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90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丙泊酚对创伤后家兔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24只中国家兔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只:对照组(C),创伤组(T),创伤+脂肪乳组(T+F)和创伤+丙泊酚组(T+P).观察创伤前(T0),创伤后1h(T1),3h(T2),5h(3)时的MAP、HR及RR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 (1)有创组家兔在T1时MAP显著下降,T2、T3时逐渐升高,与T0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创组在不同观察点与C组间相比有差异(P<0.05).有创组HR,T1与T0间均无差异,T2和T3与T0相比均有差异(P<0.05);但各组间在不同观察点相比无差异.有创组RR,T1与T0间有差异,T2和T3与T0之问无差异;各组之间在不同观察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组家兔PT,T1和T2与T0之间无差异,T3与T0间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比,T1时有创组与C组间有差异(P<0.05);T2、T3时组间无差异.有创组家兔APIT,T1与T0之间均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T1、T2时有创三组与C组间有差异(P<0.05).有创家兔组FIB,T1与T0间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T1时有创组与C组间有差异(P<0.05),T3时T组与其他三组之间均有差异(P<0.05).结论 静脉持续输注丙泊酚对创伤后家兔凝血功能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两种进路垂体瘤切除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两种进路垂体瘤切除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 选择择期行垂体瘤切除手术病人 30例 ,以手术进路不同分为两组 :Ⅰ组 15例 ,经额骨冠状切口进路垂体瘤切除 ;Ⅱ组 15例 ,经口鼻蝶进路垂体瘤切除。结果 两组病人术中BP、HR有差异 ,术后拔管时机亦不同。结论 经蝶进路垂体瘤切除手术的麻醉处理有一定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新型酰胺类局麻药罗哌卡因药效学与布比卡因进行比较。方法:选择行择期下肢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成四组进行硬膜外麻醉,分别在硬膜外注入0.75%罗哌卡因(n=10例),0.5%罗哌卡因(n=10例)和0.75%布比卡因(n=10例),0.5%布比卡因(n=10例)15-18ml。分别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最大运动阻滞,感觉、运动恢复时间及最高阻滞平面,最大Bromage评分及术中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罗哌卡因起效快,产生的麻醉平面广,镇痛、运动阻滞效果好。术中有低血压、心率减慢等副作用发生。结论:罗哌卡因应用于临床麻醉有可靠的麻醉性能及安全性,利用其感觉运动神经分离作用,利于病人术后早期活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对抑制心血管反应的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手术全麻患者60例,ASA分级I~II级,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F组)和芬太尼组(F组)各30例,每组中根据麻醉诱导时给药剂量的不同又分为3个亚组,每组10例.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的剂量分别是RF1(F1) 1μg /kg、RF2(F2) 1.5μg /kg、RF3(F3) 2.0μg /kg;监测病人的血压、心电图(ECG)、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灌注指数.记录麻醉前(T0)、诱导时(T1)、插管即刻(T2)及气管插管后1min(T3)、5min(T4)、10min(T5)各时间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HRV、灌注指数的变化.结果 ①60例病人与麻醉前相比,麻醉诱导时的SBP、DBP均明显下降(P<0.01 或 0.05);RF3组血压回升平稳,T2、T3、T4、T5时段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1、2、3组心率与麻醉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RF1、2、3组与麻醉前比较心率变化较平稳(P>0.05).②心率变异性RF三个剂量组T2、T3与麻醉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指数6组与麻醉前以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作为麻醉诱导的基础用药,能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2μg /kg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2mg/kg麻醉平稳,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是气管插管的理想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观察上胸段硬膜外阻滞(TEA)和药物治疗对顽固性心绞痛(RAP)患者血流动力学及Q—Td主要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内科治疗RAP患者印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n=30)采用TEA,T3-4或T4-5间隙穿刺,外接患者自控镇痛泵(PCA),首次量为1%利多卡因5mL,阻滞平面T1-5;48h内持续恒速泵入0.125%布比卡因2mL/h维持。记录TEA治疗前、后的血压、心率、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即时心电图等变化情况,计算心肌耗氧RPP指数,即二相乘积(D—P)。B组(n=30)常规给予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及硝酸甘油治疗。结果A组患者经TEA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较B组明显下降(P<0.05),心率未见明显变化,D—P降低;A组患者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JT离散度(J-Td)和校正后的JT离散度(J—Tcd)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顽固性心绞痛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是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培养高素质的麻醉学专业人才是麻醉学教学的目标,搞好麻醉学实习教学是其中重要的环节.本文对多年麻醉学专业实习教学改革措施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吸入较高浓度氧对肝硬化大鼠静注丙泊酚镇静效应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正常大鼠,吸入空气(21%浓度氧);空气组:肝硬化大鼠,吸入空气(21%浓度氧);高氧组:肝硬化大鼠,吸入较高浓度氧空气(30%~40%浓度氧);空气组和高氧组采用四因素法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大鼠持续吸入空气或较高浓度氧空气1周时,尾静脉静注丙泊酚,测定大鼠翻正反射消失时间(意识消失)、翻正反射恢复时间(意识恢复)和ED50。结果翻正反射恢复时间空气组和高氧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高氧组较空气组明显缩短(P﹤0.01);ED50测定空气组和高氧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1),高氧组较空气组明显增加(P﹤0.01);翻正反射消失时间三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吸入较高浓度的氧可以减弱丙泊酚对肝硬化大鼠的镇静效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泊酚对老年患者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LAEP)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年龄60~81岁,ASAⅠ~Ⅱ级,心功能1~2级。无内分泌疾患及听力障碍。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为术中持续泵注丙泊酚4mg/(kg·h),B组泵注丙泊酚6mg/(kg·h),C组泵注丙泊酚8mg/(kg·h)。分别记录入室后(TO)、麻醉诱导后3min(T1)、插管后1 min(T2)、切皮后2 min(T3)、关腹后(T4)及拔管后(T5)各时间点的HR、MAP及MLAEP各波波幅及潜伏期。在上述各时间点观察血浆皮质醇(CORT)浓度的变化。结果三组患者给药后Pa、Nb的潜伏期延长,Pa/Na、Pa/Nb的波幅降低(P<0.05)。三组患者给药后Pa、Nb的潜伏期延长,Pa/Na、Pa/Nb的波幅降低(P<0.05)。组间比较:在T3、T4时刻,A组Pa、Nb比B、C两组潜伏期短,Pa/Na、Pa/Nb比B、C两组波幅长(P<0.05),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给药后T1时刻与T0比较CORT值降低,在T4、T5时比,T0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T3、T4、T5时A与B、C比较CORT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持续泵注丙泊酚6mg/(kg·h)可使老年患者达到足够的麻醉深度,并可抑制应激反应,各指标变化相对平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全麻诱导对心率变异性(HRV)、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手术全麻患者60例,ASA分级I-II级,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各30例,每组中根据麻醉诱导时给药剂量的不同又分为3个亚组,每组10例。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的剂量分别是R1(F1)1μg/kg、R2(F2)1.5μg/kg、R3(F3)2.0μg/kg;监测病人的血压、心电图(ECG)、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双频谱指数(BIS)。记录麻醉前(T0),诱导时(T1),插管即刻(T2)及气管插管后1min(T3),5min(T4),10min(T5)各时间点、HR、HRV、双频谱指数(BIS)的变化。结果①F1、2、3组心率与麻醉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R1、2、3组于麻醉前比较心律变化平稳(P>0.05)。②心率变异性R 3个剂量组T2、T3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于各时段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6组病人BIS值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T2、T3、T5时间点F1、2、3组与同剂量瑞芬太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麻诱导心率及心率变异性平稳,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实验旨在验证异丙酚对脑复苏是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方法2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异丙酚组(P,n=10)和乳剂组(L,n=10)。建立窒息型心跳骤停大鼠心肺脑复苏的模型,心肺复苏成功后P组给予异丙酚10mg/kg静脉推注,继之以30mg/(kg·h)速率持续输注1小时;L组则以等容积的1%脂肪乳剂按同样方式处置。复苏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两组之间心肺复苏后1、2、7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异丙酚不能影响窒息型心跳骤停大鼠复苏后1、2、7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