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宿主骨髓对VEGF表达的影响,揭示异体皮质骨移植后的愈合机理.方法:新西兰大白兔72只,24只制备深冻异体骨,48只移植异体骨术后1、2、4、6、8、12周取材,对比双侧VEGF表达的差异.结果:移植后4周,实验侧扩大的哈佛氏管强阳性表达;6~8周,扩大的哈佛氏管内生长活跃的细胞和新的管状结构等强阳性表达;8~12周,吸收骨陷窝内生长活跃的骨细胞强阳性表达.对照侧6周开始出现少量弱阳性表达的扩大哈佛氏管.双侧对比,阳性表达骨细胞计数均差异性显著.结论:(1)异体皮质骨内部的血运来源与外周不同;(2)宿主骨髓通过哈佛氏管,对异体皮质骨内部的血运重建和成骨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带神经、血管预构皮瓣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带神经、血管的预构皮瓣治疗四肢严重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动物实验:新西兰大耳白兔15只,随机分为3组各5只.A组:植入腹壁下动静脉血管束;B组:植入阴部外动静脉血管束; C组:植入股动静脉血管束及部分股神经.术后3周观察血管、神经生长情况.临床应用:手背皮肤缺损患者2例,用腹壁下深动脉和股外侧皮神经转移至腹壁皮下预构皮瓣,修复创面.结果动物实验:3组预构皮瓣血管生长良好,C组可见少量神经纤维和轴突向远端生长.临床应用:2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良好,且有皮肤浅感觉.结论预制带神经、血管的皮瓣并用于治疗四肢严重皮肤缺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中医应用中草药防病治病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其独特的理论.中西医结合对于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起到积极作用[1].近年来大力倡导"绿色医疗",中草药无污染,无农药残留,在我国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所以对中草药中的元素含量测定分析非常有意义.本研究选取治疗呼吸疾病的何首乌、天冬、茵陈,对其中钾、铬、铜含量进行测定分析.  相似文献   
4.
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指征及远期疗效。 方法 经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 82例 ,随访时间 2~ 5年 ,平均 2 .8年 ,82例均于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内固定取出前、后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和CT片。 结果  (1 )本组 71例 (87%)为交通伤和高处坠落伤所致 ,致伤机制复杂 ,6 3例 (77%)合并其他损伤 ;(2 )脊柱活动改善率为77%;腰背痛改善率为 95 %;下肢疼痛改善率为 80 %。 (3)与术前相比 ,伤椎前缘高度平均矫正 5 5 .1 %,平均丢失 2 .1 %(P <0 .0 1 ) ;Cobb角平均矫正 2 5 .7° ,平均丢失 4 .4°(P <0 .0 1 )。 结论 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有利于恢复脊柱伤椎高度、生理弧度和神经功能以及消除腰腿痛 ,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在警惕其他脏器合并伤的同时 ,可适当放宽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体外定向分化为骨骼肌细胞的干预条件。方法取健康4周龄Wistar大鼠MSCs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培养瓶中,置于37C、5%CO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布满瓶底即为1代,取第3代MSCs,以5-氮杂胞苷10μmol/L、成肌分化因子0.1ng/ml、转化生长因子β1 0.1ng/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2ng/ml进行联合诱导,使之分化。诱导后第9天,收集细胞,行MTT比色法、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鉴定细胞。结果原代培养的MSCs呈贴壁生长,3~5d呈集落样生长,5~7d后有体积不等的多突成纤维细胞、较大的扁平多角形细胞、中等的多角形细胞和较小的三角形细胞。培养12d后,细胞融合,铺满瓶底,MSCs形态变化不明显。联合诱导后,部分细胞死亡,生长缓慢;7d后见细胞明显增殖,体积逐渐增大,呈椭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状;14d后,大量增殖的长梭形细胞开始增多;18~22d后,肌管数量增多,体积增大,核数亦明显增多,初生肌管与长梭形成肌细胞呈平行排列,间隔分布。MSCs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CD44反应阳性,胞质呈棕褐颗粒,核周明显,CD34呈阴性反应;诱导后MSCs结蛋白、骨骼肌特异肌球蛋白均为阳性表达。流式细胞仪测定MSCs和诱导后MSCs大部分处于G0/G1期,分别占79.4%、62.9%,而G2/S/M期仅占20.6%、36.1%。根据MTT绘制生长曲线,可见MSCs生长速度明显高于诱导后的MSCs。两种细胞并未达到平台期,都有继续增殖的趋势。结论在体外,MyoD、5-氮杂胞苷可以诱导MSCs向骨骼肌细胞定向分化,并伴有结蛋白和骨骼肌肌球蛋白阳性表达;定向诱导后MSCs增殖期比例大,向骨骼肌细胞分化纯度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等中心C型臂(Iso-C)三维导航与普通透视下辅助下置入寰椎侧块和枢椎椎弓根(C1LM-C2P)螺钉的准确性. 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C1LM-C2P螺钉内固定治疗的30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6例,女14例;年龄39 ~ 52岁,平均45.6岁.根据术中辅助影像技术的不同分为Iso-C三维导航组(导航组,14例)和普通透视组(透视组,16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术中失血量、置钉准确率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 结果 导航组和透视组置入C1LM-C2P螺钉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32.1±6.4)min和(143.2±8.2)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61,P=0.093).导航组术中平均透视时间(46.8±1.4)s较透视组(65.2±2.9)s明显减少,导航组平均术中失血量(305.6±50.8) mL较透视组(472.4 ±56.1)mL明显减少,导航组和透视组分别有94.6%和82.8%的螺钉评为0级,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4个月,术后6个月颈椎X线片示骨折愈合.术后6个月导航组和透视组平均JOA评分分别为(15.2±0.2)分和(15.3±0.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56);但较术前[(9.1±1.1)分]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C1LM-C2P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时,术中采用Iso-C三维导航比普通透视能显著提高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并能显著减少术中透视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7.
骨髓炎是由于感染引起的骨及其相关组织的急性或慢性炎症。该病具有治疗困难、花费高、病程迁延不愈、致残率高等特点。由于骨髓炎发病过程非常复杂、变异度高,目前有多种动物模型应用于骨髓炎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建立骨髓炎模型的动物常使用兔、大鼠和小鼠,较少使用狗、猪、山羊等大型动物。然而,目前研究中尚未发现可以较好控制的动物模型。本研究通过检索目前骨髓炎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以期寻求一种可以较好控制的用于研究骨髓炎发生、发展的动物模型,并对目前骨髓炎研究进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定向分化及其在体内的形态发育情况。方法 Wistar大鼠24只,向其左胫前肌处注射0.2ml无水乙醇,致其无菌坏死,右胫前肌注射等渗盐水0.2ml作为对照,制成动物模型后备用;取大鼠第3代BMSCs,5-氮杂胞苷、成肌调节因子(MyoD)、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联合进行诱导分化。诱导后第9天,收集BMSCs,用BrdU标记并诱导后注射到大鼠双下肢胫前肌处,分别在3,6,9和12d取材进行形态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注射诱导后3d,实验组的成活率明显高于注射单纯注射BMSCs的对照组,BrdU标记细胞向骨骼肌分化,结蛋白、骨骼肌特异肌球蛋白均为弱阳性表达,6,9d可见BrdU标记细胞向骨骼肌分化,结蛋白、骨骼肌特异肌球蛋白阳性表达,第9天更为明显,注射后12d后可见新生骨骼肌细胞形成肌小管,细胞核结蛋白、骨骼肌特异肌球蛋白强阳性表达。结论 大鼠损伤肌肉的微环境中,BMSCs可向骨骼肌定向分化,并伴有结蛋白和骨骼肌肌球蛋白阳性表达;定向诱导后BMSCs在体内成活率高,增殖速率快,向骨骼肌分化纯度更高。  相似文献   
9.
三维导航与普通透视下微创治疗髋臼骨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Iso-C 三维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与普通C型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空心螺钉微创治疗髋臼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经皮空心螺钉微创治疗的37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23例,女14例,年龄18 ~56岁,平均35.8岁.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髋臼骨折,按照AO分型:A2型9例,A3型18例...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o simulate the process of lag screw insertion on intact pelvises under guidance of conventional fluoroscopes or 2D and Iso-C3D computer-assisted navigations and evaluate the accuracy and practicability of the computer-assisted navigation. Methods Six dried intact adult pelvic specimens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randomly. A total of 54 hollow screws were placed in bilateral pedicles of S1 and S2, anterior column of bilateral acetabulum, anterior column of bilateral acetabulum and pubic symphysis of intact adult dried pelvic specimens of three groups under guidance of conventional fluoroscopy, 2D and Iso-C3Dcomputer assisted navigations, respectively. The accuracy of the screw positions, the average operating time of each screw insertion and the average time of radiation exposure during the insertion of each screw were compared among three groups.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ccuracy of the screw positions, the average operating time and the average time of radiation exposure among three groups (P<0.01). The navigation with Iso-C3D appeared to provide the highest accuracy and the shortest operating time of all guidance techniques. The mean operating time and the average time of radiation exposure of the conventional fluoroscope were the longest among three groups. The average time of radiation exposure of the 2D computer-assisted navigation was the shortest.Conclusions Iso-C3D computer-assisted navigation is the most accurate and expeditious means of all guidance techniques. The time of radiation exposure can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both 2D and Iso-C3D computer-assisted navig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