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肿瘤对抗肿瘤药物产生耐受性是肿瘤内科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PTEN是一种具有双特异性磷酸酶活性的抑瘤基因,其失活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TEN在肿瘤耐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PTEN失活可介导肿瘤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Her-2/ErbB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抗EGFR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cetuximab)、NOTCH1抑制剂、顺铂、阿霉素和紫杉醇等的耐受性,其机制与PTEN对PI3K-AKT信号途径的抑制有关.现综述PTEN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近年研究较多的几种肿瘤靶向药物耐药中的作用特征.  相似文献   
2.
吴新刚  向安萍  陈杰 《肿瘤药学》2013,(5):340-343,352
目的:探讨PTEN在乳腺癌对顺铂化疗敏感性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建立PTEN沉默的乳腺癌细胞系MCF-7/PTENi,通过MTT实验检测其对顺铂的敏感性,并通过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中Bcl-2的表达水平;应用小分子抑制剂ABT-737抑制Bcl-2表达后,再次检测MCF-7/PTENi对顺铂的敏感性。结果 MCF-7/PTENi和阴性对照细胞(MCF-7/NC)对顺铂的IC50值分别为(16.01±3.03)和(7.86±0.85)μ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MCF-7/PTENi细胞中Bcl-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MCF-7/NC细胞(P=0.015)。2μM ABT-737处理的MCF-7/PTENi和MCF-7/NC细胞对顺铂的IC50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87)。结论PTEN沉默可降低乳腺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加Bcl-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53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监测某院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SBLs)菌株的检出率。方法 收集、分离、鉴定肺炎克雷伯菌。用K 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 ,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产ESBLs菌株。结果 共分离到 5 3株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 ,其中产ESBLs株 2 6株 ,占 4 9.0 6 %。 5 3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总耐药率依次为 :氨苄西林 98.1 1 % ,哌拉西林 73.5 8% ,四环素 6 9.81 % ,氯霉素 6 7.92 % ,复方新诺明6 7.92 % ,头孢唑啉 6 0 .38% ,庆大霉素 5 4 .72 % ,头孢呋辛 5 2 .83% ,奥格门丁 4 9.0 6 % ,头孢噻肟 4 9.0 6 % ,萘啶酸4 9.0 6 % ,阿米卡星 4 1 .5 1 % ,氨曲南 37.74 % ,环丙沙星 32 .0 8% ,头孢他啶 1 0 .0 0 % ,亚胺培南为 0。产ESBLs株的耐药率均较高 ,大都 >6 0 % ,与非产ESBLs株的耐药率比较 ,除氨苄西林、亚胺培南、四环素、氯霉素外 ,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0 5 )。结论 亚胺培南是治疗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应采取措施控制肺炎克雷伯菌导致的医院感染流行及产ESBLs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胆石症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32例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3组,并对A组、B组、C组患者治疗预后、并发症以及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3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3组患者远期随访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石症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无论是选择行胆道手术或行门静脉减压术,手术的死亡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均会明显增加,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以及手术耐受情况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住院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8例,行开腹胆囊切除42例,分析比较手术后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疗效等指标情况。结果:90例患者手术均比较成功,无1例围术期死亡,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无中转开腹病例。腹腔镜手术组患者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小于开腹手术组,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手术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创伤小、痛苦少,且住院时间短,但也存在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手术费用较高的缺陷,临床医师应提高手术操作能力,减少对患者的副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脐单孔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1月10月间收治的57例慢性胆囊炎伴有息肉样病变或胆囊结石患者,分别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组,n=28)或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n=29),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取胆囊时间、疼痛度、疼痛时间、镇痛药应用和满意度都显著地优于对照组患者,但是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地大于对照患者,两组患者的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无显著地差异。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当,并且具有术后切口疼痛轻,更好地隐蔽性和腹壁美容效果更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重组腺病毒介导的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 (eNOS)表达生成的一氧化氮合酶 (NOS)对球囊损伤后大鼠颈总动脉新生内膜的抑制作用。方法 :在 2 93细胞内扩增、纯化Ad LacZ和Ad eNOS ,鉴定其是否携带有LacZ和eNOS基因。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后 ,将磷酸缓冲液 (PBS)、Ad LacZ和Ad eNOS在体内分别转染到损伤血管段 ,以X gal染色、苏木精 伊红染色 ,免疫组化及计算机图像分析处理等方法观察转染动脉节段外源性eNOS蛋白表达及其对新生内膜的影响。结果 :重组腺病毒携带有eNOS基因 ,并且在损伤血管段得到有效表达。转染后PBS组、Ad LacZ组和Ad eNOS组的新生内膜面积分别为 (0 .187± 0 .0 18)、(0 .134± 0 .0 6 1)和 (0 .0 6 3± 0 .0 2 6 )mm 2 ,新生内膜与中膜面积比值 (I/M)分别为 1.5 76± 0 .2 73、1.342± 0 .35 7和 0 .5 6 0± 0 .16 1。与PBS组、Ad LacZ组相比Ad eNOS组无论新内膜面积 ,还是管腔狭窄程度都明显减小。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eNOS基因转染能有效抑制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的增生 ,可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相似文献   
8.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40岁,主因"感冒后出现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伴腹痛"于2009年8月在杭州市某医院住院治疗。患者述3个月前因感冒后出现肉眼血尿,伴轻度腹痛。系统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辅助检查结果为血常规:白细胞8 G/L,单核细胞百分比13.2%,嗜酸性粒细胞比值5.1%;尿常规:尿常规蛋白+++,红细胞满视野/HP,尿红细胞位相示60%~65%为变  相似文献   
9.
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染色体和质粒DNA指纹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建立肺炎克雷伯菌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ep-PCR),并应用于临床菌株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39株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质粒图谱分析,并采用NaI裂解——玻璃粉吸附法提取其染色体DNA后行rep-PCR分型。结果 39株临床分离菌株产生了不同的rep-PCR带型,聚类分析显示,可分为6型,以1,2,3型为主。质粒图谱分析可将其分为4型,以1型为主,该型仅含有一种质粒。结论 (1)rep-PCR具有不需已知核酸序列,分型能力强,分辨效果好,简便快捷等优点,是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的有效工具。(2)引起太和医院近两年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的传染源主要有3个,各型之间存在严重的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0.
氟对雌性生殖系统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氟可作用于细胞膜,导致睾丸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受损,使睾酮分泌减少,生精细胞缺乏分化和不能成熟,精子数量减少,活力降低,出现各种畸形;氟可抑制多种酶的活性,导致生殖细胞物质和能量代谢异常,睾酮合成障碍;氟也可作用于垂体LH细胞,进而使垂体-性腺轴功能改变。生殖系统的这些变化会导致生育能力下降,甚至不育。氟还可作用于生殖细胞的遗传物质,引起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一般认为,氟致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是其毒作用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