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通过离体的高分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技术研究2型糖尿病db/db小鼠小脑的代谢变化。方法:采用8只15周龄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为实验组,11只15周龄野生正常小鼠为对照组,对其小脑组织进行离体的1H NMR检测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小脑的代谢模式明显不同,甘氨酸(Gly)、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丙氨酸(Ala)等代谢物浓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谷氨酰胺(Gln)、牛磺酸(Tau)、乳酸(Lac)等代谢物水平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代谢组学结果说明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小脑中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出现了紊乱,这为进一步认识糖尿病脑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分析Ⅰ期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息肉MR动态增强扫描的强化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Ⅰ期子宫内膜癌和13例子宫内膜息肉的MRI动态增强特征,对比分析不同组间病灶的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各时段(16、32、48、64、109、154、199 s)的信号强度差值、早期相对信号强化率(ARSIR)、最大相对信号强化率(MRSIR)、总体相对信号强化率(SER)和强化峰值时间(TTP).结果 14例Ⅰ期内膜癌TIC曲线中,Ⅰ型4例,Ⅱ型6例,Ⅳ型4例;13例内膜息肉中,Ⅲ型3例,Ⅳ型10例.Ⅰ期内膜癌各期信号强度差值低于正常肌层,其中32、48、64、109、154、199 s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Ⅰ期内膜癌MRSIR、TTP低于正常肌层;SER高于正常肌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期内膜癌各期信号强度差值低于内膜息肉,其中32、48、64、109、154、199 s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Ⅰ期内膜癌MRSIR、TTP低于内膜息肉;SER高于内膜息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0TMR动态增强检查能定量分析Ⅰ期子宫内膜癌及内膜息肉在各阶段的强化特点,其定量数据及TIC曲线类型对二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腰椎骨密度与腰椎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骨密度与腰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70例进行过腰椎骨密度检测,并同时摄腰椎站立正、侧住及过伸过屈功能位X线片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T值不同,将患者分成骨量正常组(I组)、骨量减少组(Ⅱ组)和骨质疏松组(Ⅲ组)3组。测量并比较各组患者的腰椎曲度、Cobb’s角、椎间滑移距以及骶骨倾斜角。结果:①各组患者腰椎曲度、Cobb’s角、椎间滑移距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Ⅱ组和Ⅲ组在腰椎曲度和Cobb’s角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患者的椎间滑移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组患者骶骨倾斜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腰椎曲度和Cobb’s角分别与骨密度呈正相关(r=0.60,r=0.40);椎间滑移距与骨密度呈负相关(r=-0.40);骶骨倾斜角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r=-0.14)。结论:随着腰椎骨密度降低,腰椎曲度变直,Cobb’s角减小,椎间滑移度增大,腰椎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4.
小儿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两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女,8岁,发热4 d入院.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CT示胰尾一直径约2.6 cm类圆形团块,CT值约40HU,边界清,增强后病灶呈渐进性强化(图1A,1B).MRI示胰尾部一类圆形团块,大小约2.6 cm×2.4cm,在T_1 WI呈低信号,在T_2 WI及STIR序列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强化(图1C,1D).术中见胰尾部肿块与胰腺粘连紧密,易出血,大小约3.0 cm×2.5cm,切除肿块和胰腺尾部,术程顺利.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实性及假乳头状排列,部分肿瘤细胞围绕纤细的血管轴心排列,细胞无异型性,灶区偶见核分裂.免疫组化: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波形蛋白Vim(+),孕激素受体PR(+),肌酸激酶CK(-).  相似文献   
5.
胎盘植入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胎盘植入的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胎盘植入患者19例,均行常规MRI扫描,7例行动态增强扫描,3例行DWI扫描,总结其MRI图像特点及诊断价值。结果:19例患者,年龄22~37岁,平均31.8岁。MRI表现:子宫不同程度增大。子宫内膜结合带完整性破坏,多渐行性变薄至消失,边界光整。病灶内见混杂信号团块影。病灶累及仅子宫内膜结合带4例,突入肌层或肌层局部明显变薄12例,基本位于肌层内3例。动态增强,病灶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明显,类似"花环或花瓣样"强化,坏死区不强化,动态增强特点是中晚期持续明显强化。DWI部分病灶呈明显高信号。结论:MRI能明确诊断胎盘植入及判断肌层侵入情况,动态增强有利于明确血供及鉴别诊断,弥散可反应炎症存在。  相似文献   
6.
25例儿童肾母细胞瘤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肾母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母细胞瘤25例CT影像资料,男14例,女11例,年龄4月~10岁,平均3.2岁。其中3例只作CT平扫,22例作平扫加增强。结果:发生于左肾者14例,右肾9例,先后发生于双肾者1例,发生于肾外者1例。绝大部分病例未受累的残存肾脏实质受压呈新月形,残存肾盂肾盏均出现不同程度扩张积水。所有病灶在增强扫描时均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25例共26个病灶边界基本清楚者24个,边界大部分不清楚者2个。出现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癌栓2例,输尿管瘤栓1例,出现肝和/或肺等远处转移3例。结论:儿童肾母细胞瘤在CT检查中有特征性表现,CT平扫加增强对其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运用基于1H 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糖尿病大鼠反复严重低血糖后脑内代谢的变化,并结合病理学检查探讨糖尿病大鼠反复严重低血糖脑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 24只7周龄Spa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大鼠禁食12h,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65ml/kg)造成糖尿病,此后连续5天每天腹腔注射胰岛素(4~8U/kg)诱导严重低血糖。对照组则在此期间分别给予等量柠檬酸缓冲液及生理盐水。每组6只大鼠的海马和额叶、顶叶、枕叶进行1H NMR波谱检测,另外6只进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染色。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实验组大鼠诱导低血糖前血糖值为12.25±2.64mmol/L,注射胰岛素后1h血糖值为1.11±0.45mmol/L,对照组实验期间血糖值6.88±0.59mmol/L。所有实验组大鼠在严重低血糖期间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活动度减弱、体温下降、肢体松软、皮肤苍白,4只严重者出现抽搐。相比对照组,各脑区乳酸浓度升高、谷氨酰胺下降,同时枕叶丙氨酸和琥珀酸含量下降,额、顶叶还存在胆碱含量下降。GFAP染色显示,相比对照组,实验组各脑区的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均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 糖尿病反复严重低血糖后脑内代谢改变且存在区域性差异,以能量代谢障碍及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紊乱为主,糖尿病反复严重低血糖后主要引起神经胶质细胞损伤,代谢改变与神经胶质细胞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多层螺旋CT矢状位重建图上观测骶骨倾斜角和腰椎曲度的可行性,以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06例拍摄有腰骶椎侧位DR片和CT扫描的患者,对DR片及重建图上的骶骨倾斜角和L3重力轴偏移距分别进行测量和比较 根据腰椎间盘有无突出(或膨出),将患者分成正常和病变两组,比较骶骨倾斜角的差异。结果:DR片和重建图骶骨倾斜角分别为34.18°±8.16°和31.50°±8.43°(P〈0.01) L3重力轴均位于骶骨岬前点后,偏移距分别为13.04mm和5.57mm,且偏移距均与骶骨倾斜角无明显相关。椎间盘正常组和异常组分别为32例和74例,DR片上骶骨倾斜角分别为30.94°±6.67°和31.69°±8.96°(P〉0.05)。结论:重建图上观测骶骨倾斜角与偏移距是可行的,但均比DR片测量值小,L3重力轴偏移距和椎间盘改变与骶骨倾斜角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随访分析线粒体脑肌病合并高乳酸血症与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的动态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5年4月确诊的MELAS综合征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15.5岁。所有病例在急性发作期(30 d内)均行常规MRI检查(包括T1WI平扫、T2WI、FLAIR及DWI),14例在急性发作期后(30~60 d)复查MRI,其中8例随访时行磁共振波谱(MRS)检查;10例在缓解期(>60 d)复查常规MRI。着重分析病变的部位、信号、范围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在急性发作期,单侧大脑皮层或皮层下受累占46.7%(7/15),双侧大脑皮层或皮层下同时受累占53.3%(8/15),双侧基底节受累4例,脑干受累1例。病灶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在DWI上呈等或高信号。在急性发作期后,14例中,64.3%(9/14)病例的部分病灶范围扩大;71.4%(10/14)病例的部分病灶缩小,42.9%(6/14)的病例出现新的病灶。8例MRS检查中均出现Lac峰增高,2例病灶对侧脑组织出现Lac双峰,6例出现NAA峰降低。在缓解期,40%(4/10)的病灶出现脑萎缩,40%(4/10)的病灶出现软化灶。结论:MELAS综合征的病灶多为大脑皮层或皮层下游走性病灶,MRS会出现增高的Lac峰,随着病程发展会出现脑萎缩和病灶减小,结合临床资料,可早期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职业性有机溶剂所致中毒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和CT、MRI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鞋业工人有机溶剂中毒性脑病患者的临床和CT、MRI图像特征.结果 15例中,9例同时行MRI及CT检查,2例仅行CT检查,4例仅行MRI检查,均未行增强扫描.CT平扫11例,11例均出现双侧大脑半球皮层下区、半卵圆中心、外囊、双侧小脑齿状核对称性密度减低,6例内囊和7例双侧苍白球对称性密度减低,3例丘脑密度减低,7例出现脑回肿胀、脑沟变浅、脑室系统不同程度受压、变小.MRI平扫13例,13例均累及双侧皮层下区、半卵圆中心、外囊、双侧小脑齿状核,外囊以前部受累为主,9例累及内囊,9例累及双侧苍白球,5例累及双侧丘脑,1例累及胼胝体.病变在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和FLAIR呈高信号,DWI呈等或高信号.11例ADC图病变呈高信号,2例ADC图病变呈低信号.13例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脑回肿胀,脑沟、脑池变浅、脑室系统变小.结论 本病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职业接触史,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