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相关因素以及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41例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患者和719例无PGS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 PGS患者和无PGS患者在手术方式、消化道重建方式、幽门梗阻、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低蛋白、术后贫血、术后营养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毕Ⅱ式消化道重建、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贫血、术后低蛋白、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为PGS的危险因素(OR1,P0.05),腔镜手术是胃瘫的保护因素(OR1,P0.05)。联合药物治疗恢复时间显著优于单药(P0.05)。PGS组住院时间、住院花费均显著高于非PGS组(P0.05)。结论围术期避免上述危险因素可预防胃瘫发生,联合用药可加快胃瘫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黑斑息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收治的4例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均有口唇、颊黏膜等部位黑色素沉着斑,并有多发胃肠道息肉。临床表现以腹痛、便血为主。3例行小肠部分切除术+肠息肉切除术,1例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结论: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易合并息肉相关并发症,且增加恶性肿瘤风险,应密切随访,手术和内镜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胃切缘出血的相关因素与处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82例行LSG术患者资料,采用SSPS20.0软件统计分析,统计术中胃切缘出血与切缘血管处理及术中血压的关系,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患者BMI≥40、高血压、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胃切缘出血率的关系密切(P<0.01);切割胃壁后胃切缘出血60例(73.2%),胃切缘无出血22例(26.8%)。术中胃壁切割闭合前,进行切缘血管预夹闭28例,切割后发生出血10例;未进行切缘血管预夹闭54例,切割后发生出血50例(χ2=30.39,P=0.000)。切割胃壁过程中26例患者血压大于130 mmHg,其中14例切缘出血需要处理;56例患者血压小于等于130 mmHg,其中15例切缘出血需要处理(χ2=5.69,P=0.017)。 结论LSG中预夹闭切缘血管可有效减少胃切缘出血,控制术中血压130 mmHg以下可减少胃切缘出血,且胃切缘出血后通过夹闭切缘血管和降低血压至130 mmHg以下可以有效控制出血。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总结慢性胆囊炎误诊为胆囊癌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误诊为胆囊癌的慢性胆囊炎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因体检时发现胆囊占位性病变就诊,查体无腹部压痛等阳性体征;6例出现阵发性右上腹痛;1例因突发全腹痛8 h入院。本组均无肩背部放射性疼痛,术前均行腹部CT和(或)MRI检查,可见胆囊壁均有不规则增厚。10例术前均误诊为胆囊癌,在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无手术禁忌证后行手术治疗,其中9例行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考虑为慢性胆囊炎;10例术后常规病理检查均诊断为慢性胆囊炎。2例因术后苏醒延迟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病情平稳后转入普通病房。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并对术前基础疾病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合并低蛋白血症3例,严重低钾血症2例,肺炎和胆漏各1例,经过积极保守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出院后随访半年,2例进食后出现反酸及活动后右上腹隐痛,8例无腹痛、发热和黄疸等异常表现。结论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检查不排除胆囊癌的患者,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鉴别诊断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癌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加强多学科诊疗或能避免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联合双歧杆菌在急诊消化道穿孔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9例急诊消化道穿孔手术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EN加双歧杆菌,n=31)和对照组(TPN,n=28)。试验组病人于术后第1天(24 h)起给予EN支持;对照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行肠外营养(TPN)支持治疗。统计两组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入住ICU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炎性指标(血清C-反应蛋白)和营养学指标(前清蛋白、清蛋白)水平。结果:试验组病人平均住院时间,入住ICU时间、平均肠功能恢复时间和开始进食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手术前后两组病人营养学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4天,试验组病人C-反应蛋白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术后切口感染裂开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其余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给予EN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可明显缩短消化道穿孔病人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缩短住院日,减少感染发生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7.
胃癌腹腔灌洗液CEA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检测50例胃癌和10例胃良性病变腹腔灌洗液CEA及脱落细胞,CEA临界值定为115ng/g蛋白。结果:胃癌腹膜种植、侵及装膜、未侵及浆膜,CEA阳性率分别为88.9%、55.8%、13.3%。三者差异显著(P<0.01)。CEA阳性组2年1存率(29.2%),显著低于阴性组(88.5%)(P<0.05)。提示腹腔灌洗液CEA检测比脱落细胞检查更准确、敏感,是判断腹膜隐性播散和预后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进展期胃癌的CT诊断冯守信徐凯王绪朱孝成(附属医院放射科)(附属医院普外科)关键词胃癌诊断分期断层摄影术,计算机中图法分类号R735.2钡餐与胃镜对胃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很困难,CT可明显提高其术前评估准确性,避免盲目开关腹手术。我们报告22例进展期胃...  相似文献   
9.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体会(附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11例经手术确诊的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S)患者的术前检查、术前诊断、手术治疗方法及术后围手术期恢复情况,探讨其术前诊治方法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11例患者中术前胃肠造影明确诊断的有6例,3例显示:十二指肠明显扩张、淤滞,呈““钟摆样““运动,1例为““幽门梗阻““;5例造影诊断不明者经术前彩色多普勒检查有3例考虑为SMAS.11例患者均采用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术后早期部分患者仍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采取综合治疗均痊愈.提示对怀疑SMAS的患者,首选上消化道造影,但联合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提高确诊率,相当一部分病人术后症状的完全缓解有一个过程,宜采取综合治疗,手术以简单、损伤较小的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青年肥胖患者心外膜脂肪(EAT)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 连续纳入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减重手术、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121例青年肥胖患者,收集术前血液学检查资料,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EAT,EAT厚度为收缩末期右心室游离壁与心包脏层之间的无回声空间。通过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E)测量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利用HFA-PEFF评分表评估舒张功能。根据GLS分为两组:GLS≥18%(48例)和GLS <18%(73例),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GLS降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GLS≥18%组比较,GLS<18%组患者的腰臀比、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E/e’、左心房容积、左心房容积指数、EAT厚度和HFA-PEFF评分均较高(均为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EAT厚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均与左心室GLS独立相关(均为P<0.05)。结论 在青年肥胖群体中,EAT增厚与左心室功能的不良改变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