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3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2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9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5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 治疗方药:本校药物研究所生产的柴葛退热止咳  相似文献   
2.
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PFN)治疗股骨粗隆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2例股骨粗隆周围骨折的治疗作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中男29例,女性43例。年龄64~96岁,平均78岁。在本组粗隆周围骨折的分型中,EvenⅠ型16例、Ⅱ型31例、ⅢA型14例、ⅢB型6例、Ⅳ型3例。其余2例为粗隆下骨折。结果随访自出院以后超过6个月的患者65例,除一例患者因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而出现拉力螺钉脱出并髋内翻外,其余患者拍片显示骨折已愈合,生活能够自理,临床疗效满意,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8周。结论PFN是治疗股骨粗隆周围骨折的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方法,为股骨粗隆部位的骨折创造了理想的愈合条件,由于其并发症低,手术操作简便,符合微创技术的治疗要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突发性耳聋甲皱微循环改变及针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突发性耳聋患甲皱微循环改变及针刺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对突发性耳聋患针刺前后甲皱微循环进行记录。结果:突聋患甲皱微循环明显异常,针刺后患甲皱微循环加权积分值明显改善(P<0.05)。结论:针刺可改善突聋甲皱微循环状态,提示针刺治疗突聋的机制可能与患外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4.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股骨头血液供应破坏或骨细胞变性导致骨的有活力成分(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和脂肪细胞)死亡引起的病理过程,其病因复杂,最常见原因为激素、酒精、创伤。2003年春夏,在中国爆发的SARS已被扑灭,但在治愈人群中逐渐出现了ANFH患者,他们都有过短期、大剂量激素的治疗经历,由于被很好的重视和关心,这些ANFH患者大多被及早发现并给予了相应的治疗措施。笔者继承全国名老中医马在山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采用马氏疗法加介入治疗SARS后早期ANFH3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王宗仁 《医学争鸣》2003,24(5):385-387
0 引言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完成 ,为人类深入认识疾病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治疗方法 ,同时也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2 1世纪初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任务是 :控制和减低高危因素 ,延缓或控制疾病进程和合并症的发生 ,改善病理状态 ,促进生活和社会能力的恢复 .在治疗冠心病 (心痹 )既往攻关的基础上 ,对其证型、治则、方药进行系统评价 ,按照中医药自身规律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使其在防治冠心病领域逐渐客观化和标准化 .1 冠心病心绞痛证型证是个体对致病因子的反映状态 ,准确客观的辨证是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课题 ,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中药复方芪丹通脉片对急性缺血再灌注致心肌微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12只健康犬,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和芪丹通脉片治疗组(QDTMT treatment group),对照组经十二指肠给予生理盐水(1.5ml/kg),给药后30min分离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放置电磁流量计探头测定血流量,在其下缘左前降支1/2处结扎90min,松开后再灌注180min观察,分别于灌胃前、缺血90min和再灌注180min静脉快速均匀推入微泡声学造影剂SONOVUE,FLASH模式进行静脉声学造影,实时连续记录心肌声学造影前后的图像采用,采用Echopac图象工作站软件包进行分析心肌声学造影的图像视频密度,根据时间-视频密度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以评价心肌微血管的血流灌注状态,根据图像分析缺血心肌范围的影响。芪丹通脉片组则经十二指肠给予芪丹通脉片浸膏混悬液(1g/ml,1.5ml/kg),其余实验过程同对照组。并在不同时间点从冠状静脉窦采血,检测血清中NO和血浆中ET-1的含量。结果在基础状态、缺血前和缺血90min,对照组和芪丹通脉片干预组的时间-视频密度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及缺血后出现的灌注缺损所占左心室的百分比没有显著差异。然而再灌注180min两组的AUC存在显著差异(14.09±2.31 vs 11.47±1.55,P<0.05),左心室心肌灌流均没有完全恢复,但芪丹通脉片能够显著促进再灌注后心肌微循环灌流的恢复(92.10±2.2)%,与对照组(87.49±4.12)%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缺血90min和再灌注180min,芪丹通脉片处理组血清中NO和血浆中ET-1分别为(68.98±10.01)μmol/L、(67.55±9.81)μmol/L和(114.73±11.89)μg/L,(139.97±12.36)μg/L,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56.38±8.27)μmol/L,(53.55±6.03)μmol/L和(137.40±13.48)μg/L,(161.90±19.14)μg/L,(P<0.05)。结论芪丹通脉片能够促进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微循环血流的恢复,调节循环血中的NO和ET含量,改善微循环功能,抑制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脾虚证与血清甲状腺激素及下丘脑、胸腺细胞核T3受体的关系。方法:成年SD大鼠32只了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A组(正常组)、B组(脾虚组)、C组(治疗组)、D组(自复组)。采用放射配基分析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T3、T4、FT3、FT4、 γ-T3 及下丘脑、胸腺细胞核T3受体的含量。结果:B、D组大鼠血清T3、T4、FT3、FT4含量均较A、C组低,有显差异(P<0.05或P<0.01);各且间血清γ-T3 含量无显性差异;B、D组下丘脑、胸腺细胞T3受体含量较A、C组低,有显差异(P<0.01)。结论:血清甲状腺激素及下丘脑、胸腺细胞核T3受体的水平降低,可导致甲状腺激素生物效应低下,经由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环路,削弱免疫功能,这可能是脾虚证的一种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8.
活血通脉片对大鼠异丙肾上腺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龙铟  龙梅  刘莉  夏天  王宗仁  马世平  梅其炳  晏培松 《医学争鸣》2001,22(16):1490-1492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制剂活血通脉片(Huoxue TOngmai tablet,HXTMT)对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心肌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用HXTMT给SD大鼠连续灌胃14d,第12日起动物sc ISO(48umol.kg^-1.d^-1),每日一次,连续3d,复制异丙肾上腺素性心肌损伤大鼠模型。结果:中药复方制剂HXTMT能明显减轻心肌损伤程度,血清CK活性,心肌MDA含量,心肌含水量分别减少14%,25%,2%,与模型组比较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HXTMT能稳定细胞膜,减轻心肌水肿程度,阻止脂质过氧化物的形成,提示HXTMT对心肌缺血性损伤有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降粘抗栓片Ⅰ号对中老年人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的作用。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藻酸双酯钠组,用药前后测定TC、TG、HDL-c、LDL-c、血液流变、细胞流变及甲皱微循环的变化。结果降粘抗栓片Ⅰ号能降低TC、TG、LDL-c,升高HDL-c: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性,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微循环,其作用强于藻酸双酯销组。结论降粘抗栓片Ⅰ号可明显改善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血液流变、细胞流变及微循环异常状态。  相似文献   
10.
王宗仁  肖铁卉  李晶华  马静  邵中军  郑瑾  马爱玲 《中草药》2003,34(11):1035-1036
近年来 ,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细胞黏附机制日益受到重视 ,其中内皮细胞 ( EC) ,白细胞和血小板之间以及与血管内皮基质间相互黏附、相互作用而导致炎症反应和促凝异常、血栓形成 ,从而促进冠心病的形成和发展 ,而黏附分子和黏附蛋白是介导细胞黏附的分子基础。研究发现 ,细胞间黏附分子 - 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ICAM- 1 )参与中性粒细胞黏附心肌细胞 ,释放细胞毒过程 ,在心肌细胞坏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一些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 -α ( TNF-α) ,γ-干扰素 ( IFN-γ)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 ( IGF- 1 ) ,白细胞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