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术前行高分辨率CT鞍区薄层扫描及MRI检查,充分了解蝶窦的气化程度、蝶窦分隔和鞍底隆突的解剖学特点。结果44例术中依靠蝶窦相关解剖标志,准确定位蝶窦及鞍底,2例出现偏差。肿瘤全切33例,大部分切除9例,部分切除3例,1例因海绵间窦出血终止手术,无手术死亡。术后一过性尿崩症12例,予药物治疗3~7d后好转 脑脊液漏4例,2例保守治疗治愈,1例予腰大池置管引流后治愈,1例再次经蝶入路修补鞍底后治愈。46例平均随访8个月(3个月~2年),3例复发。结论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侵袭手术方法 熟悉相关解剖标志,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Onyx 18胶结合弹簧圈栓塞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例自发性CCF患者应用Onyx 18胶结合弹簧圈栓塞的手术过程、随访结果,并讨论其疗效。结果 1例采用颈外动脉-上颌动脉-脑膜中动脉-海绵窦入路成功栓塞CCF,瘘口完全闭塞,出院时症状消失,完全治愈;另1例采用颈外动脉-上颌动脉-脑膜中动脉-海绵窦开口入路成功栓塞CCF,术后造影评估:瘘口次全闭塞,出院时症状改善,院外行颈总动脉按压,随访2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2例均随访6个月,未见症状复发。结论经颈外动脉-上颌动脉-脑膜中动脉途径,较易到达海绵窦内,海绵窦内栓塞为闭塞CCF瘘口的理想部位,Onyx 18胶能在海绵窦中形成良好弥散,结合弹簧圈的应用有利于瘘口的闭塞,减少危险吻合的发生率。海绵窦内栓塞空间较大,需要材料较多,费用昂贵,海绵窦瘘口处栓塞并结合术后颈总动脉按压同样能治愈部分单纯CCF病人。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开颅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01~2016-01该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法分为开颅手术组(48例)和介入栓塞组(51例),统计两组术后脑梗塞发生率、术后再出血情况及术后1个月患者的GOS评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介入栓塞组患者全部成功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术。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动脉瘤致密性栓塞40例,次全栓塞6例,部分栓塞2例。术后一个月回访结果显示,介入栓塞组GOS评分良好率为96.07%(评分≥4),开颅手术组良好率为83.33%,介入栓塞组高于开颅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脑梗塞发生率介入栓塞组为3.92%,开颅手术组为29.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介入栓塞组为7.84%,开颅手术组为12.50%,介入栓塞组均低于开颅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率介入栓塞组为5.88%,开颅手术组为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成功率高,手术并发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电偶极子定位法在顽固性癫痫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4例顽固性癫痫患者术前行脑电偶极子定位,术中应用皮层和深部电极验证致癫灶位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致痫灶切除.其中前颢叶切除加海马、杏仁核切除6例,单纯病灶切除3例,病灶切除加皮层低功率热灼3例,前颞叶切除加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及皮层低功率热灼10例,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1例,皮层广泛低功率热灼术1例,术后随访4个月至2年以上.结果:术中验证癫痫灶位置与术前定位一致20例,3例术前定位癫痫灶范围较术中所测皮层范围大,1例术前定位为双侧颞叶,术中切除一侧致癫痫灶后对侧癫痫波消失.术后所有病例均行随访,治愈率为58.3%,总有效率为87.5%,无手术死亡及偏瘫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脑电偶极子定位与皮层及深部电极定位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是一种较好的无创致癫痫灶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偶极子定位方法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术前致痫灶定位研究中的作用和准确性。方法对30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致痫灶进行术前偶极子定位,术中以皮层及深部电极加以验证,依据验证结果比较继发性癫痫和原发性癫痫偶极子定位的准确性,并对病灶、致痫灶进行手术处理,术后随访并分别比较继发性癫痫和原发性癫痫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偶极子对继发性癫痫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要高于原发性癫痫,经卡方检验,x±s=12.470,P=0.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两者的治疗结果,P=0.143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偶极子定位是一种无创性的致痫灶定位方法,对继发性癫痫术前致痫灶定位准确,手术效果满意;对原发性癫痫或致痫灶多发、弥散,偶极子定位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但也可以出现颅内占位的表现,其中少数动脉瘤瘤体位于鞍区,并可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易误诊为肿瘤性病变如垂体瘤、鞍结节脑膜瘤等,有作者将此类动脉瘤统称为鞍区动脉瘤。误将动脉瘤当作一般肿瘤进行手术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正确认识表现为鞍区占位性病变的动脉瘤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背景:计算机辅助设计个体化塑形钛网修补大面积额颞顶部颅骨缺损能最大限度地达到生理解剖形态上的成型。 目的:对比观察数字化塑形钛网与手工塑形钛网修补大面积额颞顶颅骨缺损塑形效果。 设计、时间和地点:对比观察,于2004-01/2008-07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完成。 对象:2004-01/2008-07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大骨瓣减压术后大面积额颞顶部颅骨缺损患者62例,男43例,女19例;年龄16~58岁。 方法:34例重型颅脑损伤大骨瓣减压术后大面积额颞顶部颅骨缺损患者采用手工塑形钛网修补,28例颅骨缺损患者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和快速自动成型技术,将钛网制成个性化颅骨修复体进行修补。 主要观察指标:两种方法手术时间、钛钉用量、塑形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比较。 结果:数字化塑形钛网组手术时间比手工组缩短约30 min (P < 0.05);数字化塑形组钛钉用量比手工塑形组用量少(P < 0.05)。数字化塑形组钛修复体塑形曲度及边缘与缺损处吻合良好,两侧对称,达到生理解剖形态上的成型,外观满意率(96.5%)优于手工塑形组满意率。数字化塑形组2例出现皮下积液。手工塑形组3例出现皮下积液,9例有头皮刺痛现象,4例咀嚼疼痛,2例钛网边缘翘起。 结论:采用数字化塑形钛网对大面积颅骨缺损进行修复,与传统手工塑形相比,具有手术步骤简单,塑形的钛修复体曲度自然,达到生理解剖形态上的成型、术中无需再加工,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偶极子定位方法在药物难治性癫癎术前致癎灶定位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药物难治性癫癎病人术前行偶极子定位,术中以皮质及深部电极加以验证,依据验证结果比较继发性癫癎和原发性癫癎偶极子定位的准确性,并对病灶、致癎灶进行手术处理,术后比较其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偶极子对继发性癫癎致癎灶定位的准确性要高于原发性癫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二者的治疗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143)。结论偶极子对继发性癫癎术前致癎灶定位准确,手术效果满意;对原发性癫癎或致癎灶多发、弥散者,偶极子定位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成人长期显著性脑室扩张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长期显著性脑室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成人长期显著性脑室扩张症17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 17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4∶1(男10,女7),平均年龄46.3岁(27岁~5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100%)及认知功能障碍(72.22%,13例)。17例患者共21次手术,随访6月~8年,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本组无死亡病例。4例行定压脑室-腹腔分流术,其中3例术后症状加重,须再次手术,改为可调压分流管。行可调压脑室-腹腔分流术者,术后均经3次以上压力调整。8例行神经内镜三脑室底造瘘术,术后1例出现硬膜下血肿,经穿刺外引流后恢复。结论(1)成人长期显著性脑室扩张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积水,须经过严格术前评估(2)手术方式应选择可调压脑室-腹腔分流或三脑室底造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MRI、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无创头皮偶极子(DLM)定位下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5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进行MRI、VEEG、DLM检查,并依据检查结果,在术前对致痫灶进行定位,部分患者参考磁共振波谱分析、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结果,术中以皮层及深部电极验证,分别或同时进行病灶、前颞叶切除、皮层低功率热灼术.结果 24例术后随访1-5年,失访1例.按Engel分级,Ⅰ级22例,Ⅱ级2例,无Ⅲ级及以下病例.结论 MRI、VEEG、DLM定位下,部分病例参考磁共振波谱分析、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结果,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可以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