循环收缩压(SPAP/SABP)≥0.75),年龄6个月~27岁,平均(9.5±1.2)岁,合并房间隔缺损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5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11例,室间隔缺损呈双向分流结果 .结果 本组患者36例,死亡1例,病死率2.78%.体外循环时间:51~16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8~80min,自动复跳25例,占69.4%.复温后应用超滤,转中尿230~2480ml,各灌注指标正常范围,全部顺利脱机.结论 掌握好适应证、手术时机、术中体外循环配合的管理水平;注重肺保护、心肌保护、降肺动脉压药物的应用、肾功能保护及术后处理,直接影响到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