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1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不可逆臂丛神经不全损伤的功能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可逆臂丛神经不全损伤的功能重建疗效,改善患侧上肢功能。方法1984年1月~2003年6月收治79例不可逆臂挑神经不全损伤,行肌肉(肌腱)或关节功能位融合(腱固定)。参考美国肩、肘及手外科学会制定的功能评定标准,随访重建关节的活动范围,日常生活基本动作,包括梳头、洗脸(吃饭)、穿衣、解大小便、持(握、捏)物等项目进行打分,综合评定重建手术的疗效。结果术后54例获随访1~19年,其中良30例,可19例,差5例。提示:①肩关节若不稳定,以肩融合疗效较好;②肘关节只采用动力重建,胸大肌起、止点双极移位较尺侧腕屈肌移位好;肱三头肌移位最差;③伸腕、伸指动力重建较屈指、拇对掌功能重建好;④前臂旋后动力重建尺侧腕屈肌移位好,旋前圆肌重建前臂旋后有待进一步积累病例。结论功能重建术是治疗不可逆臂丛神经不全损伤的有效补救手术。应从上肢功能整体发挥出发,选择最佳方案,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硬纤维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硬纤维瘤患者进行系统性治疗的有效性并分析其预后因素。
方法纳入2009年8月~2013年12月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连续收治的52例不可手术切除的硬纤维瘤患者,
治疗方法为长春瑞滨联合小剂量甲氨蝶呤化疗。结果确诊的52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30例。发病年龄2~46岁,平均发病
年龄18.7岁。发病部位以下肢最多,占36.5%(19/52)。肿瘤最大径2.7~37 cm,平均9.5 cm。随访时间7~64月,中位随访时间
29月。化疗持续时间4~30月,中位化疗时间12月。化疗结束时评效:1例CR,18例PR,27例SD,6例PD。总有效率(CR+PR+
SD)为88.5%。PFS时间为4~63月,中位PFS时间26.5月。2年PFS为76.7%,5年PFS为41.9%。化疗持续时间大于12月者预
后较好,不同性别、发病年龄、化疗时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组间PFS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足够疗程的长春瑞滨联合小剂量
甲氨蝶呤的化疗,在肿瘤反复复发、不可切除且肿瘤持续进展的情况下,是一种安全满意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
组织工程化人工骨血管化研究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目的 比较三种促进组织工程化人工骨体内血管化方法的效果及研究血管化与成骨的相关关系。方法 将HA/β-TCP与PDLLA形成复合支架材料,再复合Ⅰ型胶原、rhBMP-2,与成骨细胞联合培养,仿生制备成组织工程化人工骨,采用包裹带血管蒂筋膜,复合血管内皮细胞或两者联合的促血管化手段。将人工骨修复兔桡骨干骨膜-骨完全缺损,手术后4、8、12周,观察移植物组织学,体视学方法观察血管化,成骨作用及其两者的关系。结果 3种方法均有促血管作用。其优劣依次为;材料包裹带血管蒂筋膜及复合血管内皮细胞大于材料单纯复合血管内皮细胞,后者又大于材料单纯包裹带血管蒂筋膜,术后4周为快速血管化阶段。4-8周间血管化有平缓发展,12周完全血管化,血管化与新骨生成数量成正相关。结论 促血管化手术对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移植修复骨缺损的效果起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硬纤维瘤是一种交界性肿瘤,易复发,不转移。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硬纤维瘤患者可以考虑药物治疗。本研究探讨使用多柔比星脂质体联合达卡巴嗪方案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硬纤维瘤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35例不可手术切除的硬纤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1例,女性24例;发病年龄3~53岁,平均年龄27.5岁;肿瘤大小:T2(5~10 cm)6例,T3(10~15 cm)11例,T4(>15 cm)12例,6例多发,无T1(<5 cm)。所有患者均接受多柔比星脂质体联合达卡巴嗪方案化疗,每2个周期进行影像学评效,若有效,至少化疗6个周期,最长12个周期。  结果  化疗结束时评效,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0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24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1例,无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病例;客观反应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28.6%,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97.1%。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2~5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mPFS)为13个月,平均PFS为14.4 个月,23例完成计划化疗患者PFS超过12个月,在5例患者中观察到结束化疗后肿瘤仍持续缩小。  结论  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硬纤维瘤患者,多柔比星脂质体联合达卡巴嗪方案化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儿童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pediatric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PDFSP)的临床与病理特点、诊断与外科治疗现状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2007年7月至2015年7月间收治的8例PDFSP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与外科治疗结果.结果 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8~18岁,中位年龄13.5岁;肿瘤大小为0.5~6.5 cm,平均2.8cm,好发部位(躯干与四肢近端占5/8)与病理特点(均为经典型)类似成年患者,未见肢端表现或特殊病理亚型.确诊时间明显滞后于发病时间,达3~96个月,平均27.8个月.8例患儿20次病理诊断的总确诊率为50%(10/20),诊前获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为38.9%(7/18),两种比率呈线性相关趋势,但限于样本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线性相关分析,P=0.333,r=0.866).所有确诊例次中诊前获CD34阳性比率显著高于未确诊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 vs 0/10,Fisher test,P=0.020).8例患儿均行扩大切除治疗,5例为原发手术(1例肿瘤扩大切除,4例瘤床补充扩大切除),3例为复发手术(均为肿瘤扩大切除).随访时间6~9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8.5个月,术后复发率为12.5%(1/8),未见远处转移或死亡病例.局部切除是PDFSP首诊的主要治疗方法(7/8),局部切除后行规范性扩大切除4例均无复发,未行规范性扩大切除3例全部复发,两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 vs.3/3,Fisher test,P=0.20).术中送检冰冻病理切缘,有助于扩大切除的有效性.结论 作为中国内地首个PDFSP病例系列,显示与文献类似的某些临床特征与较好预后.CD34阳性在PDFSP诊断中具有关键作用.肿瘤局部切除后,及时纠正诊断并做规范性补充扩大切除,是保证患儿预后的关键.亟需增加病理诊断准确性与手术治疗规范性,以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99Tcm-IT-Rituximab示踪的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的准确性及可行性; 探讨其在四肢皮肤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MM)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 北京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收治的67例四肢皮肤MM患者接受99Tcm-IT-Rituximab示踪的SLNB。统计SLNB的检出率和阳性率, 分析SLB状态与T分期、溃疡、年龄、性别、部位等临床特征的关系, 分析其对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和无病生存时间(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的影响。  结果  67例患者均通过γ探测仪检测到SLN, 检出率为100%;SLN阳性15例, 阳性率为22.4%。χ2检验提示SLN转移与患者年龄、原发灶T分期及是否溃疡有关(P < 0.05)。63例患者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24~69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43个月; 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 SLN阴性组的3年OS和DFS均优于SLN阳性组(OS:93.9% vs.57.1%, P < 0.01;DFS:79.6% vs.28.6%, P < 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SLN状态和T分期是影响黑色素瘤DFS的独立因素。  结论  99Tcm-IT-Rituximab标记的SLNB能很好地反映恶性黑色素瘤的淋巴结转移状态, 对判断预后、准确分期和指导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其操作简单, 准确性良好, 是一种方便可行的SLNB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STS) 远隔软组织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影响因素及不同治疗手段的疗效差异,为其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 2010 年 6 月至 2016 年 6 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收治的发生远隔软组织转移的 STS 患者 25 例。统计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  结果  25 例远隔软组织转移患者中同时性转移 6 例(24%) ,异时性转移者 19 例(76%) ,原发灶手术后到出现转移病灶的平均时间为 45.3 个月。转移灶最常见的部位是躯干,共 18 例(72%) 患者,其次为头颈部 5 例(20%) 。本组患者 1 年总生存率 80%,3 年总生存率 33%,11 例(44%) 伴有肺转移患者 3 年总生存率较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STS 远隔软组织转移患者中组织学分级 2 级、无肺转移者有更高的总生存率;新辅助化疗、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案,靶向治疗作为新的治疗手段呈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阿瑞匹坦(Aprepitant)是一种神经激肽1(Neurokinin 1,NK-1)受体阻滞剂,近年来在中国被批准用于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chemotherapy 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但此药物在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s,STS)多日化疗中止吐效果的研究报道很少.本试验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观察阿瑞匹坦预防STS患者接受脂质体多柔比星(Liposome doxorubicin)和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联合化疗中CINv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6-02-01-2016-06-30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收治的软组织肉瘤患者32例,均接受含脂质体多柔比星与异环磷酰胺的5 d化疗方案,由研究者根据化疗前的预防性止吐治疗方式非随机分为阿瑞匹坦组和对照组,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阿瑞匹坦组止吐用药包括阿瑞匹坦、昂丹司琼和地塞米松磷酸钠,对照组止吐药物包括昂丹司琼和地塞米松磷酸钠.记录患者化疗后的恶心、呕吐反应,解救治疗及不良反应.主要观察呕吐方面包括急性期完全缓解率,化疗开始后24 h无呕吐发作且未进行解救治疗;延迟期完全缓解率,化疗开始后第2~10天无呕吐发作且未进行解救治疗;恶心方面包括急性期完全保护率,化疗开始后24 h无呕吐、无解救治疗且无明显恶心,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25 mm;延迟期完全保护率,化疗开始后第2~10天无呕吐、无解救治疗且无明显恶心,vAS<25 mm.计数资料的比较使用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使用正态性检验,用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差异,如为正态分布则采用t检验,如为非正态分布则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U秩和检验.结果 阿瑞匹坦组15例,对照组17例,两组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瑞匹坦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每日平均呕吐次数的最高值出现在化疗开始后的第5天,分别为(0.5±1.4)和(1.7±1.9)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0,P=0.034;每日平均vAS的最高值也出现在化疗开始后的第5天,分别为(22±13.2)和(33.5±21.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80.5,P=0.07.阿瑞匹坦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急性期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00.0%(15/15)和88.2%(1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6;延迟期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0.0%(12/15)和41.2%(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阿瑞匹坦组与对照组患者急性期完全保护率分别为13.3%(2/15)和23.5%(4/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9;延迟期完全保护率分别为33.3%(5/15)和11.8%(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9.阿瑞匹坦组患者中未观察到阿瑞匹坦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STS患者在接受包含脂质体多柔比星及异环磷酰胺化疗时,最严重的恶心呕吐常发生于化疗开始后的第5天,加用阿瑞匹坦能提高延迟期完全缓解率.  相似文献   
9.
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移植修复长骨干缺损的成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仿生制备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移植修复长骨干缺损的成骨性能、修复效果及可能的修复机制。方法 采用人工合成双相羟基磷灰石(HA/β-TCP)为支架材料,与聚-DL-乳酸(PDLLA)复合后再复合Ⅰ型胶原及重组合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与兔骨膜成骨细胞及肾脏血管内皮细胞复合培养。将仿生制备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移植到日本大耳白兔桡骨完全骨膜-骨缺损区,分别于术后第4、8、12周进行大体解剖观察、X线观察、HE染色及Masson三色法染色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扫描电镜、X线能谱分析,研究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 术后第4周可见新生板层骨;第8周植入物与自体骨呈皮质骨融合,有新骨髓长入;第12周植入物外周被新生皮质骨完全替代,组织学新生骨呈数个连续过渡的条带样分布区。新生骨定量4周组与8周组及12周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8周组与12周组差异无显著性。随植入时间延长,植入体中钙/磷比值趋向于自体皮质骨。结论 仿生构建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植入体内修复长骨干缺损,修复效果好,其骨再生机制为软骨内化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采用足底内侧皮瓣和腓肠神经逆行筋膜皮瓣修复足跟部黑色素瘤切除后皮肤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8年12月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足跟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在原发灶局部广泛切除后分别采用足底内侧皮瓣(A组)或腓肠神经逆行筋膜皮瓣(B组)进行修复。统计分析患者的生存情况,同时比较两种皮瓣在修复范围、坏死率、感觉恢复及溃疡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共87例。A组25例,平均缺损长径为(61±14)cm,其中1例(40%)发生皮瓣坏死;B组62例,平均缺损长径为(75±24)cm,其中5例(81%)发生皮瓣坏死。A组的皮瓣感觉恢复要明显优于B组(P<0001);A组无皮瓣发生溃疡,B组16例(258%)发生溃疡,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总体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665个月(551~780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809个月(693~925个月)。AJCC分期是影响无病生存时间(P<0001)和总生存时间(P=0006)的唯一因素。结论早中期足跟部恶性黑素瘤的预后较好,应尽量采用局部带蒂皮瓣进行修复。足底内侧皮瓣术后的外形美观,感觉恢复更好,发生远期溃疡的风险低,是首选的修复方法;腓肠神经逆行筋膜皮瓣则更适合于缺损范围较大或偏足跟外侧的病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