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带隐神经交腿随意皮瓣修复足底皮肤缺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报道用带隐神经的小腿内侧带蒂随意皮瓣修复对侧足底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健侧小腿内侧隐神经走行区设计皮瓣,将隐神经保留在皮瓣中央,根据患足创面大小切取皮瓣,带深筋膜,蒂保留在胫前侧,将皮瓣缝合于患足的创面,皮瓣中的隐神经与患足足底内侧皮神经吻合,双下肢固定3周后断蒂。1997~2001年,临床应用13例。结果 用该皮瓣修复13例足底皮肤缺损均获得成功,皮瓣外形良好,术后6~12个月恢复感觉,无再破溃发生。结论 带隐神经交腿随意皮瓣切取简单,厚薄适度,不损伤知名血管,术后带感觉神经可恢复皮瓣的感觉,有效防止皮瓣再破溃。是修复足底皮肤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其他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后遗留症状应用关节松动技术为主方法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治疗后仍遗留有头晕症状的患者43例,应用关节松动技术及整脊疗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43例患者,治愈29例(67.44%),显效12例(27.91%),有效2例(4.65%),无效0例.X线:棘突阃不等宽治疗后正常25例(80.65%),椎体旋转恢复正常29例(85.29%)结论:关节松动技术结合整脊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穿支皮瓣修复技术治疗手外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89例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47)和对照组(n=42)。对照组采用常规胸腹带蒂皮瓣修复术治疗,实验组以穿支皮瓣修复技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变化。结果实验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手外伤软组织缺损中使用穿支皮瓣修复技术治疗可提高修复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4.
肿瘤切除颈前路钛板辅助脊柱重建术治疗上颈椎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上颈椎肿瘤因其所处部位周围重要脏器多、解剖结构复杂、手术并发症及风险高、病变不易彻底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困难而成为脊柱外科医生所面临的一个难题[1、2]。该部位肿瘤单纯采用前路或后路的手术方式常难以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并获得稳定重建,通常的手术策略为前后路联合手术。其中前路重建对上颈椎稳定性的保持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其视野及操作空间上的局限使前路重建显得更  相似文献   
5.
麻松  阎景龙  林欣  潘海涛  王新涛  杨显生 《医学争鸣》2006,27(18):1694-1696
目的: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MSC)或成骨细胞移植修复大鼠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制作大鼠颅骨缺损动物模型,培养同种异体新生大鼠的MSC及成骨细胞,复合自体颗粒骨后植入骨缺损区,X线摄片观察骨愈合情况;RT-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水平.结果: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成骨细胞组颅骨缺损愈合最快(7.33±0.44)wk,TGF-β1,bFGF表达出现早,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MSC组颅骨缺损愈合时间居中(8.67±0.69)wk,TGF-β1,bFGF表达早于单纯微小颗粒骨组(P<0.05).单纯微小颗粒骨植入组颅骨缺损愈合慢(11.67±1.52)wk,TGF-β1,bFGF表达出现晚.结论:微小颗粒骨复合细胞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细胞因子表达早,缺损愈合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6.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是一种进行性的炎症性疾病,以不可逆转的胰腺纤维化损害和胰腺组织破坏为特点,导致上腹部慢性疼痛和内、外分泌功能的损害。发病率虽然尚无大规模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但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最近的一项大规模的多中心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7.
微小颗粒骨移植骨细胞活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微小颗粒骨在移植修复骨缺损过程中的骨细胞存活情况和生物活性. 方法 建立大鼠桡骨骨缺损模型,近交系DA大鼠88只,其中雄性大鼠28只,作为供体;雌性大鼠60只,作为受体.将受体随机分为块状骨组(n=56)、微小颗粒骨组(n=56)和空白对照组(n=4),取雄性大鼠髂骨为供体骨,分别制成直径为2mm的骨块和直径为300~500 μm的微小颗粒骨,植入骨缺损,于术后1 d、4 d、1周、2周、4周、6周、10周取材,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受体内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磷酸酶(ALP)和I型胶原的表达情况. 结果 块状骨组在移植早期Srv的表达逐渐减少,至1周消失,4周后再次出现,并且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多;微小颗粒骨组各时间段均有Sry的表达,在同一时间点,微小颗粒骨组Sry的阳性细胞数多于块状骨组(P<0.05),两种骨移植物中参与修复骨缺损的细胞类型不同.微小颗粒骨内和周围组织中BMP-2、TGF-β1、ALP和Ⅰ型胶原的阳性细胞数在术后2周内多于块状骨组(P<0.05). 结论 微小颗粒骨与块状骨修复骨缺损时均有供体骨细胞参与,但微小颗粒骨内有更多的骨细胞存活.微小颗粒骨内存活的骨细胞具有生物学活性,合成并分泌骨生长因子和骨基质蛋白,可以加速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钙预防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4例施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34例,对照组30例,联合治疗组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抗凝治疗,对照组不用。术后2~3周内复查下肢静脉彩超判定有无DVT,术后认真记录骶前引流管引流量及血、尿、痰和大便检查,观察有无出血。结果联合治疗组DVT发生率5.9%,对照组DVT发生率13.3%,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没有发现出血及出血倾向。结论低分子量肝素钙可以降低直肠癌根治术后DVT发生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内镜介入治疗疼痛性慢性胰腺炎(CP)无效的风险因素。方法分析随访1997年至2006年仅经内镜治疗且存活的疼痛性慢性胰腺炎资料,根据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研究资料选择与治疗无效可能相关的风险因素,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患者中男114例、女58例,平均39.4岁,148例(86.0%)内镜治疗有效。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逐步回归显示,首发年龄(〉36岁)、治疗前轻中度腹痛、内镜治疗后酒精摄入量无明显减少和饮食不节为内镜治疗无效的预后因素,风险比分别为3.5、2.4、1.9和2.8。结论疼痛性慢性胰腺炎内镜介入治疗后应戒酒和低脂规律饮食,首发年龄大、腹痛程度相对较轻的患者尤其应当注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析我院治疗的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43例患者的资料。结果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5~14d;其中42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恢复时间3~40d。结论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保守治疗有效;综合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