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CT灌注(CT perfusion,CTP)成像获得的脑组织局部微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参数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出血性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3~8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CTP检查。根据随访CT或MRI影像判断有无发生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分为出血组(PSHT)及未出血组(PSNo-HT)。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PSHT及PSNo-HT两者相应临床及影像学参数之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相对表面通透性(rPS)值预测HT的敏感度及特异性。结果 26例患者进行入院CTP检查的患者中11例发生HT。PSHT组与PSNo-HT组患者的rPS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rCBV及rCB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OC分析显示:rPS阈值为5.81时,预测HT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0.91%、87.50%。结论动态CTP成像获得的PS参数图能够判断哪些患者易发生HT,在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食管内置入支架治疗食管恶性狭窄的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食管内支架置入后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食管癌患者36例在X线监视下置入食管内支架,跟踪观察所发生的并发症以及处理的效果。[结果]一般并发症;胸痛、恶心,发热,食物返流等34例(34/36);重要并发症;大出血3例(3/36)、支架移位2例(2/36),食管再狭窄6例(6/36)。除1例大出血死亡之外,其余治疗后并发症好转。[结论]支架的正确选择,术中细心操作可避免或减少术后大出血,支架移位,食管再狭窄等并发症,放置后仔细观察,积极内科治疗是治疗重要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一种新的微创介入技术,通过向骨折椎体内灌注骨水泥来增加椎体的强度和稳定性,迅速减轻椎体压缩骨折所致疼痛.本院2003年3月至12月,共完成28例30节椎体的微创介入治疗,近期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低场强MR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低场强MR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2 2例经低场强MRI检查,并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5例为进一步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动静脉畸形(AVM)病例,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低场强MRI检查中,异常的血液流空征象为直接征象,脑内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组织萎缩、铁环征等均为间接征象。结论 低场强MRI对AVM有定性定位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OT MR心肌灌注成像(MR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MRMPI)检查技术应用及方法.方法 对25例冠脉CTA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行MR首过心肌灌注、延迟增强成像,经两位高年资医师以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21例图像质量达到诊断要求,21例受检者狭窄度≥50%的冠脉共34支中,29支显示首过灌注减低,9支显示延迟增强,其中心肌透壁增强4例,非透壁增强5例.4例图像质量不能达到诊断要求.结论在控制好受检者心率及呼吸,掌控好技术要点的情况下,MR心肌灌注成像完全可以得到符合诊断要求的图像,有效评价心肌缺血情况及程度,为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0T MR心肌灌注成像(MR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MRMPI)检查技术应用及方法。方法对25例冠脉CTA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行MR首过心肌灌注、延迟增强成像,经两位高年资医师以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21例图像质量达到诊断要求,21例受检者狭窄度≥50%的冠脉共34支中,29支显示首过灌注减低,9支显示延迟增强,其中心肌透壁增强4例,非透壁增强5例。4例图像质量不能达到诊断要求。结论在控制好受检者心率及呼吸,掌控好技术要点的情况下,MR心肌灌注成像完全可以得到符合诊断要求的图像,有效评价心肌缺血情况及程度,为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超声心动图为对照,应用双源CT定量评价左心室功能,探讨双源CT和超声心动图心功能评价的相关性及双源CT在左心室功能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超声心动图的患者60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与超声心动图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2周.利用Simpson法计算出左心功能指标:舒张末期蓉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和射血分数(EF),结果与超声心动图比较.结果 双源CT测得心功能结果:EDV(103.28±20.67)ml、ESV(33.18±12.96)ml、SV(70.10±11.95)ml、EF(69.80~6.54)%;超声心动图测得心功能结果:EDV(105.17±17.44)ml、ESV(35.05±10.08)ml、SV(70.12±10.51)ml、EF(68.07±5.43)%.双源CT与超声心动图两种方法的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42、-1.21、0.99、0.16.P均>0.05).两种方法的心功能指标相关良好,双例PearBon检测:EDV、ESV、SV和EF高度相关(r分别=0.89、0.91、0.79、0.70,P均<0.05).结论 双源CT在左心功能定量评价方面结果准确、可靠.与超声心动图互为补充,在心脏功能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有临床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PACS(Picture archivin4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即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是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医院已经或正在建设PACS。我院于2001年底,与友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其e-PACS2000医学影像网络系统,在现有医学影像设备的基础上,初步完成了放射科内PACS的建设。笔者谨就其中的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在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LNSS)治疗T1a期肾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T1a肾癌患者行双源CT检查,分别探查患侧肾脏血管解剖结构、肾肿瘤大小、位置、毗邻关系及对侧肾脏的相关情况等指标,并与LNSS术中所见及病理结果对比,研究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双源CT显示的患侧肾脏血管解剖结构、肿瘤大小、位置与LNSS术中所见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且显示的肿瘤侵入肾实质深度以及与周围血管、集合系统的毗邻关系与病理结果具有一致性(Kappa值=0.949、0.872、0.936,均P<0.05)。结论双源CT对LNSS治疗T1a期肾癌能更好的进行术前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宝石能谱CT(gemstone spectral CT,GSCT)对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52例胃镜下组织学活检证实为胃癌并行GSCT(GSCT 组,24 例)或双源CT(dual source CT,DSCT)(DSCT 组,28 例)的患者,两组除常规CT增强检查外,GSCT在动脉期应用能谱成像GSI(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软件,获得区域转移淋巴结与胃癌病变的能谱衰减曲线,对比分析两组CT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符合率及GSCT 对转移淋巴结评估的准确性。结果 通过计算淋巴结大小、CT 值差值及短长径比值的方法,GSCT 组评估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符合率高于DSCT 组(P<0.05);胃癌及转移淋巴结能谱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GSCT 检查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高于DSCT;GSCT可对胃癌术前转移淋巴结进行详细判断,并对术前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