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锁骨钩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外侧端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情况,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11月至2013年7月间收治的37例锁骨外侧端骨折患者(A)及32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B),均采用肩锁钩板固定,术中视情况选择钢丝捆扎及韧带修复,术后随访2年,行Constant-Murley评分,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优良率分别为A组[83.8%(31/37)],B组[84.4%(27/32)];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为A组[86.5%(32/37)],B组[93.8%(30/3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A组[18.9%(7/37)],B组[15.6%(5/32)],P>0.05。在发生并发症的患者中发现肩锁关节骨化10例,其中A组6例,B组4例,肩锁关节原有骨关节病5例,其中A组3例,B组2例。结论肩锁钩板是治疗锁骨外侧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有效术式,但肩锁关节脱位优于锁骨外侧端骨折,其原因主要与肩锁关节骨化和骨关节病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应用皮瓣修复技术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远期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4年4月期间收治42例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进行研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全身治疗、局部清创换药以及封闭负压引流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自体皮瓣移植修复技术,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复发率、创面愈合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为(12.5±3.8)d,短于对照组;随访1年无复发情况,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12例患者创面为甲级愈合,6例为乙级,2例为丙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瓣修复技术在肢体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可最大限度地恢复缺损部位的功能与外观,强化创面愈合效果并加快愈合速度,有较大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Proteus综合征(Proteus syndrome,PS)又名变形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可能与遗传有关.由Cohen和Hayden于1979年最先描述,1983年Wiedennann等[1]以古希腊海神Proteus的名字为其命名.该病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偏侧肥大、巨指(趾)、皮下肿块、掌跖肿块、外生骨疣、脊柱侧凸和表皮痣.我们于2011年诊治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部及腕部皮肤深度烧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部及腕部深度烧伤所致皮肤软组织缺损11例,皮瓣面积为3cm×5cm-5cm×10cm。结果皮瓣全部成活,功能及外形恢复良好。结论该术式手术简便,不牺牲主要血管,是修复手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乳晕放射状切开松解合并双环形荷包缝合治疗乳头内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一种有效治疗乳头内陷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乳晕放射状切口切开乳晕皮肤,离断松解短缩的纤维结缔组织及平滑肌,松解后应用双环形荷包缝合形成乳头颈部和根部并防止回缩。结果:应用该方法矫正治疗乳头内陷11例,术后回访1~6个月,其中10例效果良好,1例一侧乳头重新回缩。结论:乳晕放射状切开松解合并双环形荷包缝合法对于矫正乳头内陷是一种良好的手术方法,对Ⅰ型和Ⅱ型乳头内陷有其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ur intramedullary nail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疗效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微创PFNA治疗,年龄均>65岁,观察其性别、骨折类型、手术时间、术后到开始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情况、股骨头坏死情况等,并进行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折部位分型、术后到开始完全负重时间、股骨头坏死患者Harris评分差异明显,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骨折分型与Harris评分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部位及类型、手术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将影响髋关节功能恢复,而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瘢痕疙瘩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济贤  罗少军  梁杰  张刚 《医学综述》2006,12(12):705-706
瘢痕疙瘩是整形外科基础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形成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查明,本文就其在遗传背景、免疫作用、胶原代谢、细胞因子、细胞凋亡的作用等方面有关研究的进展进行报告和分析,希望能为下一步研究和治疗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应用软组织扩张技术修复瘢痕性秃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软组织扩张器在治疗外伤性秃发的应用。方法2000年10月至2006年9月应用软组织扩张技术,扩张有头发的头皮区,切除瘢痕性秃发区,以滑动平行推进或旋转皮瓣方式转移修复秃发区15例。结果15例患者均能修复瘢痕性秃发区,毛发生长起来后与正常毛发无明显差别。结论用软组织扩张器扩张头皮,是修复瘢痕性秃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变形与骨密度(BMD)和骨代谢水平的相关性。方法以GENANT半定量法为标准,按照胸腰椎椎体不同变形程度将883例骨质疏松患者分为GENANT 0级、0.5级、1级、2级、3级共5组,测量各组的BMD、体质量指数以及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N端中分子片段骨钙素(N-MID)等骨代谢指标,分析骨质疏松椎体变形程度与上述指标的相关关系,统计骨质疏松患者年龄、性别以及上述指标与骨折风险的相关性。结果椎体变形等级与BMD、体质量指数呈负相关(P0.05),与骨代谢指标呈正相关(P0.05);椎体变形GENANT 3级骨质疏松患者BMD、体质量指数低于其他GENANT等级,GENANT 1~3级患者骨代谢水平高于GENANT 0级、0.5级,GENANT 0级患者骨代谢水平最低(P0.05)。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其发生随年龄增加而呈现增大趋势;80岁以上人群BMD、体质量指数和骨代谢水平均低于其他年龄组,且存在椎体变形的比例最高(P0.05)。结论骨质疏松患者的椎体变形与BMD、体质量指数以及PINP、β-crosslaps、N-MID等骨代谢指标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综合运用性别、年龄、BMD、体质量指数和骨代谢指标能提高骨质疏松椎体变形的诊断准确率,对预测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变形程度和骨折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锚钉缝合术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前束撕脱屈膝位不稳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接受TKA的患者3 922例,确定术中MCL前束撕脱屈膝位不稳的病例48例(1.2%),所有患者接受锚钉缝合术。所有患者在术后6周内使用铰链式护膝,术后每次随访时,测量膝关节的运动范围。在术后6周、3个月、1年,及之后每年接受1次X线检查,以评估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并以t检验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在3 922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48例(1.2%)发生术中MCL损伤。其中,1例患者术后两年内死亡,2例患者失访,共有45例患者纳入了本研究。其中24例MCL中段撕裂,21例MCL附着点断裂。35例发生在十字韧带保留的TKA术中和10例发生在后稳定型TKA术中。患者末次随访时最大屈膝(111.2±18.8)°、最大伸膝(1.5±1.5)°以及活动范围(110.2±30.2)°明显高于治疗前(107.5±22.5)°、(5.5±4.5)°、(102.2±27.8)°(t = 2.822、5.026、3.670,均为P<0.05)。平均随访时间(99.2±5.7)个月,没有1例患者发生膝关节不稳定。其中5例患者因为膝关节僵硬而接受了干预(4例手法推拿和1例翻修术),2例患者因为人工膝关节无菌性松动接受了翻修术。 结论TKA术中MCL前束撕脱可以通过锚钉缝合术修复治疗,然后进行铰链式护膝支撑。膝关节僵硬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