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术前口服葡萄糖溶液对结、直肠肿瘤术后肠道屏障功能及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结直肠肿瘤根治手术的40例患者按随机数据表法随机分为糖水组及禁食组。糖水组19例,于术前晚7~12时口服质量分数为12.5%的葡萄糖溶液800ml,麻醉诱导前2小时再口服12.5%的葡萄糖溶液200ml;禁食组18例,术前常规禁食8~12h。手术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加硬膜外麻醉维持,监测术前1天及术后第1、3、7天血浆内毒素浓度及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I)浓度;比较两组术后开始排气及排便时间。结果术后第1、3天糖水组血浆内毒素浓度(pg/ml)均低于禁食组(2.43±0.09vs2.83±0.56;2.55±0.39vs2.94±0.55,P<0.05);糖水组IGF-Ⅰ水平(μg/L)于术后第1天高于禁食组(90.65±55.06vs55.72±26.3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糖水组排气、排便时间(h)均早于禁食组,分别为(59.82±13.88vs73.70±11.47)、(65.36±18.48vs86.64±10.12),P均<0.05。结论术前口服葡萄糖溶液可保护结、直肠肿瘤切除术后的肠黏膜屏障功能,并促进患者早期排气排便,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超低剂量纳洛酮对大剂量瑞芬太尼诱发病人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胃肠外科开腹手术病人40例,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20):大剂量瑞芬太尼组(R组)和超低剂量纳洛酮组(N组).麻醉诱导后,R组切皮时以0.25 μg· kg-1·min-1的速率开始静脉输注瑞芬太尼,术中根据血流动力学调整,每次增减幅度为0.05μg· kg-1·min-1,吸入1.2% ~ 1.5%七氟醚;N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同时以0.1 μg·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纳洛酮,关腹膜时停止输注,其余处理同R组.术毕入麻醉恢复室(PACU)90 min,按需给予吗啡,离开PACU即采用吗啡病人自控静脉镇痛.记录第一疼痛时间,于术后15、30、60、90 min、2、6、24、48和72 h时记录累计吗啡用量及恶心、呕吐、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R组比较,N组术后各时点累计吗啡用量减少,第一疼痛时间延长,术后恶心发生率降低(P<0.05),呕吐和瘙痒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静脉输注超低剂量纳洛酮(0.1 μg·kg-1·h-1)可减轻大剂量瑞芬太尼诱发的病人术后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磷酸肌酸对失血性休克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随机分为磷酸肌酸注射液治疗组(CP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各10只。制作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MAP);分别于休克前(T0)、休克60min(T1)、复苏30min(T2)、60min(T3)、120min(T4)5个时间点抽血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CK),实验终点取心脏组织观察其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检测心肌线粒体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并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结果与N组比较,CP组心肌病理组织学改变程度较轻;CP组在复苏期各个时间点的CK值和cTnI值均明显减低(P〈0.05);CP组家兔心肌线粒体中的Na+-K+-ATP酶和Ca2+-ATP酶活力均明显升高;CP组心肌TUNEL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磷酸肌酸具有抗失血性休克所致的心肌再灌注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 阿片类镇痛药在临床应用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有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等不可忽视副作用,长期应用还可产生耐受和依赖.有研究表明,阿片类镇痛药联合应用小剂量的阿片类受体拮抗剂可以明显增强吗啡等阿片类镇痛药的效能,并且同时减弱由其产生的副作用以及耐受和依赖.目的 拟通过综述的方式,系统地阐述小剂量纳洛酮联合应用阿片类药物的研究现状以及进展,为今后该方向的研究提供参考,进而启发新的研究思路.内容 对阿片类镇痛药联合小剂量纳洛酮应用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现状和进展以及小剂量纳洛酮增强阿片类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减轻其副作用及耐受和依赖的形成机制进行综述. 趋向 从近期研究可见,该方向的研究已不仅限于观察小剂量纳洛酮与吗啡的联合应用所产生的作用,小剂量纳洛酮和其他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并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二者联合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