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体外冲击波治疗跟痛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对顽固性跟痛症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冲击波骨科治疗机门诊治疗60例跟痛症患者,冲击电压为7.0~10.0kV,冲击能量0.056~0.250mJ/mm2,冲击1000次,焦点压力10.2~37.2MPa。根据患者情况治疗3~4次,每次间隔5~7d。结果:治疗后58例得到3月随访,有效率70%。冲击波治疗后未观察到明显并发症。结论:冲击波治疗跟痛症简单方便、安全有效,疗效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62.
背景:疼痛症在临床上极为常见,目前应用针灸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然而针灸疗法方法甚多,各有所长,认识不同针法对疼痛症治疗的疗效差异,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1999年,应厄瓜多尔医学疼痛学会的要求,开展此项观察.目的:观察不同针法对不同疾病疼痛症的疗效差异.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厄瓜多尔三军总医院疼痛科,成都军区总医院中医科、外一科.对象:选择1999-05/2000-11厄瓜多尔三军总医院疼痛科门诊腰肌劳损、增生性脊柱炎患者360例,其中腰肌劳损179例,增生性脊柱炎181例.随机对两类疾病患者进行分组,即腰肌劳损皮肤针组88例,体针组91例;增生性脊柱炎皮肤针组92例,体针组89例.方法:分别运用皮肤针、体针对上述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并同时对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加以观察.隔日治疗1次,腰肌劳损5次为基本疗程,增生性脊柱炎则为7次.治疗结果按Budzynski疼痛分级标准进行评定,统计方法采用MEP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主要观察指标:皮肤针、体针组对腰肌劳损、增生性脊柱炎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症状缓解情况,并对同种疗法治疗异病、不同疗法治疗同病的疗效、疗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观察病例366例,剔除病例6例,实际完成完整病例360例.①皮肤针、体针疗法治疗后患者的疼痛分级均较治疗前减轻(P<0.01).②皮肤针对腰肌劳损、增生性脊柱炎治疗,以腰肌劳损疗效明显(P<0.01);皮肤针对腰肌劳损治疗疗效优于体针组(P<0.05).③体针组增生性脊柱炎疼痛分级Ⅰ级者明显高于皮肤针组,但总疗效差异不显著(P>0.05).④两组患者疼痛分级减少1个等级时,平均治疗次数皮肤针组少于体针组(P<0.05).结论:皮肤针与体针对增生性脊柱炎、腰肌劳损两类疾病疼痛症的治疗上,均有较好疗效,其中,以皮肤针对软组织损伤疗效明显,且起效迅速;体针对增生性脊柱炎患者疼痛改善上较皮肤针更为彻底.  相似文献   
63.
结核分枝杆菌对材料粘附能力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6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观察结核分枝杆菌对内植物材料的粘附情况,从细菌粘附角度出发探讨脊柱结核内固定术的安全性问题,方法:以表皮葡萄球菌为对照,在表皮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菌液中分别加人不同材料,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不同细菌对不同材料(钛合金、不锈钢)、不同表面(光滑面、粗糙面)的粘附情况。结果:结核分枝杆菌对两种材料的粘附均较表皮葡萄球菌少,粗糙表面所粘附的细菌量较光滑面多。结论:结核分枝杆菌对内植物材料的低粘附性可能是临床脊柱结核内固定术安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的直接诱导作用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IL-8表达的影响及通过核因子κB(NF-κB)的调控机理。方法肺微血管内皮(PMVEC)细胞生长至80 %以上融合度时用于实验。加入LPS以100ng/ml浓度刺激细胞分别至0、0.5、1、2、4、6、8h ,或LPS分别以1ng/ml、10ng/ml、100ng/ml刺激细胞至1h或6h为检测时相点 ,每组6个标本。至预定时相点离心收集培养液上清 ,行IL -8ELISA检。用原位杂交试验检测培养液上清中分泌的IL -8及PMVEC内IL-8mRNA的表达 ;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 (EMSA)检测NF-κB的活化 ,以积分灰度值表示NF-κB的活性变化。观察NF -κB活化抑制 (PDTC)对IL-8表达的影响。结果LPS能显著促进PMVEC表达IL -8,随刺激时间延长IL -8水平逐渐升高 ,与0h相组比 ,100ng/mlLPS刺激后从2小时开始即有明显上升 (P<0.05) ,8h达到峰值 ,为5.86±0.68ng/ml(P<0.01)。与对照组比 ,1ng/mlLPS刺激6h即能显著诱导IL-8的表达(P<0.05) ,10ng/ml、100ng/ml的诱导作用非常显著(P<0.01) ,随着LP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LPS刺激后能明显地诱导IL -8mRNA的表达。100ng/mlLPS刺激后从1h开始即在胞浆中显示IL-8mRNA的强阳性表达 ,随作用时间延长 ,IL-8mRNA表达增加。至6h达到高峰 ,8hIL -8mRNA表达略有下降。同时显示IL -8mRN  相似文献   
65.
目的 评价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本组20例,26足跟骨骨折.男14例,女6例;年龄18~57岁(平均33.6岁).双侧骨折6例.所有患者术前行跟骨正、侧位及轴位X线摄片;9例行跟骨CT扫描三维重建.骨折按Paley分型,Ⅰ型(剪力骨折)2足,Ⅱ型(舌型骨折)11足,Ⅲ型(中央塌陷型骨折)6足,Ⅳ型(粉碎型骨折)4足,Ⅴ型(严重粉碎型骨折)3足.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14例术后拍X线片,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14例术后平均随访5个月(3~9个月).结果 术后早期X线片显示26足跟骨骨折都获得了良好复位,随访的14例19足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优9足,良7足,可2足,差1足.结论 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66.
目的对经跗骨窦小切口和跟骨外侧"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两种方式进行疗效及并发症比较研究。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间本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48例56足手术治疗,分为经跗骨窦小切口组(A组)和"L型"切口组(B组)。A组SandersⅡ型18足,SandersⅢ型7足;B组SandersⅡ型9足,SandersⅢ型22足。小切口手术方法采用经跗骨窦小切口,先外侧小切口直视下复位距下关节,复位后经跗骨窦切口行螺钉固定术;"L"型切口手术方法采用标准切口,直视下复位距下关节面,复位后以跟骨锁定钢板固定。术后随访评分参照美国骨科足与踝关节协会的足踝临床后足评分系统(AOFAS)观察跟骨宽度、高度、Bolher角及Gissane角。结果术后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9~48个月),术后两组Bolher角及Gissane角较术前有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A组与B组相比术后AOF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术后AOFAS评分(74.4±6.7)分明显低于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评分(84.6±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附骨窦小切口切开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其疗效确切,并发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7.
背景目前,中药已广泛运用于对恶性肿瘤治疗上,探讨和总结不同中药疗法对恶性肿瘤化疗增效作用,已成为中药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研究中药加味当归补血汤对肿瘤化疗的增效作用.设计采取随机分组原则,建立不同中药剂量实验观察组及单纯西药组和对照组.地点与材料以成都军区总医院中心实验室为实验地点,采用ICR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干预将小鼠复制成荷肝癌实体瘤、S180肉瘤实验模型,并分别或联合给与加味当归补血汤与环磷酰胺.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不同剂量加味当归补血汤与环磷酰胺联用对肿瘤的抑制率以及小鼠生存期的影响.结果加味当归补血汤与环磷酰胺联用,对小鼠肝癌实体瘤及S180肉瘤的抑制有协同增效作用,环磷酰胺加高剂量加味当归补血汤组瘤体平均质量明显低于环磷酰胺组,分别为(1.52±1.12)g,(0.32±0.22)g,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艾氏腹水癌和肝癌腹水型能明显延长小鼠生存期,环磷酰胺加高剂量加味当归补血汤组,其生存期达(31.56±4.02)d,(32.16±3.66)d,与环磷酰胺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加味当归补血汤能显著提高肿瘤化疗的疗效,在肿瘤的化疗中,具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抗旋转复位内固定器与其他4种经椎弓根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差异,为临床应用获取实验依据。方法:10具新鲜健康成人T11~L3脊柱标本,分为5组,分别使用ARRIF,AF,RF,Dick钉、Steffee钢板在屈曲压缩骨折模型、屈曲牵张型损伤模型上测试内固定器的抗压缩、抗屈伸、抗侧弯、抗旋转能力。结果:ARRIF,AF,RF抗轴压较强(F=373,P&;lt;0.01),ARRIF,AF抗屈伸较强(F=244,44.0;P&;lt;0.01),ARRIF,AF,Steffee钢板抗侧弯能力较强(F=436,P&;lt;0.01),ARRIF,RF,Steffee钢板抗扭转能力较强(F=107~1253,P&;lt;0.01)。结论:ARRIF在不同脊柱骨折模型中具有确实的三维固定作用,其他经椎弓根内固定器以AF,RF三维固定作用较为确实。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一期内固定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一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患者68例。围手术期处理主要包括正规化疗、围手术期营养支持、选择正确的手术时机、术后支具保护下逐步功能锻炼、定期随访、监测药物副作用等。结果:68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平均2.2年随访,结核治愈、后凸畸形纠正,10例患者出现化疗相关的并发症对症或调整药物后症状控制。结论: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脊柱结核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0.
背景:由滑膜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等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17 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炎性细胞因子,与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辅助性T细胞17相关的白细胞介素17水平及其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 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就诊的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9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同时期性别、年龄与病例组相匹配的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28处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指数将病例组分为活动组49例和稳定组30例。 结果与结论:ELISA检测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且活动期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7水平高于稳定期患者(P < 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28处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指数均呈正相关(r=0.459,0.379,0.455;P < 0.05)。说明白细胞介素17参与了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28处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指数等同样能反映病情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