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产妇血浆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本院91例剖宫产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观察组43例,对照组给予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观察组给予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恢复情况,血浆炎性细胞因子,血流动力学,新生儿阿氏(Apgar)评分,术中和术后出血量,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均较术前上升,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下降,但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小(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术中及术后24h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在剖宫产麻醉中的应用效果确切,能够抑制血浆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对母婴安全性高,可作为剖宫产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开放剂克罗卡林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α(mGluRlα)和谷氨酸转运体1(GLT-1或者EAAT-2)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按序号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脑缺血对照组(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B,B组)、MCAO+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开放剂克罗卡林组(C组).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Bederson法评价动物的神经行为功能,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测定谷氨酸受体1α(mGluR1α)和GLT-1.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动物均表现神经行为功能障碍,大鼠神经行为功能评分C组(2.23±0.11)较B组(2.61±0.19)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侧出现脑梗塞病灶,脑梗死体积C组(138.3±29.9)较B组(182.5±34.5)显著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mGluR1α吸光度(0.293±0.009)与A组mGluR1α吸光度(0.183±0.008)相比,吸光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GLT-吸光度(0.147±0.009)与A组GLT-吸光度(0.255±0.009)相比,吸光度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mGluR1α吸光度(0.227±0.009)与B组mGluR1α吸光度(0.293±0.009)相比,其吸光度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GLT-1吸光度(0.212±0.008)与B组GLT-1吸光度(0.147±0.009)相比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防性应用克罗卡林可能通过减少mGluR1α表达,增强GLT-1表达,减少谷氨酸堆积,减小脑梗死体积,从而减轻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宫颈病变中HPV-16E6/E7、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及MVD的变化,分析三者与宫颈癌变及其发展的内在联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45例宫颈鳞癌组织(SCC)、6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CINⅠ~Ⅱ30例,CINⅢ30例)及10例正常宫颈组织(NCE)中HPV-16E6/E7、HIF-1α的表达,并以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MVD。结果: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HPV-16E6/E7与HIF-1α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MVD逐渐增大。MVD在以上4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6E6/E7与HIF-1α在宫颈鳞癌、CINⅢ、CINⅠ~Ⅱ、正常宫颈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67%、66.67%、46.67%、10.00%与84.44%、63.33%、33.33%、20.00%,且两者在正常组与CINⅠ~Ⅱ组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组织中HIF-1α与HPV-16E6/E7、MVD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HPV-16E6/E7与MVD也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HPV-16E6/E7与HIF-1α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协同作用,HPV-16E6/E7增加、HIF-1α蛋白的表达和稳定性促进宫颈癌血管生成,可能在子宫颈癌变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八聚体结合蛋白4(Oct4)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8例食管鳞癌及21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Oct4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并结合Oct4表达情况及患者最短为期8年的随访资料,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Oct4与食管癌患者生存的关系;Cox回归模型评估Oct4及各病理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Oct4阳性表达率为60.3%(35/58),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中的19.0%(4/21),χ2=10.519,P=0.001;Oct 4的表达与患者年龄(χ2=0.023,P=0.879)、性别(χ2=0.043,P=0.836)、淋巴结转移(χ2=0.551,P=0.458)、外膜浸润(χ2=0.364,P=0.546)及UICC分期(χ2=1.038,P=0.308)均无相关性,但与组织学分级明显相关,χ2=6.061,P=0.014。死亡患者的Oct4表达程度也明显高于生存患者,χ2=7.958,P=0.005;且Oct4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阴性表达的患者,χ2=7.703,P=0.006。Oct4表达水平与食管癌患者预后明显相关,RR=2.243,P=0.001。结论:Oct4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学分级及患者生存期相关,Oct4是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认为带状疱疹的皮疹消退以后,其局部皮肤仍有疼痛不适,且持续1个月以上者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据报导,带状疱疹发病率为人群的1.4‰~4.8‰之间,约有20%的患者遗留有神经痛。带状疱疹患者发展成PHN(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比例是随着患者的年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膀胱癌组织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表达,探讨Tiam1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50例正常膀胱及233例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中Tiam1表达变化,分析膀胱癌组织中Tiam1表达与膀胱癌分期、分级、复发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结果:正常膀胱组织及膀胱癌组织中均有Tiam1蛋白及RNA的不同表达,膀胱癌组织中呈过表达(P0.05),高分期、高分级、淋巴结阳性及复发患者Tiam1表达量分别高于低分期、淋巴结阴性及无复发患者(P0.05),多因素相关分析表明,Tiam1是膀胱癌患者进展及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iam1在膀胱癌进展、复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肠癌耐药基因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胸苷酸合成酶(TS)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1例大肠癌中P-gp、TOpoⅡ、GST-π、TS的表达。结果P-gp的表达与肿瘤组织类型、UICC分期有关(P〈0.05),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TOpoⅡ的表达与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肿瘤组织类型、UICC分期无关;GST-π的表达与各个指标之间均相关(P〈0.05);TS的表达与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UICC分期有关(P〈0.05),与肿瘤侵犯深度无关。经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UICC分期、肿瘤组织类型及TOPOⅡ、GST-π的表达与大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率有关(PS〈0.05)。结论大肠癌中P-gp、TOpoⅡ、GST-π、TS的检测对肿瘤化疗药物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UICC分期、组织类型及TOpoⅡ、GST-π的表达可作为大肠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癌组织中耐药基因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耐药基因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胸苷酸合成酶(稿)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上述基因的表达与预后关系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P-gp阳性45例,定位于肿瘤细胞膜和细胞质,与肿瘤组织类型、UICC分期有关(P〈0.05);TOpoⅡ阳性20例,定位于细胞核,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GST-π阳性58例,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与各指标间均相关(P〈0.05);TS阳性18例,定位于细胞质,与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UICC分期有关(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示TOpoⅡ、GST-π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预后有关(P〈0.05)。结论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耐药基因表达水平对化疗药物的选择有指导意义;TOpoⅡ、GST-π可作为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细胞黏附分子在宫颈癌局部浸润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比检测子宫颈鳞状细胞原位癌30例、微小浸润癌34例、浸润癌36例中α1β3、ICAM-1、E-cadherin和P-选择素的表达。结果α1β3在原位癌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微小浸润癌和浸润癌(P<0.05),微小浸润癌与浸润癌的表达率无显著差别(P>0.05);P-选择素的表达率在原位癌、微小浸润癌和浸润癌中无显著差别(P>0.05);ICAM-1、E-cadherin在原位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微小浸润癌(P<0.05),微小浸润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浸润癌(P<0.05)。ICAM-1、E-cadherin在微小浸润癌、浸润癌中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P<0.01),ICAM-1、E-cadherin的阳性表达与子宫颈癌的浸润呈显著负相关(r=-0.8726,P<0.01和r=-0.7968,P<0.01)。结论α1β3、ICAM-1、E-cadherin与宫颈癌的局部浸润有关,其中ICAM-1、E-cadherin在宫颈癌局部浸润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治疗对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两组病例入院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并查T淋巴细胞亚群,经4次神经阻滞治疗之后,再次对患者进行VAS评分并查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经神经阻滞治疗后,实验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下降(P<0.01),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CD4+/CD8+,CD3+/DR-明显较少(P<0.05);NK细胞明显较多(P<0.05)。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CD4+、CD4+/CD8+明显减少(P<0.05),CD8+明显增多(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比较CD4+明显减少(P<0.05),余各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老年患者免疫状态明显下降,神经阻滞治疗对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效果显著,对提高患者免疫状态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