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家兔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家兔40只,随机分4组:Ⅰ组为假手术对照组、Ⅱ组为缺血再灌注组、Ⅲ组为葛根素低剂量治疗组、Ⅳ组为葛根素高剂量治疗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比色法测定心肌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通过生理记录仪观察心功能指标.结果:与Ⅱ组比较,Ⅲ、Ⅳ组左心室功能增强,且Ⅳ组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比Ⅲ组增强,同时,Ⅲ、Ⅳ组心肌组织MDA含量和血清LDH活性减少,Bax蛋白表达减少,Ⅳ组的心肌凋亡指数低于Ⅱ组,心肌Bcl-2表达高于Ⅱ组.结论:葛根素促进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心脏功能的恢复,表现为剂量依赖效应,其作用机制与抗氧化损伤和抗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小剂量胺碘酮治疗CHD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相应标准的86例病人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药物及胺碘酮进行治疗,观察组除对照组治疗外给予病人稳心颗粒进行治疗,共治疗4周。结果:在心律失常相关指标的比较上,两组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且观察组的降低程度更为明显(P0.05);在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的比较上,观察组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稳心颗粒联合小剂量胺碘酮治疗CHD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姬松茸多糖(ABP)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HUVECs分为Control组、LPS组(终浓度为1 μg/mL LPS构建细胞损伤模型)、LPS+ABP组(LPS基础上分别用10、20、50 μg/mL ABP进行干预),CCK-8法检测ABP对HUVECs的细胞毒性作用,ELISA法、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各组炎症因子及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及核转位。结果:LPS组TNF-α、IL-6、COX-2、iNOS、ICAM-1、VCAM-1蛋白及p-p65/p65、p-IκB/IκB蛋白相对表达量较Control组显著升高(P <0.01);LPS+ABP组随药物浓度升高,TNF-α、IL-6、COX-2、iNOS、ICAM-1、VCAM-1蛋白及p-p65/p65、p-IκB/IκB蛋白表达较LPS组逐渐降低(P <0.05)。LPS组TNF-α、IL-6、COX-2、iNOS、ICAM-1、VCAM-1 mRNA较Control组显著升高(P <0.01);LPS+ABP组随药物浓度升高,TNF-α、IL-6、COX-2、iNOS、ICAM-1、VCAM-1 mRNA表达较LPS组逐渐降低(P <0.05)。结论:ABP可以通过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来减轻HUVECs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血液透析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尿毒症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心肌酶谱变化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相应标准的82例尿毒症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基础组各41例,基础组给予患者高通量血液透析和相应的对症治疗,联合组在除基础组治疗外,再加入血液透析滤过及美托洛尔和曲美他嗪进行治疗,两组治疗均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从肾功能的相关生化指标、心肌酶相关生化指标、临床疗效等几方面比较,联合组均优于基础组。结论:采用血液透析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尿毒症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应用疗效显著,且能够有效降低肌酸磷酸激酶、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羟丁酸脱氢酶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休克时灌流量减少是微循环障碍的特征性病变,白细胞粘着于细静脉壁和嵌塞毛细血管是休克的微循环灌流量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白细胞粘附的第一步,L-选择素参与了白细胞沿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快速滚动,实验见休克大鼠L-选择素转录表达下调及白细胞表面L-选择素显著减少,有助于微循环的通畅.细胞激活过程中L-选择素表达迅速变化.L-选择素从刺激的白细胞表面快速脱落,成为可溶性L-选择素(sL-选择素),高浓度sL-选择可抑制L-选择素介导的黏附,生理浓度时可引发20%左右白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6.
BiPAP呼吸机在撤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困难时应用BiPAP过渡脱机的可行性。方法:对24例较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患者,采用经鼻(面)罩BiPAP通气辅助撤机。结果:BiPAP通气后收缩压有所下降,舒张压在治疗后无明显变化,心率明显下降。血气分析及呼吸功能变化示无创通气治疗后pH值、PaO2、SaO2、VT与机械通气时相比下降不明显(P>0.05)。脱离BiPAP机后的PaO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创通气1h时的PaCO2上升,其余时刻PaCO2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治疗后的均值有所下降。24例患者除3例因排痰不畅,导致二氧化碳潴留,需重新插管机械通气,其余21例经BiPAP通气1~3d,成功脱离BiPAP支持,自主呼吸及咳嗽排痰均较好,无出现明显的无创通气的并发症。结论:合理地应用BiPAP无创通气协助早期脱离有创通气是可行的,既可明显减少机械通气的应用时间,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又能改善呼吸功能,同时允许任何时相的自主呼吸,同步性好,无需应用镇静剂,耐受性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脱机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时间段的血乳酸水平对脓毒症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以期为临床上合理选用血乳酸提供一定的研究证据。 方法基于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纳入3 299例脓毒症患者。根据患者院内死亡情况,将3 299例脓毒症患者分为院内存活组(2 445例)和院内死亡组(85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比、监护室类型、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入院24 h内血乳酸的最大值[血乳酸(24 h,max)]及最小值[血乳酸(24 h,min)]及24 ~ 48 h血乳酸的最大值[血乳酸(48 h,max)]及最小值[血乳酸(48 h,min)]。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并用Z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院内存活组患者的血乳酸(24 h,max)[3.0(1.8,4.8)mmol/L vs. 3.6(2.1,6.3)mmol/L]、血乳酸(24 h,min)[1.5(1.1,2.2)mmol/L vs. 1.8(1.3,2.9)mmol/L]、血乳酸(48 h,max)[1.5(1.1,2.3)mmol/L vs. 2.5(1.5,4.4)mmol/L]、血乳酸(48 h,min)[1.3(1.0,1.8)mmol/L vs. 1.9(1.3,3.2)mmol/L]、SAPSⅡ评分[44(35,54)分vs. 48(37,59)分]及SOFA评分[6(4,9)分vs. 8(5,11)分]均较院内死亡组显著降低(H = 7.350、9.535、13.473、12.720、6.734、8.033,P均< 0.001)。将上述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乳酸(24 h,max)[比值比(OR)= 1.099,95%置信区间(CI)(1.069,1.130)]、血乳酸(24 h,min)[OR = 1.300,95%CI(1.220,1.385)]、血乳酸(48 h,max)[OR = 1.330,95%CI(1.271,1.391)]、血乳酸(48 h,min)[OR = 1.558,95%CI(1.451,1.673)]、SAPSⅡ评分[OR = 1.014,95%CI(1.008,1.020)]和SOFA评分[OR = 1.084,95%CI(1.059,1.110)]均为影响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均< 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乳酸(24 h,max)[AUC = 0.574,95%CI(0.551,0.597)]、血乳酸(24 h,min)[AUC = 0.614,95%CI(0.591,0.636)]、血乳酸(48 h,max)[AUC = 0.693,95%CI(0.672,0.715)]、血乳酸(48 h,min)[AUC = 0.689,95%CI(0.668,0.710)]、SAPSⅡ评分[AUC = 0.577,95%CI(0.555,0.600)]及SOFA评分[AUC = 0.592,95%CI(0.569,0.614)]对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均具有预测价值(P均< 0.001),且血乳酸(48 h,max)和血乳酸(48 h,min)的AUC均显著高于血乳酸(24 h,max)(Z = 7.310、7.064,P均< 0.001)和血乳酸(24 h,min)(Z = 5.078、4.821,P均< 0.001)、SAPSⅡ评分(Z = 7.126、6.880,P均< 0.001)和SOFA评分(Z = 6.204、5.959,P均< 0.001)。 结论入院24 ~ 48 h的血乳酸水平对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可能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假手术组、休克组、林格组和万汶组),每组10只。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后,复苏各组在失血性休克1h后给予不同复苏液(林格氏液、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复苏2h后采血,检测血浆GMP-140、血清sVCAM-1及sICAM-1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休克组和林格组GMP-140、sVCAM-1、sICAM-1均明显升高(P〈0.01),而万汶组改变不明显;与假手术组相比,休克组的GMP-140、sVCAM-1、sICAM-1明显升高(P〈0.01);林格组的GMP-140亦明显升高,余两项指标未见明显变化;万汶组的GMP-140、sVCAM-1、sICAM-1改变不明显;相对于休克组,林格组的sVCAM-1下降明显(P〈0.01),sICAM-1虽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万汶组的GMP-140、sI-CAM-1、sVCAM-1均明显低于休克组和林格组(P〈0.01)。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可使纤溶功能亢进,血小板和凝血系统被活化;采用万汶+林格液复苏在调节凝血功能方面优于单用林格液复苏;休克早期经充分的液体复苏后,不管是万汶还是林格液都可能会改善微循环。其可能的原因是血液稀释具有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应用万汶可能减少内皮细胞损伤并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9.
新型住院医师培训模式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概述了我国住院医师培训工作的现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单位人”进入培训的机制,建立以“社会人”身份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其主要目的是招收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经过3年全面、正规、严格的临床培训,使受训者在完成培训后达到三级甲等医院高年住院医师的水平,为社会提供合格的普通专科住院医师。  相似文献   
10.
综合医院ICU老年败血症危险因素和耐药菌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ICU老年败血症的危险因素,致病菌的分布和耐药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5年12月间经血培养和临床资料证实的21例老年败血症。结果有严重基础病与高危因素占95.84%(20/21)。高危因素包括介入性诊治、滥用抗药菌物、呼吸机的使用等;21例中G-菌9例(42.86%);G 菌9例(42.86%);真菌6例(28.57%)。细菌对常用抗菌药耐药严重。结论老年败血症病情危重,病死率高;G-菌有下降的趋势,但仍是老年败血症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条件致病菌和真菌感染率明显增多;防治ICU老年败血症的关键在于及早治疗基础疾病,预防高危因素,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