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脂多糖 (LPS)的直接诱导作用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PMVEC)IL 8表达的影响及通过核因子κB(NF κB)的调控机理。方法 以 10 0ng/mlLPS刺激PMVEC 0 ,0 .5 ,1,2 ,4,6,8h或 1ng/ml、10ng/ml、10 0ng/mlLPS刺激 1h或6h为检测时相点 ,ELISA、原位杂交试验分别检测的培养液上清中分泌的IL 8及PMVEC内IL 8mRNA的表达 ;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 (EMSA)检验NF κΒ的活化 ;并观察NF κΒ活化抑制对IL 8表达的影响。结果 LPS能显著促进PMVEC表达IL 8,包括促进IL 8mRNA的表达及IL 8的分泌。在时间上mRNA的表达先于IL 8分泌。且LPS的直接诱导能迅速活化NF κΒ ,1h达到高峰 ,后逐渐下降。PDTC能显著抑制NF κΒ的活化及IL 8的表达 (P <0 .0 1)。结论 表明细菌致病因子LPS的直接诱导确能通过促进NF κΒ的活化 ,从而启动IL 8的高效表达和分泌 ,为多形核中性粒细胞 (PMN)的迁移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 ,导致肺损伤。  相似文献   
2.
冲击波治疗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2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对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冲击波骨科治疗机治疗23例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患者,冲击电压为7.0~12.0kV,冲击能量0.056~0.250mJ/mm^2,冲击1000~3600次,焦点压力10.2~37.2MPa。根据患者情况治疗5~8次,每次间隔3~7d。[结果]治疗后随访12~18个月,定期复查X线片,23例中,5例无效,18例有明显骨痂生长并最终骨折完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4周,12个月后有效率78.1%,治疗后未观察到明显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用冲击波治疗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简单有效、安全经济,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交锁髓内钉断钉和骨不连的力学机理,探讨其临床意义和预防方法.方法:将静力外带锁髓内钉远端的圆形锁孔改为长形锁孔,近端改为尾翼状,在粉碎、横断、斜型骨折模型上测量髓钉与锁钉间的剪力和骨折断端间的压力并与静力固定比较.临床随访、分析86例股骨和胫骨骨折静力交锁钉固定的相关并发症.结果:静力固定必然产生髓钉与锁钉间的剪力,其大小约等于正压力;改良交锁钉消除了髓钉与锁钉间剪力对骨折端的应力遮挡;86例中,骨延迟愈合、骨不愈合和断钉分别为7例(8.14%)、3例(3.49%)、2例(2.34%).结论:骨不连是应力遮挡和血供障碍的必然结果;钉-钉间剪力、骨不连又是造成断钉的重要原因.预防方法是使用动力交锁内固定.  相似文献   
4.
报道一种新型抗旋转复位内固定器,可应用于各类脊柱骨折和脱位,以减少手术操作时间,提高复位效果,减少复位丢失、断钉、断杆等并发症.经生物力学试验和临床应用证明,该内固定器具有固定确实、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抗旋转复位内固定器在新鲜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应用自行设计的抗旋转复位内固定器 (anti- rotatio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ors,ARRIF)对 76例不同节段的胸腰段脊柱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观察复位固定效果及并发症等。 方法  1999年 8月~ 2 0 0 3年3月应用抗旋转复位内固定器共治疗胸腰椎骨折 76例 ,男 4 8例 ,女 2 8例。年龄 2 2~ 5 9岁 ,平均 34.1岁。按骨折部位分类 :T1 1 8例 ,T1 2 2 9例 ,L1 31例 ,L2 8例。按骨折类型分类 :屈曲压缩骨折 2 7例 ,爆裂型骨折 4 2例 ,屈曲牵张型损伤 3例 ,屈曲旋转型骨折脱位 2例 ,剪力型脱位 2例。按 Frankel神经功能分类 :A级 16例 ,B级 15例 ,C级 2 7例 ,D级 10例 ,E级 8例。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位结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对 ARRIF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 1.2 h,术中出血量 2 0 0 ml。术后 76例获 6~ 2 1个月随访 ,平均 15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按 Frankel分级 ,有 1级以上改善者如下 :A级 8例 (5 0 % ) ,B级 11例 (73.3% ) ,C级 2 0例 (74 .1% ) ,D级 3例 (30 % ) ;E级 2例神经功能无明显变化。全组术后均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 ,未出现断钉、断杆等并发症。Cobb角术后较术前平均矫正 2 2°,脱位的椎体在矢状面水平位移平均矫正 2 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   相似文献   
6.
背景疼痛症在临床上极为常见,目前应用针灸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然而针灸疗法方法甚多,各有所长,认识不同针法对疼痛症治疗的疗效差异,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1999年,应厄瓜多尔医学疼痛学会的要求,开展此项观察.目的观察不同针法对不同疾病疼痛症的疗效差异.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厄瓜多尔三军总医院疼痛科,成都军区总医院中医科、外一科.对象选择1999-05/2000-11厄瓜多尔三军总医院疼痛科门诊腰肌劳损、增生性脊柱炎患者360例,其中腰肌劳损179例,增生性脊柱炎181例.随机对两类疾病患者进行分组,即腰肌劳损皮肤针组88例,体针组91例;增生性脊柱炎皮肤针组92例,体针组89例.方法分别运用皮肤针、体针对上述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并同时对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加以观察.隔日治疗1次,腰肌劳损5次为基本疗程,增生性脊柱炎则为7次.治疗结果按Budzynski疼痛分级标准进行评定,统计方法采用MEP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主要观察指标皮肤针、体针组对腰肌劳损、增生性脊柱炎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症状缓解情况,并对同种疗法治疗异病、不同疗法治疗同病的疗效、疗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观察病例366例,剔除病例6例,实际完成完整病例360例.①皮肤针、体针疗法治疗后患者的疼痛分级均较治疗前减轻(P<0.01).②皮肤针对腰肌劳损、增生性脊柱炎治疗,以腰肌劳损疗效明显(P<0.01);皮肤针对腰肌劳损治疗疗效优于体针组(P<0.05).③体针组增生性脊柱炎疼痛分级Ⅰ级者明显高于皮肤针组,但总疗效差异不显著(P>0.05).④两组患者疼痛分级减少1个等级时,平均治疗次数皮肤针组少于体针组(P<0.05).结论皮肤针与体针对增生性脊柱炎、腰肌劳损两类疾病疼痛症的治疗上,均有较好疗效,其中,以皮肤针对软组织损伤疗效明显,且起效迅速;体针对增生性脊柱炎患者疼痛改善上较皮肤针更为彻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安溪县狂犬病的流行特征及流行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2007年全县报告的所有狂犬病病例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7年安溪县共报告狂犬病病例20例,分布在9个乡镇,夏秋季节为高发季节,患病率分别为0.281/10万、0.562/10万、1.028/10万;发病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2.33:1),病例集中在0-14岁年龄组(7例),农民为主要发病人群(11例);潜伏期中位数为63天。结论强化政府行为,加强部门间协作,做好犬类动物管理,提高犬类动物免疫水平,普及狂犬病防治知识,提高暴露后预防处置率是目前需采取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刘金标 《自我保健》2007,(10):45-45
老年人发觉自己有胸闷、气短、心慌的症状,那么首次就诊该选择哪个科呢?很多人会选择心内科。其实,老年人仅凭主观臆断去选择科室就诊,极有可能会走“弯路”,耽误诊疗。  相似文献   
9.
珍珠层/聚乳酸重组人工骨修复动物骨干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珍珠层/聚乳酸重组人工骨(NPCB)在体内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情况及成骨特点,评价其性能,为进一步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NPCB随机植入成年新西兰白兔1.5cm的桡骨缺损内,并设立不植入任何材料的空白对照,观察NPCB植入后动物的局部反应。检测动物术后1周、4周的血钙值,并与术前1天比较;于术后6、8、12、16周取材。作X线、骨矿含量、大体标本及组织形态学观察,分析不同时期组织反应、骨缺损修复及材料降解情况。结果 NPCB植入后无明显的局部不良反应.术后1周、4周血钙值与术前1天相比无明显差异。植入NPCB的骨缺损内骨矿含量在6-12周时升高幅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但12周后植入NPCB的骨缺损内骨矿含量出现下降。X线检查、大体标本及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NPCB的成骨方式主要是骨传导成骨,至术后16周时骨缺损基本修复,NPCB与宿主骨结合紧密。而空白对照骨缺损断端仅有少量骨修复,形成骨不连。NPCB植入后即开始其降解过程,12周以后材料周围出现较多吞噬有材料颗粒的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16周时仍有部分材料未降解吸收。结论 NPCB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能力。可以在体内逐渐发生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0.
珍珠层/聚乳酸重组人工骨的研制及其相关性能检测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目的 研制性能优良的人工骨料并评价其相关性能。方法 将珍珠层、聚乳酸、氯化钠按比例复合,利用模压增强法制备重组人工骨(NPCB)材料,检测其孔隙率、孔径、生物力学强度等性能参数,并与有机溶剂注模法制备的材料进行比较。结果 研制的NPCB材料孔隙率47.65%、孔径为218.83μm、压缩强度为16.10MPa、弯曲强度为60.18MPa。与有机溶剂注模法相比,模压增强法可使材料的压缩强度提高10倍以上。结论 模压增强法可有效地增强NPCB的生物力学强度;NPCB材料的孔隙率、孔径、生物力学强度等性能均符合骨替代材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