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1篇
  1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EV)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55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61例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出现EV为EV组,394例无EV表现的为无EV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预后。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内每月复查1次,以后每3个月复查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12月或患者死亡。计量资料或率的比较采用,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结果患者均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其中行肝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4例,脾切除术18例(包括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例)。EV组患者手术切缘距肿瘤距离〈0.5cm、脾切除、术中出血量≥1000ml和术中输血患者比例显著多于无EV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13,18.209,5.527,14.298,P〈0.05);而两组肝切除范围〉1段、解剖性肝切除、术中进行人肝血流阻断的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91,0.124,1.412,P〉0.05)。455例患者中8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无门静脉癌栓存在。EV组和无EV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84%(6/61)和0.51%(2/3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611,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9.0个月(3.0~136.3个月)。455例患者中共有218例死亡,其中Ev组死亡37例,无EV组死亡181例。EV组患者因肝癌、肝病和其他原因死亡者所占比例分别为67.57%(25/37)、29.73%(11/37)和2.70%(1/37),而无EV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6.19%(156/181)、6.63%(12/181)和7.18%(13/1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780,P〈0.05)。EV组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1、2、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5.2%、65.6%、36.7%和15.7%,均低于无EV组患者的91.6%、79.9%、55.4%和3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Y.(X2=12.517,P〈0.05)。EV组患者1、2、5、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3.2%、45.9%、22.9%和15.3%,均低于无EV组患者的80.0%、59.5%、39.1%和3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00,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伴有Ev、术前AFP≥20μ/L、肝切除范围〉1段、脾切除、术中输血、肿瘤直径〉5cm、非孤立型肝癌是影响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X2=12.517,5.370,12.711,4.430,7.148,29.616,47.11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5cm和非孤立型肝癌是影响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1.639,2.041,P〈0.05)。结论伴有EV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的生存时间显著低于无EV的患者,但伴有EV不是影响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肝移植术后中期血流动力学的规律,探讨其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以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进行肝移植手术的56例肝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按肝功能正常与否分为正常组(24例)和异常组(32例)。记录两组的一般资料及肝功能,并应用超声检测其肝移植术前及术后1、30、90 d的肝动脉峰值血流速度(HAP)、门静脉峰值血流速度(PVP)、门静脉灌注量(PVF)等,并计算肝动脉缓冲能力(BC)、校正BC等。对两组间肝脏血流动力学因素与肝功能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异常组中移植术后30 d的PVP、PVF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4、0.049),正常组中BC及校正BC明显高于异常组(P=0.048、0.011)。多因素分析显示校正BC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47),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05,灵敏度为0.652,特异度为0.750。结论肝移植术后30 d的PVP、PVF、BC及校正BC可能与肝功能异常有关,其中校正BC可作为诊断及干预肝功能异常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胰岛素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并讨论其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97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32例胰岛素瘤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等特点,并结合文献讨论胰岛素瘤诊治的有关问题.结果 32例患者均有Whipple三联征,术前B超、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28.1% (9/32)、64.0% (16/25)、90.0% (9/10),术中B超为100% (9/9).肿瘤局部摘除术20例,胰体尾切除术7例(加做脾切除3例),胰尾切除术4例,原发性肝癌并胰腺部分切除术1例.结论 准确的术前定位及定性检查有助于术中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术中超声是胰岛素瘤最有效的定位诊断方法.胰岛素瘤一经确诊,须尽快手术治疗.行肿瘤摘除术是治疗良性胰岛素瘤的最佳方式,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背景:有文献报道,肝移植后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变化较肝脏酶学的改变更为敏感,其特异性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分析淋巴细胞亚群中CD3/HLA-DR+,CD3+/CD25+和CD3+/HLA-DR-与肝移植受者机体免疫状况和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56例肝移植受者移植后肝功能和淋巴细胞亚群,依照肝功能情况划分为肝功能正常组52例和肝功能异常组27例,肝功能异常组中分为急性排斥组7例、药物反应组1 1例和原因不明组9例.分析各组肝移植受者CD3-/HLA-DR+,CD3+/CD25+和CD3+/HLA-DR.表达水平与其并发症的关系.结果与结论:肝功能正常组CD3-/HLA-DR+和CD3+/CD25+的表达水平低于肝功能异常组(p=0.011,0.002),CD3+/HLA-DR-的表达高于肝功能异常组(p=0.012).CD3-/HLA-DR+和CD3+/CD25+在急性排斥组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药物反应组(P=0.039,0.048),急性排斥组CD3+/HLA-DR-的表达水平低于药物反应组(p=0.007).提示CD3-/HLA-DR+,CD3+/CD25+和CD3+/HLA-DR.的表达水平与肝移植后受者机体免疫状况及并发症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肝移植后受者并发症的辅助指标以及进行免疫干预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VIPoma)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报告1例VIPo-ma,并检索总结近30年国内报道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周期性发作的分泌性腹泻、低钾血症、无胃酸或低胃酸分泌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血浆VIP水平增高具有诊断价值经生长抑素或手术治疗后,水样泻缓解或消失。对于肝转移者采用手术切除、射频消融、化疗、肝移植等方法治疗均有效果。结论VIPoma的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症状和血浆VIP测定;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生长抑素能够缓解症状,发生肝转移者也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7.
胡维昱  吴力群  曹景玉 《山东医药》2010,50(10):116-116
患者男,50岁。因上腹痛33h,于2009年10月14日入院。疼痛以右上腹为主,伴巩膜黄染,无发热、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既往有乙型肝炎(乙肝)病史8a。入院查体:T37.1℃.BP130/80mmHg。患者神志清。巩膜轻度黄染。  相似文献   
8.
背景: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是导致移植物功能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诊断主要靠肝组织穿刺活检,带来感染、出血等风险。如何无创、简单、准确地进行诊断成为当前该领域的热点。 目的:观察分析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人类白细胞抗原G的表达与人类肝移植急性排斥之间的关系。 方法: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59例肝脏移植受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人类白细胞抗原G的表达情况。将受者按照有无急性排斥反应分为急性排斥组和非排斥组;并将非排斥组按肝功能情况分为肝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ROC曲线,比较曲线下面积及其临界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与结论:急性排斥组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0、人类白细胞抗原G表达均低于与非排斥组(P=0.032, 0.002),而排斥组中白细胞介素2高于非排斥组(P=0.002)。肝功正常组与异常组间白细胞介素10、人类白细胞抗原G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25,0.084),而肝功能异常组白细胞介素2表达高于肝功能正常组(P=0.02)。ROC曲线下面积为人类白细胞抗原G >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结果提示,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人类白细胞抗原G的表达都与排斥相关,三者中人类白细胞抗原G为诊断急性排斥的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Cx43、CD105、VEGF在不同血清AFP(α-fetoprotein)浓度的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的关系以及Cx43的表达和RO切除术后复发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PV-6000两步法检测234例HBV相关HCC组织标本Cx43和CD105、VEGF的表达,应用RT-PCR检测20例HBV相关HCC标本Cx43mRNA的表达,并分析在不同血清AFP浓度下与Cx43的表达与CD105、VEGF的表达的关联以及与HCC患者根治切除术后的复发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均检测到Cx43在HCC组织中表达,AFP< 400 μg/L的HBV相关HCC组织中Kaplan-Meier分析显示Cx43阳性表达者其1年复发、无瘤生存和总体生存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组(Log Rank P =0.001,0.026,0.000),Cox回归分析表明Cx43阳性表达是HCC早期复发和预后(Log Rank P=0.049、0.035)的独立影响因子,Cx43阳性表达者CD105、VEGF低表达(P=0.018、0.023),并与组织分化程度(P =0.002),病灶数(P =0.033)血管癌栓(P =0.029)有关.结论 Cx43的表达与CD105、VEGF的表达相关,在AFP<400 μg/L的HBV相关HCC的患者中Cx43阴性表达预示早期复发和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0.
胡维昱  李勇  赫建帅  张永明  韩冰  吴力群 《器官移植》2010,1(5):269-271,275
目的探讨肝移植受者白介素(interleukin,IL)-10的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e absorbent assay,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9例肝脏移植受者外周血及肝穿刺组织中IL-10的表达情况。以有否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将受者分为急性排斥组和非排斥组;并将非排斥组按肝功能情况分为肝功能正常组与肝功能异常组,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外周血IL-10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临界点、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急性排斥组外周血及肝组织中IL-10表达均显著低于非排斥组(均为P〈0.05)。非排斥组中肝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之间外周血及肝组织中的IL-10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0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临界值为9.45pg/ml,敏感度为0.591,特异度为0.676。结论 IL-10的低表达提示肝脏移植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该指标可作为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