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目的 结合文献资料复习,提高女性原发性尿道恶性黑色素瘤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女性原发性尿道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病例行尿道癌根治术+回肠膀胱术,术后病理证实为尿道恶性黑色素瘤,浸及尿道全层及阴道浆膜面,阴道黏膜及肌层未见癌,膀胱、双侧附件、子宫体、宫颈未见癌,双侧盆腔淋巴结未见转移癌.已随访1年,...  相似文献   
2.
3.
背景:核因子κB在肿瘤生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DLIM2基因可以介导终止核因子κB的活性,解除核因子κB对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作用。目的:克隆人PDLIM2全长基因,构建pIRES2-EGFP-PDLIM2真核表达载体。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从新鲜膀胱组织总RNA中克隆PDLIM2全长基因,与经BamHI、XhoⅠ相同双酶切的pIRES2-EGFP质粒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IRES2-EGFP-PDLIM2,经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质粒中PDLIM2基因的完整性和忠实性。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重组质粒转染的EJ细胞GFP报告基因表达强度,并对转染细胞PDLIM2的表达进行RT-PCR检测。结果与结论:经酶切和测序证实重组质粒构建正确,并在转染的EJ细胞中获得PDLIM2的高效表达。表明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成功从膀胱组织中克隆出PDLIM2全长基因,成功构建pIRES2-EGFP-PDLIM2真核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4.
背景:核因子κB在肿瘤生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DLIM2基因可以介导终止核因子κB的活性,解除核因子κB对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作用。目的:克隆人PDLIM2全长基因,构建pIRES2-EGFP-PDLIM2真核表达载体。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从新鲜膀胱组织总RNA中克隆PDLIM2全长基因,与经BamHI、XhoⅠ相同双酶切的pIRES2-EGFP质粒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IRES2-EGFP-PDLIM2,经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质粒中PDLIM2基因的完整性和忠实性。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重组质粒转染的EJ细胞GFP报告基因表达强度,并对转染细胞PDLIM2的表达进行RT-PCR检测。结果与结论:经酶切和测序证实重组质粒构建正确,并在转染的EJ细胞中获得PDLIM2的高效表达。表明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成功从膀胱组织中克隆出PDLIM2全长基因,成功构建pIRES2-EGFP-PDLIM2真核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前合并上尿路积水对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03年1月至2010年5月期间126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资料,上尿路积水39例(31.0%),单因素分析上尿路积水对膀胱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多因素分析上尿路积水、病理T分期和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因素对膀胱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线切割闭合器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肠道吻合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膀胱癌患者施行腹腔镜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其中31例行传统手工肠道端端吻合,25例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行肠道侧侧吻合。比较两组的肠吻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肠梗阻发生率。结果与传统手工吻合组相比,直线切割闭合器吻合组肠吻合时间短(10.2±1.6minvs28.1±5.3min,P0.05),术后进食时间早(3.0±0.8dvs4.3±1.4d,P0.05),总体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梗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中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操作简便、可明显缩短肠吻合时间和术后禁食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报道保留“堤坝式”前列腺腹侧筋膜在膀胱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及其对患者术后勃起功能的影响。 方法 40例浸润性膀胱癌男性患者,术前勃起功能评分≥22分,均接受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其中23例按传统方式保留双侧神经血管束(A组),17例术中采用前列腺腹侧筋膜“堤坝样”保留法联合传统方式保留双侧神经血管束(B组)。术后6个月、12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国际勃起功能问卷式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勃起功能的早期恢复情况。 结果 根据男性性健康量表评估结果,术后6个月时:≥17分者,A组与B组分别为17例与15例((73.9% vs 88.2%,P<0.05);≥22分者,A组与B组分别为11例与12例(47.8% vs 70.6%, P<0.05)。术后12个月时,≥17分者,A组与B组分别为18例与17例(78.3% vs 100%,P<0.05),≥22分者,A组与B组分别为13例与14例(56.5% vs 82.4%,P<0.05)。 结论 前列腺腹侧筋膜“堤坝样”保留法与保留双侧神经血管束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膀胱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勃起功能恢复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对人膀胱癌T2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对Apaf-1&#65380;APC基因表达的影响&#65377; 【方法】 采用3 × 10-4 mmol/L TSA作用T24细胞,MTT法检测TSA对T24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SA作用前后T24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TSA作用前后膀胱癌细胞中Apaf-1&#65380;APC mRNA表达的变化&#65377;【结果】 TSA对T24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TSA作用后T24细胞的G0/G1期比例增加,S期比例减少,细胞凋亡率增加(P < 0.05);RT-PCR结果显示TSA处理能明显诱导Apaf-1&#65380;APC基因表达增加&#65377;【结论】 TSA能抑制T24细胞体外生长,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其可能通过诱导Apaf-1&#65380;APC基因表达增加而发挥体外抗膀胱癌作用&#65377;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早期再次手术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7年12月根治性膀胱切除术227例,其中术后早期(30 d内)再次手术患者17例(7.5%),男性14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6岁.肠道相关的并发症6例,输尿管代膀胱瘘合并阴道瘘1例,切口感染6例,切口裂开4例.结果 机械性肠梗阻2例,行小肠部分切除端端吻合术;早期粘连性肠梗阻1例,行肠粘连松解术;回肠吻合口瘘合并回肠新膀胱尿瘘1例,行回肠部分切除再吻合和回肠新膀胱修补术;乙状结肠吻合口瘘1例,行结肠造瘘术后出现小肠瘘经6次手术治愈;直肠瘘合并尿瘘1例,行结肠造口和输尿管代膀胱再吻合术;输尿管代膀胱吻合口瘘并阴道尿瘘1例,经充分引流后无效,行输尿管代膀胱再吻合术;伤口感染6例、伤口裂开4例,均经二次清创缝合治愈.失访2例,15例随访1个月~10 a,平均42个月.术后肿瘤转移死亡2例,肾功能恶化需长期血液透析1例,余12例病情稳定,生活质量满意.结论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早期(30 d内)易出现并发症需再次手术,围手术期及时再次手术可减轻患者痛苦和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 angiomyolipoma,RAML)干预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收治的94例R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69例,平均年龄42岁,肿瘤平均直径为6.6cm。单发RAML73例,多发RAML21例。结果 RAML破裂出血并行急诊手术4例,其中2例行患肾全切术,2例行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控制出血后择期行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sparing surgery,NSS);择期手术90例,其中NSS71例,患肾全切术13例,选择性动脉栓塞术2例,射频消融术4例。开放及后腹腔镜下NSS对于直径在7cm以下的RAML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住院天数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4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NSS是RAML的治疗首选,其中腹腔镜NSS对于体积较小的肿瘤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选择性动脉栓塞对于控制RAML急性破裂出血有独特优势,也用于多发肿瘤及RAML复发等情况。射频消融对于直径较小的RAML微创而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