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MICA分子是非经典的HLA-I类基因MICA编码的膜结合蛋白,为应激诱生性抗原,具高度多态性,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表面.MICA分子不但与某些肿瘤、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而且可能在肾移植的排斥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MICA通过与其受体NKG2D的特异性结合而启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参与移植肾的急慢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物失功.  相似文献   
2.
导管溶栓可快速溶解血栓、恢复静脉通畅性,保护静脉瓣膜功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发生率,是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方法。目前常用的导管溶栓入路包括顺行入路(经患侧腘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胫后静脉等)和逆行入路(经颈内静脉及健侧股静脉)。以上入路各有其优缺点,其选择目前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亲属活体供肾来源对肾移植临床疗效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优势供体。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2004年4月至2008年3月完成的104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临床资料,按供肾来源分为夫妻间供肾组(10例)、父母供肾组(59例)、兄弟姐妹间供肾组(25例)和表兄弟姐妹间供肾组(10例),通过观察各组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血肌酐恢复正常时间、各时间点血肌酐水平、主要并发症(感染、排斥、DGF等)发生率及人/肾存活情况等指标,比较分析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1~48月,兄弟姐妹间供肾组无受者死亡或移植物丢失,而夫妻供肾组、父母供肾组和表兄弟姐妹供肾组受者死亡例数分别为1例、2例和1例,移植物丢失例数分别为1例、3例和1例。兄弟姐妹间供肾组受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13.72 ± 4.15)d,有较其他组短的趋势,但有较高的感染发生趋势(20%)。夫妻间供肾组显示了较低的感染(0%)和排斥(10%)发生趋势。父母供肾组的排斥发生率(18.64%)高于其他组(P<0.05)。血肌酐恢复正常时间和各时间点血肌酐水平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兄弟姐妹间供肾移植疗效相对较佳,无血缘关系的夫妻间供肾移植亦具有较理想的疗效,短期的人/肾存活情况类似于父母和表兄弟姐妹供肾移植。良好的肾移植疗效不能简单地归因于组织配型(血缘关系),供肾质量、手术优势及术后管理可能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血管钙化是一种多因素介导、主动、可逆的调节过程,涉及多种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血管钙化的本质是多种血管细胞成分向成骨样细胞表型转化,最终导致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和血管硬化重塑。目前研究表明,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血管细胞、周细胞以及血管壁内的间充质干细胞都具有向成骨样细胞表型转化的潜能。成骨样细胞的来源及其转化和促血管钙化机制已成为这一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中长期疗效并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2010年1月-2015年10月置入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的8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41例,女性45例,年龄50 ~ 94岁,平均年龄71.8岁.深静脉血栓位于左下肢51例,右下肢25例,双下肢10例,合并肺栓塞6例.滤器置入后,无溶栓禁忌者行导管溶栓,必要时行髂股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后除抗凝禁忌者外,均采用抗凝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放置滤器成功.置入贝朗Vena Tech LP滤器76例,强生TrapEase滤器10例.单纯滤器置入65例,滤器置入+导管溶栓7例,滤器置入+导管溶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14例.随访12~81个月,平均51个月,死亡27例,均非滤器相关性,其中恶性肿瘤17例,其他死因10例.深静脉血栓复发3例,支架狭窄伴血栓形成2例.滤器倾斜6例,倾斜角度<15°,滤器下方血栓形成3例,滤器明显移位2例,无滤器断裂、下腔静脉穿孔及出血等发生,无症状性肺栓塞新发或者复发.结论 永久性滤器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导致的肺栓塞,但长期留置可能导致相关并发症,对于高龄或者合并晚期肿瘤等、预期寿命有限的患者,永久性滤器仍是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