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胫神经腓肠肌内侧头肌支切断的小腿减肥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缩小小腿腓肠肌改善小腿外形的手术方法。方法通过窝皮肤皱襞4~5cm横切口,切断胫神经腓肠肌内侧头肌支,使腓肠肌内侧头失神经萎缩,达到小腿减肥的目的。测量并记录小腿周径和外形的变化。结果本组16例患者行胫神经腓肠肌内侧头肌支切断术后,小腿最大周径平均缩小(3.5±1.1)cm。小腿内侧曲线变得平缓。患者术后可立即下地行走,无明显肿胀。随访半年,站立、行走等日常活动未受影响。结论行胫神经腓肠肌内侧头肌支切断术,可缩小小腿,改善小腿外形,方法简便、安全,效果明显,同时不影响患者的行走功能。  相似文献   
2.
肌成纤维细胞(mfb)是一组含有平滑肌肌动蛋白的成纤维细胞,它同时具有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双重特性.mfb通过分泌炎症介质、抗炎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细胞外基质和蛋白酶,使其在器官的发生、肿瘤的发生、组织器官的炎症、组织损伤的修复、修复后的纤维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在皮肤创伤愈合中期部分成纤维细胞会转化为mfb,肌成纤维细胞对创伤愈合的意义及其表达调控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家兔腓肠肌失神经支配后肌纤维在退行性变与修复性再生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失神经支配骨骼肌修复性再生障碍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04在南方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切断一侧胫神经腓肠肌肌支,术后1,4,8,12,16周分别采用耳缘静脉注射空气处死4只。取实验侧和对照侧腓肠肌内侧头肌组织少许,用于制备超薄切片标本,透射电镜观察各时间点兔失神经腓肠肌肌纤维形态。结果:纳入动物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家兔腓肠肌肌原纤维排列整齐,肌小节和Z线清晰,线粒体均匀分布在肌原纤维之间,排列规则,细胞核位于质膜周边,未见溶酶体。②失神经支配1周,肌原纤维排列基本整齐,线粒体增多,无明显肿胀。③失神经支配4周,线粒体明显增多肿胀,部分线粒体空泡样变,溶酶体增多,Z线模糊,肌原纤维间隙增大。④失神经支配8周,肌纤维明显萎缩退行性变,大部分肌原纤维消失,残留的肌原纤维变得模糊,间隙增大,肌小结丧失正常的结构,胞浆内含有大量空泡变性的细胞器,可发现畸形核,染色质浓缩、边集,肌细胞膜极度皱缩。镜下发现较多的位于基膜下活化的肌卫星细胞,细胞内含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丰富的胞浆。一些肌卫星细胞直接与肌纤维融合。同时在间质中可发现一些形态上很象成纤维细胞的细胞,不过这些细胞含有大量的粗面内质网,胞浆内有颗粒和微丝,少量的圆形的线粒体。在退行性变的肌纤维基膜下也可发现肌管样结构的再生肌细胞,在这些肌管内一些肌丝在一起聚集成束,没有组装成肌原纤维,没有正常的肌小结结构。在它们周围有细小的空肌管样结构,可能是以往再生的肌细胞退行性变后的残余体。在间质中可发现一些细小的肌纤维。⑤失神经支配12周,大部分肌纤维萎缩退行性变,但是仍可发现没有萎缩的肌纤维,这些肌纤维细胞核位于周边,有良好的收缩系统,纤维排列规则,Z线清晰,有完整的肌膜。⑥失神经支配16周,肌卫星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并可发现大量细小的肌纤维,多分布在较大的肌纤维附近,肌膜完整平滑,无皱褶。可发现核位于中央的肌纤维,胞浆内肌原纤维结构清楚,但是肌原纤维的排列远不如核位于周边的肌纤维整齐,说明其收缩系统发育不良。结论:失神经支配后肌细胞退行性变和修复性再生同时存在,再生的肌细胞不能,化发育为成熟的肌纤维,进而发生退行性变。长时间失神经支配,肌卫星细胞的耗竭是失神经支配骨骼肌晚期的主要超微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4.
皮肤松弛症是一种罕见的以皮肤松弛为特征的疾病,患者皮肤松弛、下垂,形成早老外观.该病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2种,后者罕见~([1]),局限于面部者甚为少见.2008年3月我们收治1例获得性面部皮肤松弛症患者,行序列化整复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乳腺瓣悬吊加假体置入矫正中重度乳房萎缩下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介绍采用乳腺瓣悬吊,并在胸大肌后间隙置入硅凝胶假体矫正中重度乳房萎缩下垂的方法和经验。方法:经乳晕周缘"双环形"切口,去除内外环之间的表皮。在皮下脂肪组织与腺体之间广泛分离。在乳腺上部形成4~5cm宽的纵向乳腺瓣,横向切断乳腺瓣,上提缝合固定以悬吊乳房。胸大肌后间隙置入硅凝胶假体。将去表皮的真皮帽边缘与乳腺基部缝合,并固定在胸壁上,重塑乳房外形。结果:2005年1月~2009年6月采用该方法共治疗28例中重度乳房萎缩下垂的患者,无血肿、感染、乳头乳晕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4年,乳房丰满挺拔,萎缩下垂得到矫正,切口瘢痕呈环线状,乳头乳晕感觉功能正常。结论:该术式在增大乳房体积的同时提升下垂的乳房,对中重度乳房萎缩下垂患者可作为一种理想的整形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源性透明质酸延迟创面愈合的作用机理.方法成年日本大耳白兔18只,建立兔耳皮肤创伤愈合模型,随机分2%透明质酸治疗组(A组)、1%透明质酸治疗组(B组)和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C组).观察大体形态、组织学变化及平均愈合时间,未愈合创面面积及纤维黏连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三组平均愈合时间为(11.7±0.6)天,(11.3±0.6)天,(10.8±1.0)天,三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A、B组与C组比较各时间点未愈合面积也有显著差异(P<0.05).②组织学观察,A、B组胶原纤维较细、排列整齐.C组胶原纤维较粗大、排列紊乱.③纤维黏连蛋白的表达,A、B组纤维黏连蛋白的表达少于C组(P<0.01).结论①外源性透明质酸抑制创面纤维黏连蛋白的表达是延迟创面愈合的原因之一.②透明质酸的这一作用与其浓度有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7.
外源性透明质酸对兔耳创面胶原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外源性透明质酸 (HA)对兔耳创面愈合前后胶原代谢的影响 ,探讨透明质酸抑制瘢痕增生的机理。方法  18只日本大耳白兔 ,建立兔耳创伤愈合模型后 ,随机分成 2 %HA治疗组 (A组 ) ,1%HA治疗组 (B组 )和生理盐水对照组 (C组 )。术后第 3、7、10、14、18天取标本匀浆后测定羟脯氨酸 (HPr)含量 ,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A、B两组羟脯氨酸含量明显低于C组 (P <0 .0 1) ,A、B两组间也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HA能够抑制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 ,其作用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生物型外科补片(生物补片)联合硅凝胶假体植入在修复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取出术后乳房继发畸形中的使用方法和效果。方法: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材料注射术后142例,术前均行彩色B超或MRI影像检查,明确注射物所在部位。术中采用乳晕下半环形切口,尽可能清除肉眼所见注射物、肉芽肿,以及被注射材料所侵蚀的组织,使用生物补片内垫增厚乳房下缘或侧壁较薄者局部组织,修补注射材料渗漏、移位形成的通道,重建乳房下皱襞,然后植入硅凝胶假体。对移位、渗漏范围较大者,先用生物补片修补渗漏、移位通道,半年后再植入乳房假体。结果:采用生物补片联合硅凝胶假体进行修复的142例患者的174只乳房,除1例1只乳房因术后感染需要取出假体及生物补片外,其余乳房外形均较满意,随访3-12个月,乳房无变形。结论:生物补片可以增厚乳房内壁,修补移位、渗漏通道,增加乳房下皱襞托举力,在修复聚丙烯酰氨水凝胶取出术后乳房继发畸中可以弥补单纯假体植入的不足,是-临床所需的理想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外源性透明质酸延迟创面愈合的作用机理。方法 成年日本大耳白兔 18只 ,建立兔耳皮肤创伤愈合模型 ,随机分 2 %透明质酸治疗组 (A组 )、1%透明质酸治疗组 (B组 )和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 (C组 )。观察大体形态、组织学变化及平均愈合时间 ,未愈合创面面积及纤维黏连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三组平均愈合时间为 (11.7± 0 .6 )天 ,(11.3± 0 .6 )天 ,(10 .8± 1.0 )天 ,三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A、B组与C组比较各时间点未愈合面积也有显著差异 (P <0 .0 5 )。②组织学观察 ,A、B组胶原纤维较细、排列整齐。C组胶原纤维较粗大、排列紊乱。③纤维黏连蛋白的表达 ,A、B组纤维黏连蛋白的表达少于C组 (P <0 .0 1)。结论 ①外源性透明质酸抑制创面纤维黏连蛋白的表达是延迟创面愈合的原因之一。②透明质酸的这一作用与其浓度有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0.
颌面整形美容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领面整形美容是通过手术和非手术方法,对构成面部形态的骨性结构和软组织成分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和固定。达到修复领面畸形、重塑有瑕疵的面部形态的目的。领面整形美容的治疗,包括眶距增宽症等先天性畸形、外伤引起的领面畸形和缺损。以及出于美容目的的正常领面轮廓的美化。由于广大美容就医者对面部轮廓美容的强烈需求,自20世纪以来,领面美容外科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软组织轮廓整形到骨性轮廓的美化及日益先进的手术器械,使手术技术不断提高,各种新型的生物材料大量出现。领面骨整形不再是高难度。且只有在大医院才能开展的手术。下领角、颧弓肥大的手术治疗已经是普及的美容外科基本技术。虽然领面美容外科是建立在领面部整形外科技术的基础之上,但是领面美容外科的发展,却推动了整个领面整形外科的进步。体现了美容外科与整形外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