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桡骨远端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所有骨折的1/6[1]。也是上肢最常见的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绝大多数简单的骨折,通过手法复位,石膏或小夹板等固定,取得满意的疗效。但对于部分不稳定骨折,特别是粉碎严重的年轻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伤椎的六钉法固定和跨伤椎的四钉法固定在胸腰段骨折治疗中的效果对比。方法我院在2006年10月至2010年2月手术治疗4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男30例,女11例;年龄18~58岁,平均36岁。其中A组21例术中采用经伤椎的六钉法复位固定,B组20例术中采用跨伤椎的四钉法复位固定,随访13~20个月,平均14.8个月。术后伤椎均达到临床愈合,观察比较术前、术后5 d、术后1个月及术后12个月伤椎前缘压缩的百分比和Cobb角的变化。结果两组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A组术后5 d、术后1个月与术后12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5 d、术后1个月与术后12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段骨折经伤椎的六钉法固定在术后椎体稳定性及复位程度方面优于跨伤椎的四钉法固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切口双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8例复杂胫骨平台患者采用双切口双钢板固定,观察膝关节屈伸范围及胫骨平台的内翻角及后倾角的变化.结果:48例患者未发生局部皮肤坏死,深部感染及内固定松动等.骨折愈合时间13~17周,平均14.4周.术后3月时膝关节屈曲85~125度,平均98.6度,术后6月时膝关节屈曲95~135度,平均118.4度,术后12月时膝关节屈曲118~135度,平均124.2度.术后膝关节功能按HSS评分74~96分,平均88.9分.术中、术后3月、及术后12月的胫骨平台的内翻角及后倾角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Schazker5/6型),采用双切口双钢板固定式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治疗有根性症状的高龄脊柱侧凸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将100例有根性症状的高龄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研究1组(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治疗)与研究2组(传统后路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各50例.探讨实施不同治疗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研究1组的总有效率高于研究2组(P<0.05);研究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两种不同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将64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其中30例实施尺骨鹰嘴截骨入路,34例实施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手术,比较两种入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肘关节屈伸功能评价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相比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出血量较截骨组明显减少(P<0.05);肘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为73.5%,明显高于鹰嘴截骨(66.7%,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相比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早期功能锻炼,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反应因子(SRF)、αⅡ-血影蛋白分解产物-145(SBDP145)、胱抑素C(CysC)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SCI)患者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脊柱骨折合并SCI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后随访1年,将其按照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术前血清SRF、SBDP145、CysC水平及各项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骨折合并SCI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RF、SBDP145、CysC预测预后不良的效能。结果 预后不良组术前血清SRF水平为(90.12±10.30)pg/mL,低于预后良好组的(144.58±12.38)pg/mL,预后不良组血清SBDP145、CysC水平分别为(10.37±1.34)ng/mL、(1.72±0.38)mg/L,高于预后良好组的(8.42±1.05)ng/mL、(0.51±0.1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中椎管侵占率≥50%、受伤至使用激素类药物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联合头孢呋辛加局部庆大霉素浸渍胶原海绵预防脊柱手术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98例脊柱手术患者根据预防感染方法分为对照组(198例)和观察组(200例)。对照组关闭切口前置入庆大霉素浸渍胶原海绵,观察组给予万古霉素联合头孢呋辛加局部置入庆大霉素浸渍胶原海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观察组为0.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1%(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采用万古霉素联合头孢呋辛加局部庆大霉素浸渍胶原海绵、年龄、BMI、手术时间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影响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采用万古霉素联合头孢呋辛加局部庆大霉素浸渍胶原海绵以及手术时间是影响术后感染的重要因素。结论万古霉素联合头孢呋辛加局部庆大霉素浸渍胶原海绵能够显著降低脊柱S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置换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岗  许立新  张斌  颜华儒  符维广 《吉林医学》2010,31(19):3110-3111
目的:探讨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置换在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选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7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32例,男14例,女19例,年龄72~85岁。术中注意保留大、小粗隆部位的骨折块,争取将其重新复位,用钢丝固定,安放人工股骨头。对住院时间、术后负重、行走时间、并发症及术后恢复进行随访观察。结果:30例术后获得12~32个月随访,平均18个月。住院时间平均17 d,术后29例30 d完全负重行走,1例因脑血栓后遗症仍需扶拐行走,1例因感染术后3个月功能基本正常。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好,能早期负重下地,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我院于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对收治的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治疗,并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侧后方融合(PLF)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效果比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