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8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椎间减压融合术中应用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3月~2014年3月行颈椎前路椎间减压及ROI-C植骨融合的105例手术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29例,年龄平均53.64±11.13岁(20~77岁);单节段76例,双节段23例,三节段5例,四节段1例,共置入ROI-C融合器141枚。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患者吞咽不适的发生率,采用VAS、JOA、NDI评价临床疗效,并利用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前、术后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高度的变化。结果:10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80±7.04个月(12~3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38.34±38.14min,平均手术出血量40.76±96.72ml。术前VAS评分为4.22±0.85分,术后6个月为1.48±0.62分,末次随访时为1.02±0.64分,与术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JOA评分为9.84±2.02分,术后6个月为14.2±71.81分,末次随访时为14.83±1.61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NDI评分为39.74±3.69分,术后6个月为12.71±2.82分,末次随访时为10.84±2.14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前颈椎曲度平均为13.58°±7.51°,术后6个月为18.59°±7.11°,末次随访时为19.05°±6.95°,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椎间隙高度为3.19±0.41mm,术后6个月为5.03±1.11mm,末次随访时为4.62±0.88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术后早期患者吞咽不适和声音沙哑的发生率分别为4.76%(5/105)和7.62%(8/105),术后6个月上述症状均消失。本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术后伤口血肿或感染、内置物松动、移位或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椎间减压融合术中应用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安全、有效,可以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并且改善和维持颈椎整体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减少患者术后吞咽不适和声音嘶哑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了解广州市社区中老年人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患病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分析近年来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增减趋势。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了解受试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骨折史等),并用美国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1529例40~87岁中老年人群的腰椎正位和左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以性别、年龄分组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年龄递增,各组髋部BMD值逐渐下降,而腰椎BMD值并未随着增龄而呈现递减的趋势,60岁以上中老人髋部BMD值显著低于腰椎BMD值(P0.05)。根据腰椎BMD值计算,中老年人OP总患病率为30.7%,其中女性为34.2%,明显高于男性的17.9%(P0.05)。低骨量(osteopenia,OPA)总患病率为41.8%,男女分别为42.4%和41.6%(P0.05)。根据髋部BMD值计算,OP总患病率更高,达到38.2%,女性为39.4%,高于男性的33.9%(P0.05)。OPA总患病率为47.4%,男性为52.7%,女性为46.0%(P0.05)。受调查的中老年男性中有骨折史的为82例,女性为357例,OP患者骨折发生率为37.8%,远高于非OP患者23.1%(P0.01),再骨折发生率OP患者为6.2%,高于非OP患者的2.64%(P0.01)。结论广州市社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和脆性骨折发生率较高,且其发生率均较以往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建议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根据髋部BMD值进行骨质疏松评估的敏感性更高,应该首选髋部作为骨密度测量的部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平衡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的即刻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3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的患者采用平衡针疗法治疗,并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进行评价,对比治疗前后疼痛的改善程度.结果 治疗后简式McGill疼痛问卷的选词阳性项目数、疼痛指数分(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有疼痛(PPI)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30 min患者的PRI情绪分较治疗后5 min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有2例出现皮下血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晕针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平衡针疗法是一种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应用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采用ROI-C行ACDF治疗的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45~76岁,平均58.1岁;C3/C4/C5 3例,C4/C5/C6 11例,C5/C6/C7 5例,C6/C7/T1 1例,C5/C6及C7/T1 1例,C3/C4及C5/C6 1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颈部疼痛程度,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生理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高度,过伸过屈位X线片评价融合相邻节段的椎间活动度(ROM),并对术前及随访时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9~53个月,平均35.3个月。术后3个月VAS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JOA评分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个月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末次随访时融合器沉陷率为11.4%。术后3个月相邻节段ROM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ROM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有1例融合上位相邻节段发生椎间隙不稳,但无临床症状。根据Mac Nab标准,疗效优良率为90.9%。随访中未发生术后颈部轴性疼痛、融合器松动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ROI-C行ACD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期随访临床疗效可靠,颈椎生理曲度和融合椎间高度得以有效维持。  相似文献   
5.
林涌鹏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0):1805-1805
1急性腰扭伤 杨某,男性,23岁,2012年11月18日踢球时不慎扭伤致左侧腰背疼痛难耐,活动严重受限,由友人搀扶至本院求诊。患者左侧腰背剧烈疼痛,不敢动弹,稍动痛甚,查体见左侧腰背肌肉僵硬紧张,压痛明显,因疼痛拒绝手法治疗。遂取平衡针之腰痛穴(位于前额正中,印堂穴上1.5寸),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后溪穴联合四子散热敷治疗急性轴性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3例急性轴性颈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试验组21例。对照组予塞来昔布胶囊口服联合吲哚美辛巴布膏外敷治疗,试验组采用针刺后溪穴联合四子散热敷颈部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的变化,记录优良率和针刺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前,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天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试验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3天后降低(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优良率77.27%,试验组优良率85.7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后溪穴联合四子散热敷可快速缓解急性轴性颈痛患者的疼痛状况。  相似文献   
7.
谢杰伟  林涌鹏 《新中医》2014,46(8):83-84
目的:对照观察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腕关节功能康复情况。方法:将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4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2例行手法复位后予小夹板固定治疗,对照组20例(失访2例)行手法复位后予石膏外固定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3月采用腕关节患者自行评估量表(PRWE)评价2组患者的疼痛和腕关节功能。结果:PRWE评分在治疗后3月和末次随访时观察组均低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可靠,患者腕部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了解广州市社区绝经后妇女的生理因素对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及骨密度(BMD)的影响,为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的预防提供进一步证据。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了解受试者的基本资料,美国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1199例绝经后女性的腰椎正位和左髋部骨密度,以年龄分组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的814名绝经后妇女当中,腰椎发生骨质疏松症300例,发生率36.9%;髋部发生骨质疏松的312例,发生率38.3%。绝经年限10年内的妇女中,初潮年龄较晚的骨密度越低,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越高; 55~65岁的绝经后妇女中,绝经年龄较早的骨密度越低,骨质疏松发生的风险越高;月经维持的年限越短,骨密度越低,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越高。结论广州市社区中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患病率较高,初潮年龄较晚、绝经年龄较早或月经维持年限较短的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建议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髋部BMD值是评价骨质疏松症较为敏感的指标,应该首选髋部作为骨密度测量的部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鱼摆手法"治疗腰椎内固定术后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腰椎内固定术后腰痛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12例,治疗组予"鱼摆手法"治疗;对照组常规给予消炎止痛药物口服。2组治疗前、治疗1周及治疗后1月均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治疗组在治疗后予即时评分,对照组在用药后3h予即时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组内各时间点VAS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即时(或3h)疗效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周、治疗后1月,2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鱼摆手法"治疗腰椎内固定术后腰痛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MAsTQuadrant通道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66倒患者分成3组,其中22例在Quadrant通道下行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22例行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另外22例患者采用传统开窗手术,随访10-18个月(平均12.3个月),并比较术前、术后2周以及术后6个月VAS和JOA评分。结果:3组均能有效缓解患者腰腿痛等临床症状;在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疼痛等方面Quadrant组和MED纽要优于传统开窗组(P〈0.05),但Quadrant组和MED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uadrant通道下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直视下的微创”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