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提高Budd-Chiari综合征的诊断和冶疗水平.方法:分析总绪17例Budd-Chiari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并夏习相关文献.结果:17例均经上下腔静脉联合造影明确诊断.1例行下腔静脉和右心房人造血管转流;1例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1例球囊扩张;8例球囊扩张并置支架;1例有血栓形成行溶栓治疗,其余5例因各种原因放弃继续治疗.结论:Budd-Chiari综合征四川并非罕见,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应实施手术或介入治疗,具体应根据造影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骨后甲状腺肿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病理学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至2004年所有103例甲状腺手术中5例胸骨后甲状腺肿病人(4.9%)的诊断及治疗过程.结果:胸骨后甲状腺肿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颈部包块,其次为声音嘶哑.胸部平片是诊断胸骨后甲状腺肿较为确切的方法,颈部CT或MRI有利于准确评价肿块的位置及其与周边重要组织器官的关系,大的低领切口基本能够满足进行甲状腺侧叶或次全叶切除的需要.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胸骨后甲状腺肿的最佳手段,临床经验的积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PMN)表面粘附分子CD62L和CD11b/CD18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急性DVT患者及正常对照人群外周血,运用流式细胞仪对所有对象检测外周血中PMN表面粘附分子CD62L和CD11b/CD18表达.结果:相对于正常组粘附分子CD62L平均抗体阳性表达率,DVT组显著降低(P<0.001);相对于正常组CD11b/CD18平均阳性表达率,DVT组显著升高.DVT组内部CD62L、CD11b/CD18相关分析,二者呈明显负相关.结论:在下肢DVT的急性期,PMN处于活化状态,以细胞粘附为表现的PMN活化加快了血栓的进程,可能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股部假性动脉瘤伴感染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股部假性动脉瘤伴感染的原因,部位,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6例股部假性动脉瘤伴感染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原因有局部蜂窝织炎4例,开放骨折使用外固定支架并针道感染2例,医源性穿刺损伤2例,股动脉毒品注射8例。病变部位;旋股外侧动脉分支2例,股浅动脉7例。股深动脉2例,股总动脉3例,旋股外侧动脉总干,胫后动脉分支各1例,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并切除假性瘤壁,10例行动脉重建,6例直接结扎或缝扎分支动脉。结论:外伤特别是毒品注射易导致股动脉主干假性动脉瘤伴感染,动脉造影可确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主干动脉需需行动脉重建。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但目前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普遍认为免疫应答,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Toll受体4(TLR4)是抗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受体,在识别微生物感染、激发先天性免疫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来发现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目前确切的证据还缺乏,但是越来越多的调查发现,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分子和细胞的改变表明炎症具有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取栓,并行大隐静脉或胫前静脉插管持续给药的疗效。方法2004年12月~2006年3月,对13例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患者行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24~49岁。发病至手术时间24~120h,平均70h。13例均为左下肢患病,4例为髂股型,其余均为混合型。左下肢明显水肿,肢体皮肤颜色无改变,尚无动脉供血障碍。术前均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或静脉顺行造影确诊,提示患肢深静脉不显影或长段低回声血栓影,上界达髂股静脉水平。患肢增粗,周径比对侧增粗3~6cm。术前均未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术后经大隐静脉或胫前静脉持续给予肝素与尿激酶。结果13例手术均顺利,无术中及术后死亡,亦无症状型肺栓塞发生。术后患肢均迅速消肿。术后2周行下肢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10例全程基本通畅,3例存在髂股静脉短段闭塞。获随访3~18个月,平均9个月,13例均恢复劳动。除3例外髂骨静脉短段闭塞者外,其余下肢无肿胀及浅静脉曲张。结论对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取栓是必要的,术后持续给予溶栓抗凝药静脉通畅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近年来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CBM、CNKI数据库及手工检索1998-01/2006-11期间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包括"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英文检索词有"Skeletal muscle","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oxygen freeradical","calcium overload"和"neutrophil"。资料选择:共收集到相关文献300篇,阅读全部文章的文题和大部分文章的摘要。选择文献所述内容与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相关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得到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55篇,排除145篇。选择其中30篇进行分析,英文24篇,中文6篇。资料综合: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由于有许多因素的介入而变的十分复杂,目前主要以氧自由基学说,钙超载学说和中性粒细胞学说为主,同时也注意到了一氧化氮和细胞凋亡以及微循环的无复流现象在其中的作用。结论:氧自由基学说,钙超载学说,中性粒细胞学说,一氧化氮,细胞凋亡以及微循环的无复流现象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置管溶栓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行下腔静脉临时滤器植入加患肢深静脉置管溶栓,并外周静滴活血药物,治疗组加用补阳还五汤,10天及3个月后,分别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远期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置管溶栓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优于单纯置管溶栓。  相似文献   
10.
静脉血栓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包括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而相当部分DVT可导致PTE,甚至是致死性的PTE。特别是近年来防治PTE的临床实践表明,防治PTE的发病源头DVT更为重要,从而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DVT最常见的是下肢DVT,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为了提高DVT的防治水平,降低DVT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